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之探究 第叁章 第六節 空之雙關意義▪P2

  ..續本文上一頁,具有雙關的意義。

  

  【(一)「空」與「無所有」在佛典中的重要性】

  「空」與「無所有」在「原始聖典」及阿毗達磨論中的地位

  在《雜阿含經》中,空、無相、無所有,是叁叁摩提或叁解脫;在解脫法門中,無所有是重要的術語。12但後來,無願代替了無所有,所以在阿毗達磨論中,無所有就少見了。13

  

  「空」與「無所有」在初期大乘經中的地位

  《般若(及初期大乘)經》雖繼承了空、無相、無願的叁解脫門說,而「無所有」仍廣泛的應用,說空與無所有的,比無相與無願要多得多。

  【(二)明「空」與「無所有」之雙關意義】

  1、表顯真實

  

  如上表所列的,從空到無所有,如F.是甚深法相;L.是示世間的實相;I.是將入不退轉的深行;H.是「無(法)可轉,無法可還,無法可示,無法可見」;M.是一切無縛無解。

  

  這或是表示深法相,或是菩薩的深觀:「下本般若」的空與無所有等,是重在顯示真實的。

  

  2、表示虛妄不實

  

  但(空)無所有以下,如P.的「空無所有,虛诳不實」,是各種譯本所同的14,這是表示虛妄不實了。如《小品般若經》說:「字,無決定,無住處,所以者何?是字無所有故」15。所說的無所有,也是但名無實的意思。

  

  3、歸結

  

  空與無所有,是顯示如實相的,也用來表示虛妄性,所以說有雙關的意義。

  

  其實,如盡,無生,無滅,寂滅,遠離,清淨,這些涅槃的同義異名,還不是都有「遮」妄的意義!

  

  四、「虛妄不實」教說的增廣(p.178)

  《般若經》本重于深法相的直觀16,而在「空」的發展中,說諸行或一切法虛妄不實的教說,也越來越多。

  

  (一)如《小品般若經》說: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信解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空,一切法寂滅,而沒有能得無生法忍,入不退轉地的,也爲諸佛所贊歎17。這是無生、空、寂滅的深觀。

  而《摩诃般若經》作:信解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空,一切法虛诳、不實、無所有、不堅固。18

  《大般若經》〈第二分〉作: 信解無生、深般若、畢竟空性、寂靜性、遠離性、虛妄性、空性、無所有性、不自在性、不堅實性。19

  

  (二)又如《摩诃般若經》說:行深般若的,應觀寂滅、空、虛诳、不堅實;20

  《大般若經》〈第二分〉就說:應觀雕落、破壞、離散、不自在、不堅實性、虛僞了。21

  

  (叁)又如《摩诃般若經》說:「諸波羅蜜性無所能作,自性空,虛诳,如野馬」。22

  《放光般若經》也說:「自空,無所能作,無所能爲,如熱時之焰」。23

  《大般若經》〈第二分〉就這樣說:「一切法自性皆鈍,無所能爲,無有主宰,虛妄、不實,空,無所有,不自在相,譬如陽焰、光影、水月、幻事、夢等」24。

  

  (四)小結

  虛诳不實這一類術語的更多應用,意味著般若法門,不只是深法相的體悟,而要觀破世俗的虛妄,從而脫落名相以契入如實相。

  注解

  ^1《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七節〈空與空性〉p.54:

  空與空性,在舊譯中,都是一律譯爲空的。自玄奘譯出瑜伽系的論典,才嚴格的分別空與空性;以爲空是遮遣妄執的,空性是空所顯性,是離妄執而顯的法性,所以是如實有的。初期佛典中,空與空性有什麼分別呢?如「空諸欲」,「空世間」,「貪空、瞋空、癡空」,「空欲漏、空有漏、空無明漏」,「我我所空」,「無常、苦、空、無我」,在巴利文中,都是空。

  

  如「空心解脫」,「空解脫」,「空叁昧」,「空等至」,「空住」,「內空、外空、俱空」(以上叁種空,在《無礙道論》中,也是空),《空小經》,《空大經》:凡是作爲觀名、定名或經名的,都是空性──。我以爲,「空」不只是否定詞,離妄執煩惱是空,也表示無累的清淨、寂靜。空性,是空的名詞化。初期聖典中的空性,並無空所顯性的意義;只有「出世空性」,是甚深的涅槃。

  

  ^2《大智度論》卷90(大正25,697c16~22):

