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經七處破妄十番顯見▪P3

  ..續本文上一頁別攀涅槃之緣,成變易生死的根本;菩薩不達萬法唯心,舍空有二邊,攀中道之緣,成爲微細變陽生死的根本。佛初次征心,繼而七處破妄,無非是破此攀緣之心,令阿難與衆生,舍棄妄想識心,逆生死流,順涅槃本。

  涅槃根本,是指衆生的如來藏性,藏性就是具有菩提覺智與涅槃真理,在生死不染,在煩惱不汙的真如自性。此性不變而能隨緣,因隨染緣,而起見相二分,見分是心法,相分是色法,亦即宇宙萬有諸法;自此衆生但見能緣所緣諸法,分別取舍,胡作妄爲,隨業流轉生死,而不見此識精元明的本體,致使真心不失而似失。若能悟此真心,依之而修,即可反妄歸真,速證佛果菩提涅槃,所以真心,就是涅槃的根本。

  佛說:如果你阿難欲想知道奢摩它路,願出生死,現在我再來問你,隨即屈指爲拳,問阿難見否?阿難言:見!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爲光明拳,耀我心目。佛又追問:你將誰見?阿難答:我與大衆同將眼見。佛又問:汝目可見,以何爲心,當我拳耀?阿難言:如來現今,征心所在,而我以此推窮尋逐,于能推者,我將爲心。佛言:咄!此非汝心。

  前面七番破妄,顯示識心虛妄無體,現今佛再次征心,目的在顯示見性圓明,才是涅槃根本。可是阿難仍然以推窮尋逐的意識爲心,故被佛斥:“此非汝心”。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于今生,認賊爲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佛的意思是說:一切衆生,自從無始以來,迷真起妄,又認妄作真,隨著妄想識心,作種種業,由業牽引,流轉生死,致使元本常住的真心,非失似失。可是阿難仍然認爲識心,作用廣大,無論是學佛修行,抑或是謗法墮落,皆屬于識心的功能,今佛斥爲非心,豈不是“我乃無心,同于草木?”是以再求佛詳細開示。

  佛隨即安慰阿難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世間依真心幻現的一切事物,都各有其體性,何況此爲一切法所依的清淨真心,怎麼會反而無體?不過,汝阿難仍然執著,此妄想分別前塵的識心爲心,當離開前塵時,此心即同于龜之毛,兔之角,沒有體性,你又憑甚麼來修證佛道呢?但亦不能只怪責你阿難,認妄爲真,就是世間諸修行人,即使是已經進入九次第定,尚且還執著此妄想識心,以爲真實,致使不能斷盡見思煩惱,得證阿羅漢果。以叁果聖人的境界,尚且不是真心,何況你阿難位居凡夫,一向但求多聞,未曾切實修行呢!所以你阿難雖得多聞,仍未得成聖果。

  阿難聞佛詳細開示,至今始知識心虛妄無體,但又不知甚麼是真心,不禁悲從中來,悔恨自己身雖出家,心不入道,縱然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因而再叁求佛“哀憫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于是佛又從胸卍字,放光現瑞,允許爲阿難“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衆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遂有以下的十番辨見,亦名十番顯見。

  四、十番顯見

  1.直指見性是心非眼

  初番辨見,是直指見性是心非眼。佛以有手,始可以屈指爲拳,若然無手,就不可能有拳,征問阿難:“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義均否?”阿難認爲有手有拳,無手無拳,比例有眼有見,無眼無見,最爲恰當。但佛卻言:“汝言相類,是義不然”。理由是無手的人,是絕對不可能有拳相出現,但無眼的人,仍然有見;因爲無眼的人雖然不能見明,但仍能見暗。並命阿難試在街道上詢問盲人,看見甚麼?盲眼的人一定回答:在我眼前,只是看見一片黑暗。可知明與暗,同是被眼所見的前塵,能見明暗的見性,並不因所見的明暗而有虧損。

  阿難言:盲眼的人,只能看見前面黑暗,怎可以說是見呢?佛問阿難:無眼人所見的黑暗,與有眼人處于暗室中,所見的黑暗,有何分別?阿難答:實在沒有分別。佛言:明暗只是外境的不同,能看見明暗的見性,原無差別;不應該說,有眼的人,能夠看見明相才是見,無眼的人所見暗相,不名爲見。此即是說:見性不同于識心離塵無體,此離塵有體的見性,就是衆生本具的真心;衆生能夠見明見暗,是憑借此真心的功能,不應該說是眼見。

  盲眼人忽遇名醫,回複視線,能看見種種色,如果說是屬于眼見的話,則處在暗室中的人,忽得燈光,能看見種種色,就應該說是燈見。但燈能看見東西,就不名爲燈了,再說:若是燈能看見東西,亦是燈在看物而已,又與汝阿難何關呢?據此,你們應該知道,燈的光明,只能顯示種種色相,真能看見東西的,是眼非燈;同樣道理,眼只能顯示外面種種色相而已,真能看見東西的,其實是心非眼。此心,並非阿難七番所計執的妄心,而是阿難所期待,佛所許說:“妙微密性”的清淨真心,依之而修,正是涅槃根本。

