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之探究 第叁章 第九節 法空如幻▪P2

  ..續本文上一頁有戲論。」28

  如以方便說相即,而擬議圓融;以方便說不可得,而偏重空寂,怕都可能違失聖道實踐的般若宗趣!

  注解

  ^1《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24(大正8,397b18~19);另參見《大智度論》卷89(大正25,686a5~6)。

  ^2 印順法師著《學佛叁要》(p.202):「語言,文字,思想,都不是事物本身,所以要真實體悟一切法本性,非遠離這些相──離心緣相,離語言相,離文字相不可。《中論》也說:『心行既息,語言亦滅。』因爲如此,法性不但是離名言的,離分別的,離相的,而且唯是自覺的,不由他悟的──『自知不隨他』。」

  ^3《空之探究》(p.139 ~ p.140):依《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來說,全經九十品,可以分爲叁分:

  前分──『序品』第一……………『舌相品』第六

  中分──『叁假品』第七…………『累教品』第六六

  後分──『無盡品』第六七………『囑累品』第九0

  ^4《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21(大正8,374b26~28);另參見《大智度論》卷83(大正25,645b28~29)。

  ^5《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22(大正8,378c11~13);《大智度論》卷83(大正25,653b10~11)。

  ^6《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21(大正8,373c26~374a4)。

  ^7

  (1)《雜阿含經》卷10(265經)(大正2,69a18~20):「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焰,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日種姓尊說。」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20也引用到此經:「觀色如聚沫,觀受如泡,觀想如野馬,觀行如芭蕉,觀識如幻。」(大正8,367a21~23)。

  (2)參見《空之探究》第二章第叁節〈無來無趣之生滅如幻〉,p.90。

  ^8 六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1:「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大正8,752b28~29);《放光般若經》卷14(大正8,123c20~27);卷11(大正8,82b16~22);卷17(大正8,125a15~17);卷17(大正8,124a19~22);《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5(大正8,249b12~15);卷23(大正8,389c29~390a8);卷26(大正8,269c20~23);卷27(大正8,309c8~21)。

  ^9 七譬:《放光般若經》卷18:「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是法如夢,如響,如幻,如化,如熱時焰,如光,如影?」(大正8,125c7~8);另參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26(大正8,412b17)。

  ^10 九喻:《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11:「若菩薩摩诃薩欲通達一切法如幻、如夢、如響、如像、如光影、如陽焰、如空花、如尋香城、如變化事,唯心所現性相俱空,應學般若波羅蜜多。」(大正5,58a26~29);另參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7(大正5,204b19~20);《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6(大正5,204b)。

  ^11 十喻:《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1:「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空、如響、如揵闼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大正8,217a21~23);另參見《大智度論》卷6 (大正25,101c~105c);印順法師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734);《空之探究》(p.261)。

  ^12

  《大智度論》卷6:「如炎者,炎以日光風動塵故,曠野中見如野馬,無智人初見謂之爲水。男相女相亦如是,結使煩惱日光熱諸行塵,邪憶念風,生死曠野中轉,無智慧者謂爲一相,爲男、爲女,是名如炎。複次,若遠見炎,想爲水,近則無水想。無智人亦如是,若遠聖法不知無我,不知諸法空,于陰界入性空法中,生人相男相女相;近聖法,則知諸法實相,是時虛诳種種妄想盡除。以是故,說諸菩薩知諸法如炎。」( 大正25,102b1〜11)

  

  參見《空之探究》第二章第叁節〈無來無趣之生滅如幻〉,p.90。

  

  ^13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44:「有緣無智。……若緣幻事、健達縛城,及旋火輪、鹿愛等智,皆緣無境。」(大正27,228b21~23)

  ^14《大智度論》卷6(大正25,101c10)。

  ^15《大智度論》卷6(大正25,105c1~2)。

  ^16《解深密經》卷2(大正16,694a13~b6):

  勝義生!當知我依叁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所謂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

  

  善男子!雲何諸法相無自性性?謂諸法遍計所執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爲相,非由自相安立爲相,是故說名相無自性性。

  

  雲何諸法生無自性性?謂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緣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說名生無自性性。雲何諸法勝義無自性性?謂諸法由生無自性性故,說名無自性性,即緣生法,亦名勝義無自性性。何以故?于諸法中若是清淨所緣境界,我顯示彼以爲勝義無自性性,依他起相非是清淨所緣境界,是故亦說名爲勝義無自性性。

  

  複有諸法圓成實相,亦名勝義無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諸法法無我性名爲勝義,亦得名爲無自性性,是一切法勝義谛故,無自性性之所顯故,由此因緣,名爲勝義無自性性。

  

  善男子!譬如空花,相無自性性,當知亦爾。

  