  複次,須菩提!十八空,若性不空,是爲壞空體。何以故?十八空能令一切法空,若自不空,則爲虛诳。又若不空者則墮常邊著處,能生煩惱;性空無實住處,無所從來,去無所至,是名常住法相。常住法相是性空之異名,亦名諸法實相;是相中無生無滅,無增無減,無垢無淨。

  ^3 參見《空之探究》第叁章第五節〈空之解說〉p.170~p.173;另參見《中觀今論》p.104~p.108。

  ^4 參見《空之探究》第叁章第二節〈法空性是涅槃異名〉p.142~p.147。

  ^5

  《大智度論》卷11(大正25,139c7~10):「複有人言:從初發意乃至道樹下,于其中間所有智慧,是名般若波羅蜜;成佛時是般若波羅蜜轉名薩婆若。」

  

  《大智度論》卷72(大正25,563c9~11):「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是般若波羅蜜,但名字異;在菩薩心中爲般若,在佛心中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6《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24(大正8,398b11~16):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如夢、如響、如影、如焰、如幻、如化,衆生在何處住,菩薩行六波羅蜜而拔出之?」「須菩提!衆生但住名、相、虛妄憶想分別中,是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于名相虛妄中拔出衆生。」

  ^7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A.卷6(大正8,563b)。B.卷1(大正8,537c)。C.卷9(大正8,576b)。D.卷5(大正8,559b)。E.卷5(大正8,557c)。F.卷7(大正8,569b)。G.卷5(大正8,558b~c)。H.卷4(大正8,553a)。I.卷9(大正8,576c)。ñ.卷叁(大正8,550b)。K.卷1(大正8,540a)。L.卷5(大正8,559a)。M.卷一(大正8,539a)。N.卷8(大正8,574a)。O.卷5(大正8,558c)。P.卷7(大正8,566c)。

  ^8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7(大正8,569d):「[6]是以=以是【宋】【元】【明】【宮】」。

  ^9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7(大正8,569d):「[7]〔及〕-【宋】【宮】」。

  ^10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4(大正8,553d):「[3]轉=縛【宋】【元】【明】【宮】」。

  ^11又《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7(大正8,566c13~23):

  「世尊!頗有因緣,色亦無量,受、想、行、識亦無量?」佛言:有,須菩提!色亦無量,受、想、行、識亦無量。」「世尊!無量者是何義?」「須菩提!無量者即是空義,即是無相、無作義。」「世尊!無量但是空義,非余義耶?」「須菩提!于意雲何?我不說一切法空耶?」「世尊!說耳!」「須菩提!若空即是無盡,若空即是無量,是故此法義中無有差別。須菩提!如來所說無盡、無量、空、無相、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所有、無染、涅槃,但以名字方便故說。」須菩提言:「希有!世尊!諸法實相不可得說,而今說之!」

  ^12 參見《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五節〈無所有〉p.29~ p.34。

  ^13 參見《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九節〈叁叁昧•叁觸•叁法印〉p.61~p.62。

  ^14

  [1]《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7(大正8,566c7~10):「須菩提!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亦能觀察是作起功德空無所有,虛诳不實,無堅牢相。若菩薩隨所能觀,則不離深般若波羅蜜。」

  

  [2]《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四分〉卷550(大正7,830a18~25):「佛告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然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亦說諸行分別所作,空無所有,虛妄不實。所以者何?是諸菩薩善學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已,觀察諸行無不皆是分別所作,空無所有,虛妄不實。是菩薩摩诃薩如如觀察諸行皆是分別所作,空無所有,虛妄不實,如是如是便能不離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3]《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五分〉卷562(大正7,904a5~9):「佛告善現:是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常觀察所作善事空無所有,虛妄不實。如如觀察所作善事空無所有,虛妄不實,如是如是便能不離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4]《佛說佛母出生叁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卷17(大正8,645a16~21):「佛言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而自了知諸起作法是相分別,虛妄不實,空無所有,于是法中無所分別。須菩提!菩薩摩诃薩了一切法求不可得。隨其菩薩了一切法求不可得故,即不離般若波羅蜜多。」

  

  [5]《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卷6(大正8,456c2~4):「佛言:菩薩所識,若求深般若波羅蜜,樂于空,樂無所有,樂盡,樂無常;念是爲不離般若波羅蜜。」

  

  [6]《摩诃般若波羅蜜鈔經》卷4(大正8,529b2~5):「佛語須菩提:菩薩摩诃薩于福生死、于功德生死所行般若波羅蜜,樂于空,樂于無所有,樂于盡,樂于無所得;念是時,爲不離般若波羅蜜。」

