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_《般若经》──甚深之一切法空
第七节 自性空与无自性空(p.180 ~p.188)
一、概说《般若经》「自性空」与「无自性空」意义不同(p.180)
《般若经》常说自性空。一切法无自性,无自性故空:经论师的大力宏扬,学者们似乎觉得《般若经》所说的自性空,就是一切法无自性空了。
当然,《般若经》说一切法虚妄无实,但有名字,是可以说是无自性的。如《经》说:「我名字,……无自性」1;「但有假名,都无自性」2。但《般若经》所说的自性空,与无自性空,意义上是有些不同的。
二、《大智度论》所谈的二类自性:世俗自性、胜义自性(p.180~p.181)
【(一)《大智度论》卷46(大正25,396b7~9)说:】
「自性有二种:一者,如世间法(中)地坚性等;二者,圣人(所)知如、法性[界]、实际」。
自性的第一类:
是世间法中所说的,地坚性,水湿性等。地以坚为自性,水以湿为自性等,世俗法中是可以这样说的。如求坚等自性的实体,那是不可得的,也就是没有自性──无自性了。
自性的第二类:
是圣人所证的真如,或名法界、实际等。这是本来如此,可以名之为自性的。
【(二)《大智度论》卷67所说:】
「色性者,……所谓地坚性等。复次、色实性,名法性」3
,也就是这二类自性的分别。这二类自性:
一是世俗自性:
世间众生以为自性有的,如地坚性等,不符缘起的深义,所以要破斥而论证为没有自性的。
二是胜义自性:
圣人所证见的真如、法界等,是圣人如实通达的,可以说是有的。所以《大智度论》说:「如、法性[界]、实际,世界故无,第一义故有」4;第一义就是胜义。
三、〈下本般若〉所说的「自性」与「无自性」(p.181~ p.183)
第一义中有的自性,〈下本般若〉是一再说到的。
【(一)《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3(大正8,551b10~12)说:】
「色无缚无解,何以故?色真性是色。受、想、行、识无缚无解,何以故?(……)识真性是识」。
「色真性是色」,《道行般若》5与《摩诃般若钞经》6,译为:「色之自然故为色」,「自然」是「自性」的古译。
赵宋所译的《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也作「色自性是色」7。
一般所知的,是色等五蕴的虚妄相,所以说系缚,说解脱。
色等法的胜义(真)自性,是色等真相,这是没有系缚与解脱可说的。
与之相当的〈中本般若〉,如《放光般若经》说:
「五阴不缚不解,何以故?色、色自有性,……识、识自有性。六波罗蜜亦不缚亦不解,何以故?六波罗蜜所有无所有故」8。
五阴「自有性」,还是〈下本般若〉的自性说,而〈中本〉增广的六波罗蜜等,却改作「所有无所有」了。
秦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等,五阴、六度等,一律改为「无所有性」9。
玄奘所译的《大般若经》作「以无性为自性」10,或「无所有性为色等自性故」11。
依各本的比较,可知〈下本般若〉是「自性」,〈中本般若〉渐演化为「无所有(之)性」,再演化为「无性为自性」,「无所有性为自性」。意义相同,但这是无性的自性,与〈下本〉的但说「自性」不同了。
【(二)《道行般若经》卷3(大正8,441a13~15)说:】
「人无所生;般若波罗蜜与人俱皆自然;人恍惚故;般若波罗蜜(与人)俱不可计;人亦不坏,般若波罗蜜亦如是」。
《摩诃般若钞经》12也如此说。
这二本古译,说人[众生]与般若波罗蜜,都是无所生[无生],自然,恍惚[远离],不可计[不可思议],不(灭)坏。所说的自然──自性,《小品般若》等就译作「无性」13;《大般若经》竟改作「无自性」了14。
【(三)《大明度经》卷1(大正8,482a21~23)说:】
「众生自然,念亦自然。……众生恢廓,念(亦)恢廓。……众生之不正觉,而念(亦)不正觉」。
自然,恢廓,不正觉──三者,《摩诃般若钞经》15作:自然,恍惚[远离],难了知。
自然──自性,《道行般若经》作「空」性16;而《小品般若经》等,就译作「无性」17。
《大般若经》「第四分」18、「第五分」19,译为「无自性」。
与之相当的〈中本般若〉各本,都作「无」,「无自然」,「无自性」20。
〈下本般若〉的自然──自性,与无生、远离、不可思议为同类,实在是胜义自性,法性与涅槃的异名,称之为「无所有性」,「无性为自性」,虽多一转折(近于「正」经「反」而到「合」)是可以的;如改为「无自性」,似乎是不适当的!