  譬如幻像,生無自性性,當知亦爾。一分勝義無自性性,當知亦爾。

  

  譬如虛空,惟是衆色無性所顯,遍一切處,一分勝義無自性性,當知亦爾;法無我性之所顯故,遍一切故。

  

  另參見演培法師著《解深密經語體釋》(p.197~p.206)。

  

  ^17《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1(大正8,540c10~18)。

  ^18《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26(大正8,415c24~28)。

  ^19《大智度論》卷6(大正25,105b26~27)。

  ^20參見《空之探究》第叁章第七節〈自性空無自性空〉,p.183:

  《般若經》廣說種種空,而定義都是:「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分」卷413,大正7,73a19~b25)。經說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依種種法義來顯示空,而一切都是約本性空說的。本性空是聖智證知的。

  另參見《空之探究》第叁章第五節〈空之解說〉,p.170~p.173。

  

  ^21《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分」)卷413,大正7,73a19~b25。

  ^22《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7(大正8,567a27~b13):

  如然燈時,……非初焰燒,亦不離初焰;非後焰燒,亦不離後焰。……是(燈)炷實燃。是因緣法甚深!菩薩非初心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不離初心得;非後心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不離後心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于意雲何?若心已滅,是心更生不?不也,世尊!須菩提!于意雲何?若心生,是滅相不?世尊!是滅相。須菩提!于意雲何?是滅相法當滅不?不也,世尊。須菩提!于意雲何?亦如是住,如如住不?世尊!亦如是住,如如住。須菩提!若如是住,如如住者,即是常耶?不也,世尊!

  另參見印順法師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733);《空之探究》(p.171~p.172)。

  

  ^23《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1(大正8,538b27)。

  ^24參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17(大正8,345c8-13):

  須菩提白佛言:希有世尊!諸法實相不可說,而佛以方便力故說。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一切法亦不可說。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一切法不可說,一切法不可說相即是空,是空不可說。

  

  ^25參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24(大正8,397a21-28):

  菩薩摩诃薩爲衆生說法,亦不得衆生及一切法,一切法不可得故。菩薩以不住法故住諸法相中,所謂色空乃至有爲無爲法空。何以故?色乃至有爲無爲法,自性不可得故無有住處,無所有法不住無所有法,自性法不住自性法,他性法不住他性法。何以故?是一切法皆不可得故,不可得法當住何處?」

  ^26

  (1)宗喀巴大師著《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7(漢藏教理院刊本,p.27):

  又有一類先覺知識,作如是言:「就立名言而立名者,略于二類大中觀師,謂于名言許外境者,名經部行中觀師;及于名言不許外境者,名瑜伽行中觀師。就立勝義亦立二名,謂許勝義谛現空雙聚,名理成如幻;及許勝義谛唯于現境斷絕戲論名極無所住。」二中初者許是靜命論師及蓮華戒等。其如幻及極無所住之名,印度論師亦有許者。總其印藏自許爲中觀之論師,雖亦略有如是許者,然僅抉擇龍猛菩薩弟子之中大中觀師有何宗派,若諸細流誰能盡說?

  又其覺慧大譯師雲:「就勝義門所立二宗,是令愚者覺其希有。」此說極善,以彼所說,唯就理智比量所量之義爲勝義谛。理智所量順勝義谛故,假名勝義。《中觀莊嚴論》及《光明論》俱宣說故。又諸余大中觀師,亦不許唯以正理斷除戲論便爲勝義谛,故非善說。(佛陀教育基金會版,民國八十一年十月修訂版,p.404)

  (2)印順法師著《如來藏之研究》(p.90):

  「般若法門」在開展中,漸演化爲不同的二流:

  一、在現證時,一切戲論、一切幻相都不現前,如清辨引《般若經》說:「慧眼都無所見」。這是「般若法門」的本義,如瑜伽師不許圓成實性是空,而在根本智證真如──真見道中,也還是一切依他幻相泯滅不現前的。

  二、西藏傳說有二宗,在于現境斷絕戲論的「極無所住」(如上所說)外,還有現起與空寂無礙的「理成如幻」。這二宗,在中國佛學中,就是證真空與中道了。

  (3)印順法師著《中觀今論》(p.183 ~ p.184):

  《菩提道次第廣論》,西藏傳說龍樹學于勝義谛有二派:(一)、極無所住,(二)、現空如幻。《廣論》可以不承認有此二宗,但不能否認西藏從印度所傳,確曾有此說。即現即空,即空即現的現空無礙,實爲淵源于龍樹學的。

  ^27《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21(大正8,374a4)。

  ^28《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26(大正8,414b27~c1)。

  

《空之探究 第叁章 第九節 法空如幻》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