  

  ^15《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1(大正8,537b29~c4):

  世尊!又菩薩字,無決定,無住處,所以者何?是字無所有故;無所有亦無定、無處。若菩薩聞是事不驚、不怖、不沒、不退,當知是菩薩畢竟住不退轉地,住無所住。

  ^16 《空之探究》第叁章第叁節〈大乘《般若》與《阿含經》〉,p.147-p.150。

  ^17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9(大正8,576c26~577a1):「複次,須菩提!有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信解一切法無生,而未得無生法忍;信解一切法空,而于阿毗跋致地中未得自在;能行一切法寂滅相,而未入阿毗跋致地。須菩提!菩薩如是行者,諸佛說法時亦皆稱揚贊歎。」

  ^18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19(大正8,361b11~16):「複次,須菩提!有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信解一切法無生,未得無生忍法;信解一切法空,未得無生忍法;信解一切法虛诳不實、無所有、不堅固,未得無生忍法。須菩提!如是等諸菩薩摩诃薩,諸佛說法時歡喜自贊歎稱揚名姓。」

  ^19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分〉卷457(大正7,309a14~29):「複次,善現!有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于一切法無生性中,雖深信解,而未證得無生法忍;于深般若波羅蜜多,雖深信解,而亦未得無生法忍;于一切法畢竟空性,雖深信解,而亦未得無生法忍;于一切法皆寂靜性,雖深信解,而亦未得無生法忍;于一切法皆遠離性,雖深信解,而亦未得無生法忍;于一切法皆虛妄性,雖深信解,而亦未得無生法忍;于一切法皆是空性,雖深信解,而亦未得無生法忍;于一切法無所有性,雖深信解,而亦未得無生法忍,于一切法不自在性,雖深信解,而亦未得無生法忍;于一切法不堅實性,雖深信解,而亦未得無生法忍。善現!如是等菩薩摩诃薩,亦爲如來應正等覺說正法時,在大衆前自然歡喜稱揚、贊歎名字種姓及諸功德。」

  ^20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21(大正8,373a10~14):「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诃薩雲何行般若波羅蜜?雲何生般若波羅蜜?雲何修般若波羅蜜?』佛言:『色寂滅故,色空故,色虛诳故,色不堅實故,應行般若波羅蜜;受、想、行、識亦如是』。」

  ^21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分〉卷461(大正7,332a9~14):「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諸菩薩摩诃薩雲何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雲何引深般若波羅蜜多?雲何修深般若波羅蜜多?』佛告善現:『諸菩薩摩诃薩應觀色乃至識雕落故、破壞故、離散故、不自在故、不堅實故、性虛僞故,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22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21(大正8,369a21~b2):「譬如轉輪聖王四種兵,輪寶在前導;般若波羅蜜亦如是,導五波羅蜜到薩婆若住。般若波羅蜜亦不分別:檀那波羅蜜隨從我,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禅那波羅蜜不隨我。檀那波羅蜜亦不分別:我隨從般若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禅那波羅蜜不隨從。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禅那波羅蜜亦如是。何以故?諸波羅蜜性無所能作,自性空,虛诳,如野馬。

  ^23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卷16(大正8,109b19~25):「譬如轉輪聖王所有七寶,叁寶常導在前:一者、金輪,二者、主兵臣,叁者、主藏臣;般若波羅蜜常導五波羅蜜至薩雲若住。般若波羅蜜亦不念言:五波羅蜜常隨從我。檀波羅蜜、屍波羅蜜、羼波羅蜜、惟逮波羅蜜、禅波羅蜜亦不作念:我當隨從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自空,無所能作,無所能爲,如熱時之焰。」

  ^24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分〉卷460(大正7,323a6~17):「善現!當知!如轉輪王欲有所至,四軍、七寶前後導從。爾時輪寶雖最居先,而不分別前後之相。如是前五波羅蜜多與諸善法欲趣無上正等菩提,必以般若波羅蜜多爲其前導。然此般若波羅蜜多不作是念:我于前五波羅蜜多最爲前導,彼隨從我。布施等五波羅蜜多不作是念: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居我等先,我隨從彼。所以者何?如是六種波羅蜜多及一切法自性皆鈍,無所能爲,無有主宰,虛妄、不實,空,無所有,不自在相,譬如陽焰、光影、水月、幻事、夢等,其中都無分別作用真實自體。」

  

《空之探究 第叁章 第六節 空之雙關意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