福慧雙修
文珠法師講述
一、福德的內容
二、福德的培植
叁、智慧的類別
四、智慧的開發
五、福慧雙修的重要性
今天與各位討論的題目,是“福慧雙修”。因爲福德與智慧,都是創造人生幸福快樂的主要條件,亦是覺悟成佛的基本因素。一個人如果有福無慧,生來傻頭傻惱,固然不幸;若然有慧無福,窮困一生,更加苦惱。在修行學佛的人來說:有福無慧,屬于癡福,福盡還墮,永受輪回,無法解脫生死之苦;反之,如果有慧無福,亦不可能莊嚴佛果菩提,成就衆生。所以,我們要創造人間幸福的樂園,固然要福慧雙修,欲想福慧具足,圓成佛道,更加要福慧雙修。
甚麼是福?甚麼是慧?我們應該如何去修福修慧?這正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問題。現在就此問題,可分五點來說明:一是福德的內容,二是福德的培植,叁是智慧的類別,四是智慧的開發,五是福慧雙修的重要性。
一、福德的內容
福德的內容,包括人間有漏之福,二乘聖人無漏之福,以及佛道圓滿無上之福。
世間有漏之福,除了富貴,長壽,健康之外,還要好德,考終命。即是說:一個有福氣的人,除了擁有無量的財富,享用如意,加以地位高貴,受人尊重之外,還要身體健康,延年益壽,仁慈愛物,廣積陰德,子孫滿堂,最後壽終正寢,無疾而終,才是真正的幸福。不然,就算是富甲天下,但地位並不高貴;或富而且貴,卻不長壽;或長壽而欠缺健康,都是人生的缺憾,固然非福。即使財富與尊貴、壽命與健康都占有,若然爲富不仁,報在晚年,或後繼無人,或不得善終,亦屬于非福。所以,一般人都認爲,好命的人,必須具備富貴、長壽、康甯、加以好德、善終命等五福,所謂:“五福臨門”,才是人間真正的幸福。但在佛眼看來,世間的幸福,亦不過是短暫的占有,既是無常,又非永恒,所以,我們如果希望,獲得永恒的幸福,非進一步追求出世間的福報不可。
出世間的福報,是超越叁界時空的限製,擺脫人間天上的煩惱,不再漏落生死輪回,名爲無漏之福。學佛的人,因爲接受佛法的啓示,知道人天福報“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並非久享,所謂五福,不過暫時占有;所謂壽命,不過下壽八十,中壽一百,長壽一百二十,一旦無常到,方知夢裏人;到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何必爲短暫之福壽而作諸罪業呢!何況天災人禍,隨時都有可能奪走人的生命?至于天人的壽命,雖然數以劫計,但“縱經八萬劫,終歸落空亡”,福盡還墮,仍然要接受輪回之苦,根本不值得我們貪求。所以學的佛人,不應該熱衷于世間的名利財富,更不應該追求人天福報,而應該寡欲知足,積極進取出世間的七聖財。
甚麼是七聖財呢?一是信財:因爲信受佛法,能夠長養一切善根,所謂:“信爲道源功德母”,可以說:信是佛道的基金。二是進財:精進辦道,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積聚功德,作爲成佛的資糧,等如世人,勤儉積蓄財物一樣。叁是戒財:戒能防非止惡,我們受持佛戒,止惡行善,進德修業,自然可以獲得解脫的財富。四是慚愧:心懷慚愧,悟己往之不谏,知來者之可追;從此取消一切不良心理,“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正是開發功德法財的資源。五是聞財:多聞佛法,啓發智慧,明白事理,如說修行,終必成佛,是以多聞,正是增長佛道功德財富的工具。六是舍財:學習佛法,以慈悲心、喜舍心,平等心,實行財施,法施,無畏施,內財外財,隨求給予,心不恪惜,以增益佛道的財富。七是定慧財:學佛人,修習禅定,廣學般若,止觀雙修,止觀不二;不僅攝心不亂,同時照見五蘊皆空,離相度生,無住布施,如是悲智雙運,就可以速成菩提,證得佛道無量功德。因爲以上信、進、戒、慚愧、多聞、布施、定慧等七種,是成佛的資糧,亦是轉凡成聖的基金,所以名爲七聖財。
二乘聖人,擁有以上七種財富,由戒定慧財團的力量,斷除見思煩惱,超出叁界,遠離生死,享受生命甯靜、輕安、而且永恒的快樂,是以名爲出世間無漏之福。
至于佛道圓滿無上之福,是諸佛因中,發心行菩薩道,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廣修六度萬行,實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等五度以修福,廣學般若以修慧;因此,廣開福德智慧的花朵,結成福慧具足的果實。自此,徹底清洗心中無明煩惱的汙垢,以及消除因無明煩惱所引生的種種不良心理,親證本來具足的法身理體,福圓智滿,到達福德之最,智慧之極。功德法財,無窮無盡;廣大智慧,無量無邊,世出世間,再無過其上者,是名佛道圓滿無上之福。
二、福德的培植
