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經七處破妄十番顯見▪P4

  ..續本文上一頁自己,己經發白面皺,你的面部一定皺過年青時代,但你觀河的見性,有沒有童年與老年的分別呢?王言;沒有!佛言:對了,你因面皺,知其有變,因其有變,知有生滅;但你見恒河水的見性,並未曾因時而異,沒有變皺,當然是沒有生滅。佛的意思是說:大王!你應該明白,人由四大組合的身體,雖然有生滅,但人見聞覺知之性,即第八阿賴耶識,並不因色身的生滅而有生滅。因此,當人一期壽盡,舍生趣生之時,可以去後來先作主翁;它雖然不能把你今生所積蓄有形的財物帶走,但卻可以將你今生所作無形的善業或惡業帶走,作爲你來生果報體幸福與不幸福的主要因素。爲甚麼你要相信斷見外道的話:“都說此身,死後全滅”?當時波斯匿王與在座大衆,聞佛開示,得知見性常住不滅,可以舍生趣生,繼續修行,終有一天圓成佛道,頓除心中積疑,所以非常歡喜踴躍,得未曾有!可是在阿難聽來,卻滿懷疑惑,因此引起下面另一番的辨見。

  4.約垂手顯見性無減

  阿難認爲,既然在遷變不住的色身中,有不遷變的見性,即此不變的見性,就是衆生的真心,顯然真心未失,爲甚麼佛在前面,怪責我們“遺失真性”呢?因此,即從座趕,長跪白佛:“世尊!若此見聞,必不生滅;雲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顛倒行事?願興慈悲,洗我塵垢。”當時,佛即垂金色臂,問阿難爲正爲倒?阿難言:世間人皆以此爲倒,若果如來豎臂,上指于空,則世間人名之爲正。佛告阿難,手生成就是這樣,可以運用自在,根本就無所謂正倒,世間人認爲手有正有倒,已經是迷了,若再執著一定要上指爲正,下垂爲倒,豈不是迷上加迷?

  佛的手臂,譬喻衆生的真心,佛垂手之倒,喻阿難的色身,佛豎手之正,喻佛所證的清淨法身。佛垂手豎手,其臂不失;等如真心,衆生在迷,生死輪回,不減不失,諸佛悟證清淨法身,不增不得。不過,佛隨悟淨因緣,背塵合覺,熔妄純真;衆生隨迷染因緣,背覺合塵,迷真逐妄;二者比較,如來之身名正遍知,阿難及諸衆生的身,號性顛倒。並命阿難于現實身心之中,審慎谛觀,何處名爲顛倒?欲令阿難尋求“顛倒”之相了不可得,即可豁然大悟,得入如來正遍知海。奈何阿難等迷失真性已久,“不知身心,顛倒所在。”一時不知所措,唯有雙目直視,瞻仰于佛,目不轉瞬,期待佛再爲開示。

  于是佛興慈悲,哀憫阿難及諸大衆,引用昔日所說:“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的言教,告訴阿難:“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色、指五根六塵等十一種有形象的物質(相分),心、指八種識心(見分),諸緣,指能生色法的親因緣與增上緣,以及能生心法的親因緣,增上緣,所緣緣,等無間緣。心所使,是指遍行五,別境五,善法十一,根本煩惱六,隨煩惱二十,不定法四,總共五十一個附屬的心理現象。諸所緣法,指二十四種不相應行,還有六個無爲法,合成百法,此百法概括世出世間,一切有形無形諸法。佛意是說:我以前常常說及,世間與出世間,所有形而下學的物質界,以及形而上學的精神界,皆是“唯心所現”。此能現諸法的心,並不是汝阿與衆生所慣用的妄想分別識心,而是能爲一切法所依的本覺真心。此真心廣大周遍,豎窮叁世,橫遍十方,等如無窮無盡的虛空,本身非物,但能包容萬物,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能夠理解諸法,唯心所現,不住不著,不執我執法,即名正遍知;若然不知萬法唯心,橫起遍計,妄生取舍,就號性顛倒。是以正遍知,性顛倒,包括汝阿難內在的身心,以及外面的世界,皆是此真精妙心中,所幻現的物象。汝等錯認此唯心所現的身心與世界,爲實我實法,已經是妄想執著,認悟中迷了,若再執此迷情,以爲是真心,豈非妄上加妄,迷上加迷?

  接著,佛再說明,衆生最初迷真起妄,是因爲“晦昧爲空,空晦暗中,結暗爲色;色雜妄想,想相成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爲心性。”晦昧,是無明業相,指衆生最初一念不覺妄動,轉本有智光爲能見的能見相,而能見相欲有所見,致使性空變爲頑空的境界相,所以晦昧爲空,就是無明不覺生叁細。

  “空晦暗中”以下,是展示境界爲緣長六粗的過程。由于頑空的境界相,與無明妄動的能見相對立,能所分別,是智相。分別不己,是相續相。結果于晦昧的頑空中,結暗境而成爲四大的色法,是名“空晦暗中,結暗成色。”再由境牽心,因心取境,心境和合,成爲有形相,有思想的衆生,即是“色雜妄想”的執取相。色法原本無知,今反而有知,心法原本無形,今反而有形,便成“想相成身”的計名字相。同時因意識與意根,不斷的扳緣前五識所落謝的影子,終日昏昏;而前五識又不停的扳緣于色聲香味觸等五塵,锲而不舍,終日擾擾,成爲“聚緣內搖,趣外奔逸。”的起業相。既作業必然隨業流轉生死,是業繁苦相。衆生由一念不覺,生叁細,長六粗,皆因不了解見相二分,依他幻有,而生遍計執著,認物爲己,以昏擾之相,作爲自己的心性。一迷爲心,決定執此妄心,在于色身之內;不知內的身心,外的山河大地,都是妙明真心中,所幻現的物象。

