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_《般若经》──甚深之一切法空
第六节 空之双关意义(p.174 ~ p.180)
一、「空」与「空性」(p.174~p.175)
空(śūnya),是形容词;形容词的名词化,就是śūnyatā ──空性。1
【(一)《阿含经》的「空性」】
在《阿含经》中,空三昧(śūnyatā-samādhi),空住(śūnyatā-vihāra)等,都是空性,但没有《般若经》空性的意义。空与无相,无所有,同为解脱的要门,重在观慧。
【(二)《般若经》的「空性」】
在表示超越时空的诸法相(性)上:空性与真如、涅槃、法性等同义
《般若经》的观慧,渐渐的重视空,演进到空与真如、涅槃、法性(dharmatā)等为同义异名。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5(大正8,402c6~9)说:
是(本)性空,不常不断。何以故?是性空无住处,亦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须菩提!是名法住相(性)。是中无法,无聚无散,无增无减,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是为诸法相(性)。2
《般若经》说的空,是从种种而显示的本性空(prakṛti-śūnyatā),本性空是不常不断(即「非常非灭」)的。3无住处,超越了空间;无所从来,无所从去,又超越了时间:这就是法住相(性)(dharma-sthititā),也就是诸法相(性)。
在这一意义上,空性与法住、法性、真如等,是同一内容的。4
在表示法义的应用上:空性与真如、法性等有些差异
但在表示法义的应用上,还是有点不同的;空是观慧所观,从一切法的虚妄、不实而显示的。
二、法性之异名(p.175~p.177)
【(一)菩萨行以般若为主导】
原则的说,《般若经》是以般若为主导的菩萨行,般若圆满了,就是佛的萨婆若(sarvajñā)──一切智(或「一切智智」)。5这是般若修证的开示,不是义理的说明。
【(二)法性的假名安立】
般若所悟的法相(法性)(dharmatā),称为如、法界、实际等,这种种异名,也只是方便安立。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众生但住名、相、虚妄忆想分别(虚妄分别)中」6。可见一切名义,一切分别,都不能表达法性的。
但方便说法,不可能没有表示这不落名相分别的方便。佛法固有三解脱门,空、无相、无作(无愿)等,便被使用起来。
【(三)依《小品般若经》列举「法性」之相关词类】
今依《小品般若经》,择要的列举用以表示的词类如下7: [Table]
※经文对照
A、《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6(大正8,563b2~11)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般若波罗蜜甚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难得。如我解佛所说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易得。何以故?无法可得,诸法空中无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无法可得,无所用法可得,一切法皆[1]空故。诸所说法为有所断,是法亦空。世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得者所用法,得知者所用法,如是法皆空。世尊!以是因缘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为易得;诸可得者皆同虚空。
B、《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1(大正8,537b29~c4)
世尊!又菩萨字无决定、无住处。所以者何?是字[1]无所有故,无所有亦无定、无处。若菩萨闻是事不惊、不怖、不没、不退,当知是菩萨毕竟住不退转地,住无所住。
C、《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9(大正8,576b7~12)
佛问须菩提:「菩萨何因缘故不惊、不怖、不没、不退?」「世尊![1]空故不没,[2]无所有故不没。何以故?没者不可得,没法亦不可得,没处亦不可得。若菩萨闻如是说不惊、不怖、不没、不退,当知是为行般若波罗蜜。」
D、《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5(大正8,559b10~16)
〔佛言:〕「须菩提!何以故色不可量,受、想、行、识不可量,一切法不可量?须菩提!色量[1]无所有、[2]不可得,受、想、行、识量无所有、不可得,一切法量无所有、不可得。须菩提!何以故色量无所有、不可得,受、想、行、识量无所有、不可得,一切法量无所有、不可得?须菩提!色无所有故,受、想、行、识无所有故,一切法无所有故,量不可得。
E、《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5(大正8,557c14~16)
佛言:「般若波罗蜜示五阴不坏相。何以故?须菩提![1]空是不坏相,[2]无相、[3]无作是不坏相。般若波罗蜜如是示世间。
F、〔甚深法相〕:《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7(大正8,569b27~29)
〔佛言:〕「须菩提!菩萨如是念一切众生,是以8心及9先方便力故,观深法相:若[1]空、若[2]无相、[3]无作、[4]无起、[5]无生、[6]无所有。」