福德的內容,雖然包括世出世間各種不同的福,但其中最殊勝的,該是佛道無上的福,可惜世人不懂得追求佛道之福;反而貪戀世間短暫的名利財富;在日常生活中,誰不喜愛金錢、地位、健康、壽命,平安與快樂?誰不渴望五福臨門?可惜追求幸福人,卻不知道如何去修福,種福,和惜福。既不耕耘,何來收獲?所以佛陀勸導我們,如要享福,就要努力修福,還要種福,惜福,不斷散播幸福的種子,然後才有幸福的收獲。
何謂修福?修福,是指我們受持五戒,奉行十善,以及修學六度四攝,四無量心等大乘法門,所得的福報。因爲我們受持五戒,不殺生而仁慈愛物,固然是修福,不偷盜而義利群衆亦是修福,不邪淫而禮節是修福,不妄語而守信用也是修福,不飲酒保持頭腦清醒,提高理智,處世做事,自他兼利,當然是在修福。而身不殺、不盜、不淫,是身修福;口不妄言,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是口修福;心及不貪、不嗔、不癡,是心修福。若能運用清淨的身心,實踐六度萬行,自覺覺他,利已利人,更是修福。此外,我們進入佛門,禮佛念佛,可以滅罪生福;誦經拜忏,也可以滅罪生福;布施財物,供養叁寶,更是修福,而且積福。或在佛門執役服勞,清潔佛殿,修理僧房,拔草澆花,掃地洗地,無一不是在修福、積福。可是很多人都不懂修福,來到佛門,除了燒香求佛保祐,多多賜福外,不是希望住持特別招待,就是貪取佛門一點東西帶回去,供給家人共享,以爲這樣,就可以合家老少平安。殊不知僅此一念貪心,已經犯了侵損常住的罪過而不自覺。結果,求福反而損福,實在可惜。原因是佛門的東西,屬于十方常住物,不但在家佛弟子不可以侵犯,即使是佛門住持、當家、或清衆,亦不可私人隨便取用;否則,便犯了偷盜罪中最重的罪,若不忏悔,必墮惡道。十方常住物,可分爲四:
一是常住常住僧物:只屬于本寺僧衆,所共同擁有之物,包括花果田園,廚房僧舍,以及庫房中所有食物,或日用品,永遠都是屬于此處常住所有,不得轉贈其他常住使用。二、十方常住僧物:是指佛門中每日用以供僧的食物,應該是所有出家人所共有,十方僧至,皆可享用。叁、現前現前僧物:是指僧團中各別比丘、比丘尼,個人私有之物,即現前僧的現前物。四、十方現前僧物:指亡僧遺物,理應歸十方僧所有,但輕小遺物,可獨施現前僧衆。據此,可知出家二衆,生前固然不可侵用常住物,往生之後,私人遺物,亦應歸十方常住所有,不可由其出家徒衆,或俗家眷屬承受。至于在家佛弟子,更不應該蓄意侵損十方常住一切飲食財物,更不應該承受出家親人的遺物;不然,就犯了偷盜罪中最重的罪。因此,我們進入佛門,無論是用財物,或用體力,甚至用心意布施,都是修福;若然不恭敬叁寶,或侵損常住財物,何止損福,而且是非常罪過。
清朝有一富翁名王文簡,浙江省人,二十歲結婚,連生九個兒子,個個傻頭傻腦,食得、睡得、做不得。王氏夫婦個性良善,既好施舍救濟窮人,又敬信觀音菩薩。乾隆年間,天旱成災,餓死者衆,王氏變賣田地家宅,賬濟大衆,活人無數。旱災過後不久,長子突然死亡,不出叁年,九個寶貝兒子相繼夭逝,親戚朋友,都懷疑佛教所說:“善因善果”的問題。王氏夫婦更痛不欲生,特別寫一篇疏文,陳詞悲切,在觀音菩薩像前焚燒。當晚,王氏夫婦同時夢見,觀音菩薩告訴他們:“你們家雖富有,但祖上缺德,九個兒子,都是債主投胎的敗家子。幸而你們夫婦,樂善好施,賬濟災民,活人無數;故上天收回九個敗家子,不久,當遣文曲星降生汝家,不要悲傷。王氏夫婦轉悲爲喜,繼續布施修福,叁年後連生五子,聰明好學,官至尚書;王氏夫婦健康長壽,子孫世代顯貴。
又,有一相師說:波斯慝王僅有七日壽命,王恐怖憂愁,求佛救護。佛教他發心、持戒、修最上福。發心,是發慈悲喜舍心實行布施;持戒,是受持不殺生戒;修最上福,是建佛塔寺,供養叁寶。王依教奉行,終得長壽。據此可知,修學佛法,力行衆善,就是修福。福由修行得來,因名修福。
何謂種福?種是種植,例如農夫,將植物種子,種在田地上,經過一番耕耘,必有一定的收獲。同樣,種福就是把幸福的種子,播種在福田中,加以努力灌溉,自然開幸福的花,結幸福的果。甚麼是幸福的種子?福田又是甚麼?答案是:“布施”就是幸福種子;“叁寶”就是福田。我們將布施的福德種子,種在叁寶福田中,生生世世,必定福報隨身。因爲布施是衆善之門,六度之首,世出世間一切功德福報,皆從布施中來。所以佛在大般若經中告訴我們:“菩薩摩诃薩,欲證無上菩提,一切行中,應先行布施。”
布施的種類很多,用自己的財物與衆人分享,是財布施;用知識技能教導他人,或演講佛法,教化衆生,是法布施;見義勇爲,保障他人生命財産的安全,是無畏施。
仁慈博愛,給予衆生的快樂,是慈心布施;悲愍同情,拔除衆生的苦惱,是悲心布施;隨喜贊助,慈善公益,是喜心布施;不分貴賤,平等饒益一切衆生,是舍心布施。
用友善親切的眼睛看人,用敬愛的態度,注視父母師長,是好眼布施。態度懇切,微笑對人,是容顔布施。贊歎叁寶,歌頌父母,善言教化衆生,鼓勵…
《福慧雙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