  佛又引大海爲例,以顯示衆生的顛倒相。大海,是衆流的總彙,廣大無涯;今言百千大海,是表示極其深廣。用以譬喻衆生的真心,廣大周遍,豎窮叁世,橫遍十方,深廣無有邊際。但有人不知大海深廣無涯而舍棄之,只執著大海中一浮嘔如是渺小的面積,已經是迷惑無知了,若更執著此一浮嘔如是渺小的面積,以爲就是大海整體總面積的全貌,豈不是迷上加迷?衆生正是這樣,從真起妄,遺失真性,認悟中迷的見相二分,而起我法二執,已經是迷了,若再執此昏擾擾相以爲心性,認妄作真,當然是迷上加迷。等如手原無倒正可分,卻要執著手有倒正,已經是妄想迷情,若更認爲下垂爲倒,上指爲正,同樣是迷上加迷,因此佛說阿難等,是迷中倍人,非常可憐可憫。

  5.約標指顯見性無還

  阿難聞佛前番開示,已悟真心未失,但仍然執著扳緣的識心,能聽法悟道,似有無限功能,不宜舍棄;至于佛所說的真心,雖然廣大周遍,猶如百千大海,但仍然未敢認爲是自己的本元心地。殊不知真能聞法悟道的,全是真心的功德;而諸佛說法,目的就是要令人因言悟道,藉教明心,拾回迷失已久的真心。若以緣心分別,怎能悟道?是以佛斥責阿難:汝等尚以緣心聽法,致使我所說的法,亦變爲汝所緣之境,既有能緣所緣,怎可以證入清淨寂滅的法性?例如有人,以手指月示人,對方應該循著手指的方向,而看見天上的明月;若然執著所標的手指,以爲就是月亮了,何止迷失真月的所在,亦不認識人的手指,何止不識人的手指,甚至連明暗都不分了,因爲月體明亮,手指無光呀!

  月如見性,指月的人如佛以言教說法,開示衆生不生不滅的見性;衆生應當因教觀心,悟證見性不生不滅的理體。今阿難等以緣心聽法,分別佛的言教,執教迷心;何止亡失見性,而且亦不明白佛的言教。等如有人觀指,以爲是月體一樣,豈獨亡失月輪,且亦不識其指。佛的言教,以名句文爲體,沒有覺照的功能,如指之暗;見性靈明不昧,有覺照之用,如月體之明。阿難以緣心聽法,不依教觀心,反而以分別言教的緣心爲真心,何止是迷心迷教,抑亦不知覺與不覺,如人觀指爲月,指之與月,無所了別。

  佛再引旅客與亭主爲喻,說明見性無還之理。客喻妄心,亭主喻真心。客去不住,喻妄心緣境,念念生滅不停;亭主無所去,喻真心常住,寂照不二,物來照物,物去不隨。佛言:如果妄想識心,真的是汝阿難的真心,就應該離塵有體,如亭主人,無有去來。爲甚麼現在此分別我說法聲音的識心,離開我說法的聲塵,就沒有分別的體性呢?不止是分別我說法聲音的識心,離麈無體,還于聲塵;即使是分別我佛相好莊嚴的分別心,亦是因佛相好而有,若然離開佛相,亦無分別的體性,而還于相。甚至因香、因味、因觸,因法而有的分別心,若然離開香味觸法等麈境,一樣沒有分別性存在,而還于香味觸法等前塵。

  此離麈無體的分別識心,既非是根所緣的色塵,亦不是叁乘聖人所證的空性,外道認爲此“非色非空”的識心,是能生萬物的神我。阿雞執分別佛音聲而有的識心爲自我,是粗中之粗,外道執分別非色非空而有的識心,是細中細;若粗若細,同是顛倒妄想執著,離塵無體,各有所還,是客非主,怎可以執此客塵的妄心,認作主人的真心?

  阿難又請佛宣說:“妙明元心,雲何無還?”佛言:姑且就汝阿難見我相好的見性而言:雖非妙精明心,仍然有能所對待,是迷後所起的見分,猶如天上的第二月,因人捏目而見,並非水中月影,終不可得;但能仰觀,放手不捏,便見真月。譬喻見分的見性,是依真心而幻現,但不執著,當體即真,此即帶妄顯真。

  佛繼續詳細說明,見性所見的明暗通塞色空等前塵,皆因外境而有,是以各有所還。例如:明因日間,天朗氣清而有,日盡夜來,明滅暗生,明亦隨日消失,所以明還于日;暗因夜裏大地無光而生,夜盡天亮,暗相亦隨夜而滅,是以暗還于夜。其余通塞色空亦然,唯獨此能見明暗通塞色空的見性,不因境有,是以無還。如果說見性是因明有,暗生明滅之時,見性己還于明,就不可能再看見暗;今仍能見暗,可知見性非還于明。反之,見性若因暗有,則明時無暗,見性應還于暗,不能見明;今仍見明,可知見性非還于暗。其余通塞色空亦複如是。可以還的明暗通塞等前塵,當然不是汝阿難的真心,此能見明暗通塞而無還的見性,不是汝阿難的真心又是甚麼呢?可惜汝阿難以及一切衆生,迷惑無知,致使喪失本妙明淨的真心,作種種業,隨業流轉,枉受生死,在佛看來,實在可憐可憫。

  6.約周遍顯見性非物

  阿難雖然已知見性無還,但又問佛,雲何得知,此無還的見性,…

《楞嚴經七處破妄十番顯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福慧雙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