四、〈中本般若〉所说的「自性」与「无自性」(p.183)
【(一)〈中本般若〉也说到自性,如:】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0(大正8,292b24~27)说:
「云何名无为诸法相?若法无生无灭,无住无异,无垢无净,无增无减诸法自性。云何名诸法自性?诸法无所有性,是诸法自性,是名无为诸法相」。21
诸法自性,唐译本作:「谓一切法无性自性」22,意义相同。
又《摩诃般若经》说:
「诸法实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故」23。
实性,唐译本也作「自性」24。
「无性」与「无自性」说,是〈中本般若〉的一致倾向,而唐译本增入了更多的「无自性」,更多的「无性为性」,「以无性而为自性」。
【(二)印顺法师之评论】
我以为:般若法门本是直观深法性的,空(性)是涅槃的异名,所以自性也约胜义自性说。然般若法门的开展,不但为久行说,为邻近不退者说,也为初学说;不但为利根说,也为钝根说。
这一甚深法,在分别、思惟、观察,非勘破现前事相的虚妄不实,从虚妄不实去求突破不可。这所以多说一切法「无性」,一切法「无自性」了。以无自性为自性,与空的空虚性及涅槃的双层意义25,是非常契合的。
五、「本性空」与「自性空」(p.183~p.184)
【(一)圣智所证知的「本性空」】
《般若经》广说种种空,而定义都是:「非常非坏,何以故,本性尔故」26。经说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依种种法义来显示空,而一切都是约本性空(prakṛti-śūnyatā)说的。本性空是圣智证知的,所以《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5(大正8,402c4~9)说:
「须菩提!若内空性不空,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性不空者,则坏空性。是(本)性空不常不断,何以故?是(本)性空无住处,亦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须菩提!是名法住相。是中无法,无聚无散,无增无减,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是为诸法相」。
「是为诸法相」,唐译本作:「是一切法本所住性」27。
本性(prakṛti),在说一切有部中,与自性(svabhāva)同一内容,如《大毗婆沙论》说:「如说自性,我,物,自体,相,分,本性,亦尔」28。
【(二)「自性空」之意义】
A、胜义自性空
《般若经》中处处说本性空,也处处说自性空(svabhāva-śūnyatā),意义也大致相同。自性空,本是胜义自性空,如说:「自性空故,自性离故,自性无生故」29。这是以空、离来表示自性;自性空并非没有自性。
B、世俗自性空(无世俗自性)(p.184)
由于「假名无实」,「虚妄无实」,与空的空虚义相关联,而自性空有了无世俗自性的意义,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4(大正8,398b25~27)说:
「是名,但有空名,虚妄忆想分别中生。……此事本末皆无,自性空故」。
「自性空故」,唐译本作「自性皆空」30,更显出都无世俗自性的意味。如说:
「但有假名,都无自性。……以色处等与名,俱自性空故」31。
六、「胜义自性空」渐演化为「世俗的无自性空」(p.184~ p.186)
「胜义的自性空」,渐演化为「世俗的无自性空」,还可以从空的类集中得到证明。
【(一)〈中本般若〉十六空中,不包含「自性空」】
〈中本般若〉立十六空,是在十四空以下,增列「无性空」(abhāva-śūnyatā)与「无性自性空」(abhāva-svabhāva-śūnyatā),十六空是没有「自性空」的。
【(二)十六空或十八空之后再立的「四空」中,提到「自性由自性空」(胜义自性空)】
然〈中本般若〉,无论为十六空,或十八空(〈上本〉立二十空),在说十六或十八空后,都更说四种空:
「复次,须菩提!法[有性]法相空,无法[无性]无法相空,自法[自性]自法相空,他法[他性]他法相空」32。
自法自法相空,就是「自性由自性空」。所说的自性空,是:「是(自性)空,非知作,非见作」33。非知所作,非见所作,也非余人所作的自性空,正是本来如此的胜义自性空。
【(三)成立「十八空」时,增列了「自性空」(世俗自性空)】
一直到成立十八空(与《大般若经》〈第二分〉相当),才在无性空与无性自性空间,增列自性空。34这三种空,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5(大正8,250c21~27)说:
「何等为无法[无性]空?若法无,是(无法)亦空,非常非灭故」。
「何等为有法[自性]…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七节 自性空与无自性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