G、《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5(大正8,558b26~ c1)
尔时释提桓因及欲界万天子、梵世二万天子俱诣佛所,头面礼佛足,却住一面,各白佛言:「世尊!是法甚深!于此法中云何作相?」佛告诸天子:「诸法以[1]空为相,以[2]无相、[3]无作、[4]无起、[5]无生、[6]无灭、[7]无依为相。」
H、〔无(法)可转,无法可还,无法可示,无法可见〕:《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4(大正8,553a18~25)
佛告须菩提:「摩诃波罗蜜是菩萨般若波罗蜜,所谓于一切法无转10无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所得;转*轮时亦无所转;无法可还,无法可示,无法可见,是法不可得故。何以故?须菩提![1]空不转不还,[2]无相、[3]无作、[4]无起、[5]无生、[6]无所有不转不还,如是说名为说般若波罗蜜。无听者、无受者、无证者,亦无以法作福田者。」
I、〔将入不退的深行〕:《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9(大正8,576c26~577a1)
「复次,须菩提!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信解一切法[1]无生,而未得无生法忍;信解一切法[2]空,而于阿毗跋致地中未得自在;能行一切法[3]寂灭相,而未入阿毗跋致地。须菩提!菩萨如是行者,诸佛说法时亦皆称扬赞叹。」
J、《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3(大正8,550b14~26)
须菩提言:「般若波罗蜜于色不作大不作小、不作合不作散,于受、想、行、识不作大不作小、不作合不作散。世尊!般若波罗蜜于佛十力不作强不作弱,四无所畏乃至萨婆若不作合不作散。世尊!菩萨如是亦分别则不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无如是相─我当度若干众生,即是菩萨计有所得。所以者何?众生[1]不生故般若波罗蜜不生,众生[2]无性故般若波罗蜜无性,众生[3]离相故般若波罗蜜离相,众生[4]不灭故般若波罗蜜不灭,众生[5]不可思议故般若波罗蜜不可思议,众生不可知故般若波罗蜜不可知,众生力集故如来力亦集。」
K、《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1(大正8,539c28~540a6)
舍利弗言:「若菩萨不离是行、不离是念,一切众生亦不离是行、不离是念,一切众生亦当是菩萨。何以故?一切众生不离是念故。」须菩提言:「善哉!善哉!舍利弗!汝欲离我而成我义。所以者何?众生[1]无性故当知念亦无性,众生[2]离故念亦离,众生[3]不可得故念亦不可得。舍利弗!我欲令菩萨以是念行般若波罗蜜。」
L、〔示世间实相〕:《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5(大正8,559a8~13)
〔佛言:〕「复次,须菩提!世间[1]空,般若波罗蜜如实示世间空;世间[2]离相,般若波罗蜜如实示世间离相;世间[3]净相,般若波罗蜜如实示世间净;世间[4]寂灭,般若波罗蜜如实示世间寂灭。须菩提!般若波罗蜜亦如是示诸佛世间。」
M、〔一切无缚无解〕:《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1(大正8,539a13~18)
富楼那言:「何等色无缚无解?何等受、想、行、识无缚无解?」须菩提言:「幻人色是无缚无解,幻人受、想、行、识是无缚无解──[1]无所有故无缚无解;[2]离故无缚无解;[3]无生故无缚无解。是名菩萨摩诃萨发大庄严而自庄严。」
N、《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8(大正8,574a4~8)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为[1]尽学则学萨婆若,为[2]无生学、为[3]离学、为[4]灭学则学萨婆若。」佛告须菩提:「如汝所说,菩萨为尽学则学萨婆若,为无生学、为离学、为灭学则学萨婆若者。」
O、《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5(大正8,558c25~559a1)
〔须菩提言:〕「世尊!若一切法无知者无见者,云何般若波罗蜜示诸佛世间?」「须菩提!如是!如是!一切法无知者无见者。须菩提!云何一切法无知者?一切法[1]空故。云何一切法无见者?一切法[2]无所依故──是故一切法无知者无见者。」
P、〔空无所有,虚诳不实〕:《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7(大正8,566c5~11)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一切作起法皆是忆想分别,云何说菩萨得福甚多?」「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亦能观察是作起功德[1]空[2]无所有,[3]虚诳[4]不实,[5]无坚牢相。若菩萨随所能观,则不离深般若波罗蜜;随不离深般若波罗蜜,即得无量阿僧祇福德。」11
三、「空」与「无所有」的双关意义(p.177~p.178)
从所列举的来说,空与无所有…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六节 空之双关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