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九节 法空如幻▪P2

  ..续本文上一页有戏论。」28

  如以方便说相即,而拟议圆融;以方便说不可得,而偏重空寂,怕都可能违失圣道实践的般若宗趣!

  注解

  ^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4(大正8,397b18~19);另参见《大智度论》卷89(大正25,686a5~6)。

  ^2 印顺法师着《学佛三要》(p.202):「语言,文字,思想,都不是事物本身,所以要真实体悟一切法本性,非远离这些相──离心缘相,离语言相,离文字相不可。《中论》也说:『心行既息,语言亦灭。』因为如此,法性不但是离名言的,离分别的,离相的,而且唯是自觉的,不由他悟的──『自知不随他』。」

  ^3《空之探究》(p.139 ~ p.140):依《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来说,全经九十品,可以分为三分:

  前分──『序品』第一……………『舌相品』第六

  中分──『三假品』第七…………『累教品』第六六

  后分──『无尽品』第六七………『嘱累品』第九0

  ^4《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1(大正8,374b26~28);另参见《大智度论》卷83(大正25,645b28~29)。

  ^5《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2(大正8,378c11~13);《大智度论》卷83(大正25,653b10~11)。

  ^6《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1(大正8,373c26~374a4)。

  ^7

  (1)《杂阿含经》卷10(265经)(大正2,69a18~20):「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日种姓尊说。」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0也引用到此经:「观色如聚沫,观受如泡,观想如野马,观行如芭蕉,观识如幻。」(大正8,367a21~23)。

  (2)参见《空之探究》第二章第三节〈无来无趣之生灭如幻〉,p.90。

  ^8 六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1:「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大正8,752b28~29);《放光般若经》卷14(大正8,123c20~27);卷11(大正8,82b16~22);卷17(大正8,125a15~17);卷17(大正8,124a19~2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5(大正8,249b12~15);卷23(大正8,389c29~390a8);卷26(大正8,269c20~23);卷27(大正8,309c8~21)。

  ^9 七譬:《放光般若经》卷18:「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是法如梦,如响,如幻,如化,如热时焰,如光,如影?」(大正8,125c7~8);另参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6(大正8,412b17)。

  ^10 九喻:《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11:「若菩萨摩诃萨欲通达一切法如幻、如梦、如响、如像、如光影、如阳焰、如空花、如寻香城、如变化事,唯心所现性相俱空,应学般若波罗蜜多。」(大正5,58a26~29);另参见《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37(大正5,204b19~20);《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36(大正5,204b)。

  ^11 十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揵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大正8,217a21~23);另参见《大智度论》卷6 (大正25,101c~105c);印顺法师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734);《空之探究》(p.261)。

  ^12

  《大智度论》卷6:「如炎者,炎以日光风动尘故,旷野中见如野马,无智人初见谓之为水。男相女相亦如是,结使烦恼日光热诸行尘,邪忆念风,生死旷野中转,无智慧者谓为一相,为男、为女,是名如炎。复次,若远见炎,想为水,近则无水想。无智人亦如是,若远圣法不知无我,不知诸法空,于阴界入性空法中,生人相男相女相;近圣法,则知诸法实相,是时虚诳种种妄想尽除。以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炎。」( 大正25,102b1〜11)

  

  参见《空之探究》第二章第三节〈无来无趣之生灭如幻〉,p.90。

  

  ^13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44:「有缘无智。……若缘幻事、健达缚城,及旋火轮、鹿爱等智,皆缘无境。」(大正27,228b21~23)

  ^14《大智度论》卷6(大正25,101c10)。

  ^15《大智度论》卷6(大正25,105c1~2)。

  ^16《解深密经》卷2(大正16,694a13~b6):

  胜义生!当知我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所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

  

  善男子!云何诸法相无自性性?谓诸法遍计所执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是故说名相无自性性。

  

  云何诸法生无自性性?谓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性。云何诸法胜义无自性性?谓诸法由生无自性性故,说名无自性性,即缘生法,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于诸法中若是清净所缘境界,我显示彼以为胜义无自性性,依他起相非是清净所缘境界,是故亦说名为胜义无自性性。

  

  复有诸法圆成实相,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诸法法无我性名为胜义,亦得名为无自性性,是一切法胜义谛故,无自性性之所显故,由此因缘,名为胜义无自性性。

  

  善男子!譬如空花,相无自性性,当知亦尔。

  

  譬如幻像,生无自性性,当知亦尔。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当知亦尔。

  