  2.約客塵顯見性不動

  因爲佛直指見性,是心非眼,阿難口雖無詞以辯,但心仍未開悟,猶希望佛繼續開示,因此“合掌清心”,等待佛慈悲的教誨。是以佛引用最初成道時,曾于鹿野苑中,爲五比丘及諸四衆宣說:“一切衆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的道理,征問五比丘,當初因何開悟,得成聖果?僑陳如答:“因悟客塵二字成果”。譬喻行客,投宿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即繼續旅程,不能停留;若是旅亭的主人,則客來照客,客去不隨;因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又于微塵搖動之處,見有寂靜不動的虛空;而知寂靜名空,搖動名塵。客喻見惑,塵喻思惑,衆生因見思煩惱,迷惑真性,隨著妄想識心,扳緣外境,忽起忽滅,如行客的來去不停,亦如微塵的搖動不止;但根性不動,如主如空。于是佛屈指示相,在衆中開合,征問阿難,是手有開合,抑或是見性有開合?以例動者如客、如塵,不動者如主、如空。阿難果然已經明白手有開合,見性不動。佛再飛光,令阿難左顧右盼,證明頭因外境所牽而自搖動,非見性搖動。

  最後佛說:一切衆生,因爲無始時來,迷真逐妄,認妄爲真,內執四大五蘊組合的色身爲實我,外執山河大地諸幻化相爲實法(惑);念念扳緣于動搖不住的塵境,以昏擾相爲自己的心性,所以:“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業);既然隨著妄想識心,分別取舍,顛倒行事,作種種業,依業感果,自然輪回生死(苦)。如是惑業苦叁,循環不息,衆生的煩惱與生死,也就無窮無盡。自作自受,自取其咎。此皆是以妄作真,認物爲己之過。

  3.約觀河顯見性無遷

  阿難聞佛開示,手有開合,見無舒卷,頭自搖動,見性不動,已經明白,識心虛妄,如客如塵,見性常住不動,如主如空,不再執四大爲身,執分別前塵影事的妄想爲心,自此身心無礙,故得身心泰然,如失乳兒,忽如慈母,合掌禮佛,以謝法乳之恩。但仍未明身心之中,何者是妄?何者是真?內心非常渴望,密請佛進一步作明確的指出,現前身心之間,真妄虛實,何者是生滅法?何者是不生滅法?

  當時在座聽法的波斯匿王,即離座起立對佛說:我未見佛聞法之前,曾見有些外道,都說人死如燈滅,名爲涅槃,現在我雖然遇佛聞法,但心中仍然有點懷疑,請佛慈悲開示,如何證明此如主如空,沒有動搖的見性,就是不生不滅的真性呢?關于這問題,不止是我想知道,就是法會大衆,未證聖果的有漏凡夫,都願意樂聞!仁王經說:匿王與釋尊,過去同在龍光佛處行菩薩道,當時釋尊位在八住,匿王位在四住,可知匿王是內秘菩薩行,外現國王身,助佛教化的大菩薩。

  佛即問波斯匿王:汝此四大組合的色身,究竟是如同金剛一般堅固不壞?抑或是無常變壞的呢?王答;我今此身,終從變壞。佛言:大王!汝現在不是仍然生存在世間嗎?你怎麼知道此身體終于會變壞?王言:世尊呀!我此無常變壞的身體,雖然未曾死亡,但現在已經念念遷變,新陳代謝,好像香火成灰,灰落火新,火又成灰,如是消磨不息,所以我“決知此身,當從滅盡。”

  佛言:是的,大王!你現在已經老大了,面貌亦不像童年一樣了,你有何感想呢?波斯匿王非常傷感的說:我童年時,膚色潤澤,面貌可愛,漸漸長大,血氣充沛,精神飽滿,非常強壯;而今接近衰老,容顔憔悴,精力不繼,發白面皺,將不久于人世啰!佛言:大王!你不是忽然間變成這個樣子吧?王言:當然不是突然衰老,而是變化密移,漸漸由少年、而青年、而壯年,再由壯年而老年。其實,二十歲時,雖是少年,但容貌已經不同十歲,叁十歲時雖說壯年,但容貌又衰老于二十歲時,乃至現在六十有二了,回顧五十歲時,體力仍然很強壯,顯然六十歲,又衰老過五十歲。唉!寒暑遷流,何止十年一變,實則年年在變,何止年年在變,而且月月日日都在變,再詳細觀察,念念之間都在變,時時刻刻都在變,刹那刹那不停的變。佛告大王:你因爲身體不斷的變,知道你終會滅盡,但你又是否知道,在變滅的身體之中,有不變滅的個性呢?王合掌言:我實在不知道。佛言:讓我現在告訴你,在不斷變滅的身體中,就有不生滅性。

  雖然,但仍須借助無常變壞的色身,以顯內在不滅的見性;所以佛問大王:汝幾歲時曾經見過恒河水呢?梵語恒河,又名殑伽河,譯名福生河,或吉祥河。其沙細如粉,位在祇園精舍之前,佛說法往往喜歡舉恒河沙以喻數目之多。當年印度風俗,人民大都敬奉天神;俗人生子,叁四歲時,必須攜同前往天神廟拜祭,求神保祐;匿王生于印度,當然亦不例外。所以答言:“我生叁歲,慈毋攜我,谒耆婆(長壽)天,經過此河,爾時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你的身體念念變異,漸漸衰老,但你叁歲時見此恒河水的見性,與十叁歲時見恒河水的見性,有何分別?王答:實無分別,直至現在六十多歲了,見恒河水的見性,亦與當年無異。顯然能見恒河水的見性,未因年齡的增長而改變。佛進一步追問:大王!你現在傷感…

《楞嚴經七處破妄十番顯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福慧雙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