  譬如虚空,惟是众色无性所显,遍一切处,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当知亦尔;法无我性之所显故,遍一切故。

  

  另参见演培法师着《解深密经语体释》(p.197~p.206)。

  

  ^17《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1(大正8,540c10~18)。

  ^18《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6(大正8,415c24~28)。

  ^19《大智度论》卷6(大正25,105b26~27)。

  ^20参见《空之探究》第三章第七节〈自性空无自性空〉,p.183:

  《般若经》广说种种空,而定义都是:「非常非坏,何以故,本性尔故」(《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13,大正7,73a19~b25)。经说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依种种法义来显示空,而一切都是约本性空说的。本性空是圣智证知的。

  另参见《空之探究》第三章第五节〈空之解说〉,p.170~p.173。

  

  ^21《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13,大正7,73a19~b25。

  ^22《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7(大正8,567a27~b13):

  如然灯时,……非初焰烧,亦不离初焰;非后焰烧,亦不离后焰。……是(灯)炷实燃。是因缘法甚深!菩萨非初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离初心得;非后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离后心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于意云何?若心已灭,是心更生不?不也,世尊!须菩提!于意云何?若心生,是灭相不?世尊!是灭相。须菩提!于意云何?是灭相法当灭不?不也,世尊。须菩提!于意云何?亦如是住,如如住不?世尊!亦如是住,如如住。须菩提!若如是住,如如住者,即是常耶?不也,世尊!

  另参见印顺法师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733);《空之探究》(p.171~p.172)。

  

  ^23《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1(大正8,538b27)。

  ^24参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7(大正8,345c8-13):

  须菩提白佛言:希有世尊!诸法实相不可说,而佛以方便力故说。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一切法亦不可说。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一切法不可说,一切法不可说相即是空,是空不可说。

  

  ^25参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4(大正8,397a21-28):

  菩萨摩诃萨为众生说法,亦不得众生及一切法,一切法不可得故。菩萨以不住法故住诸法相中,所谓色空乃至有为无为法空。何以故?色乃至有为无为法,自性不可得故无有住处,无所有法不住无所有法,自性法不住自性法,他性法不住他性法。何以故?是一切法皆不可得故,不可得法当住何处?」

  ^26

  (1)宗喀巴大师着《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7(汉藏教理院刊本,p.27):

  又有一类先觉知识,作如是言:「就立名言而立名者,略于二类大中观师,谓于名言许外境者,名经部行中观师;及于名言不许外境者,名瑜伽行中观师。就立胜义亦立二名,谓许胜义谛现空双聚,名理成如幻;及许胜义谛唯于现境断绝戏论名极无所住。」二中初者许是静命论师及莲华戒等。其如幻及极无所住之名,印度论师亦有许者。总其印藏自许为中观之论师,虽亦略有如是许者,然仅抉择龙猛菩萨弟子之中大中观师有何宗派,若诸细流谁能尽说?

  又其觉慧大译师云:「就胜义门所立二宗,是令愚者觉其希有。」此说极善,以彼所说,唯就理智比量所量之义为胜义谛。理智所量顺胜义谛故,假名胜义。《中观庄严论》及《光明论》俱宣说故。又诸余大中观师,亦不许唯以正理断除戏论便为胜义谛,故非善说。(佛陀教育基金会版,民国八十一年十月修订版,p.404)

  (2)印顺法师着《如来藏之研究》(p.90):

  「般若法门」在开展中,渐演化为不同的二流:

  一、在现证时,一切戏论、一切幻相都不现前,如清辨引《般若经》说:「慧眼都无所见」。这是「般若法门」的本义,如瑜伽师不许圆成实性是空,而在根本智证真如──真见道中,也还是一切依他幻相泯灭不现前的。

  二、西藏传说有二宗,在于现境断绝戏论的「极无所住」(如上所说)外,还有现起与空寂无碍的「理成如幻」。这二宗,在中国佛学中,就是证真空与中道了。

  (3)印顺法师着《中观今论》(p.183 ~ p.184):

  《菩提道次第广论》,西藏传说龙树学于胜义谛有二派:(一)、极无所住,(二)、现空如幻。《广论》可以不承认有此二宗,但不能否认西藏从印度所传,确曾有此说。即现即空,即空即现的现空无碍,实为渊源于龙树学的。

  ^27《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1(大正8,374a4)。

  ^28《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6(大正8,414b27~c1)。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九节 法空如幻》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