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七节 自性空与无自性空▪P2

  ..续本文上一页空?有法名诸法和合中有自性相,是有法空,非常非灭故」。

  

  「何等为无法有法[无性自性]空?诸法中无法,诸法和合中有自性相,是无法有法空,非常非灭故」。35

  

  无法有法空,依经文说,是无法[无性]与有法[自性]的合观为空。所以《大智度论》以为:与内空、外空、内外空─初三空一样:「十八空中,初三空破一切法,后三空亦破一切法」36。

  

  又如《光赞般若经》说:「一切诸法皆无所有,悉为自然[自性]」,37是以一切法无性而显自性。

  

  《摩诃般若经》说:「诸法亦如是无自性,舍利弗!诸法和合生故无自性」。38

  

  唐译《大般若经》作:「诸法都无和合自性,何以故?和合有法自性空故」39。

  

  诸法和合生,所以没有自性,这是无自性的自性空;也与众缘和合生故无自性,缘起的无自性空相同。

  

  但在《般若经》中,这还是十八空的一空,把握这一原则而彻底发挥的,那是龙树的缘起(无自性故)即空了。

  

  注解

  ^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7:

  舍利弗!我说如我名字,我亦毕竟不生。如舍利弗所言,如我,诸法亦如是无自性。舍利弗!诸法和合生故无自性。(大正8,269a22~24)

  ^2《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20:

  世尊!诸菩萨摩诃萨,诸菩萨摩诃萨者,但有假名,都无自性。如说我等,毕竟不生,但有假名,都无自性。诸法亦尔,毕竟不生,但有假名,都无自性。(大正7,112a13~16)

  ^3《大智度论》卷67:

  若菩萨摩诃萨,了了知般若波罗蜜相,不分别一切法,所谓不分别色,四大若四大造色;不分别色相者,不分别色是可见,声是可闻;是色若好若丑,若短若长,若常若无常,若苦若乐等;不分别色性者,不见色常法,所谓地坚性等。复次、色实性,名法性,毕竟空故;是菩萨不分别法性,法性不坏相故。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大正25,528b16~24)

  ^4《大智度论》卷1(大正25,59b18~60a3):

  有四种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为人悉檀;三者、对治悉檀;四者、第一义悉檀……。

  

  云何名世界悉檀?有法从因缘和合故有,无别性。譬如车,辕、辐、轴、辋等和合故有,无别车也。人亦如是,五众和合故有,无别人也。……

  

  人等,世界故有,第一义故无。如如、法性、实际,世界故无,第一义故有。人等亦如是,第一义故无,世界故有。所以者何?五众因缘有故有人。譬如乳,色、香、味、触因缘有故有;若乳实无,乳因缘亦应无。今乳因缘实有故,乳亦应有;非如一人第二头、第三手,无因缘而有假名。如是等相,名为世界悉檀相。

  

  ^5后汉支娄迦谶译的《道行般若经》卷3(大正8,441c25-27):

  佛语须菩提:色无着无缚无脱,何以故?色之自然故为色。痛、痒、思、想、生、死识无着无缚无脱,何以故?识之自然故为识。

  ^6 传说为前秦昙摩蜱共竺佛念译,其实是西晋竺法护译的《摩诃般若钞经》卷3(大正8,523b18-20):佛语须菩提:色无着无缚无解,何以故?色之自然为色。痛、痒、思、想、生、死识无着无缚无脱,何以故?识之自然为识。

  ^7赵宋施护译的《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8(大正8,616a14-16):

  佛言:须菩提!色、受、想、行、识无缚无解,何以故?色自性是色故无缚无解,受、想、行、识自性是识故无缚无解。

  ^8《放光般若经》卷9(大正8,63c19-24):

  须菩提复白佛言:世尊!云何深般若波罗蜜难了难知?

  

  佛报言:须菩提,五阴不缚不解。何以故?色、色自有性,痛、痛自有性,想、想自有性,行、行自有性,识、识自有性。六波罗蜜亦不缚亦不解,何以故?六波罗蜜所有无所有故。

  

  ^9《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1(大正8,305c4-6):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云何甚深、难信、难解?

  

  须菩提!色不缚不解,何以故?无所有性是色。受、想、行、识不缚不解,何以故?无所有性是受、想、行、识。

  

  檀波罗蜜不缚不解,何以故?无所有性是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不缚不解,何以故?无所有性是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不缚不解,何以故?无所有性是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不缚不解,何以故?无所有性是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不缚不解,何以故?无所有性是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不缚不解,何以故?无所有性是般若波罗蜜。

  

  ^10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分〉)卷559(大正7,885a25-b2):

  具寿善现复白佛言:如是般若波罗蜜多云何甚深极难信解?

  

  佛告善现:色非缚非脱。何以故?色以无性为自性故,受想行识非缚非脱。何以故?受想行识,皆以无性为自性故。复次,善现!色前、后、中际非缚非脱。何以故?色前、后、中际皆以无性为自性故。受想行识前、后、中际非缚非脱。何以故?受想行识前、后、中际皆以无性为自性故。

  

  另参见《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分〉)卷545(大正7,801c19~802a2)。

  ^11

  (1)《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分〉)卷506(大正7,581a24-27):

  具寿善现,复白佛言:如是般若波罗蜜多,云何甚深难信难解?

  

  佛告善现:色乃至识非缚非脱,何以故?以色乃至识,无所有性为色等自性故。

  

  (2)《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35(大正7,189c14-18):

  具寿善现复白佛言:如是般若波罗蜜多云何甚深难信难解?

  

  佛言:善现!色无缚无解。何以故?以色无所有性,为色自性故。受想行识无缚无解。何以故?以受想行识无所有性,为受想行识自性故。

  

  (3)《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卷182(大正5,979a23-27):

  具寿善现复白佛言:如是般若波罗蜜多云何甚深难信难解?

  

  佛言:善现!色无缚无解。何以故?以色无所有性,为色自性故。受想行识无缚无解。何以故?以受想行识无所有性,为受想行识自性故。

  

  ^12《摩诃般若钞经》卷3(大正8,522c9~12):

  人无所生;般若波罗蜜与人俱皆自然;人恍忽故;般若波罗蜜俱不可计;人亦不坏,般若波罗蜜亦如是。

  ^13

  (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3(大正8,550b18~26):

  世尊!菩萨如是亦分别,则不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无如是相,我当度若干众生,即是菩萨计有所得,所以者何?

  

  众生不生故,般若波罗蜜不生。众生无性故,般若波罗蜜无性。众生离相故,般若波罗蜜离相。众生不灭故,般若波罗蜜不灭。众生不可思议故,般若波罗蜜不可思议。众生不可知故,般若波罗蜜不可知。众生力集故,如来力亦集。

  

  (2)《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7(大正8,614b18-c2):

  若菩萨于一切法,有所分别,而作是念:我得具足一切智果,我为众生说诸法门,能度若干众生令至涅槃。而彼菩萨作是念者,即不名行般若波罗蜜多。所以者何?般若波罗蜜多无如是相,不见众生有所度者有所得者,以众生无性故,般若波罗蜜多亦无性。众生离相故,般若波罗蜜多亦离相。众生不生故,般若波罗蜜多亦不生。众生不灭故,般若波罗蜜多亦不灭。众生不思议故,般若波罗蜜多亦不思议。众生无觉了故,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觉了。众生如实知胜义故,般若波罗蜜多亦如实知胜义。众生力集故,如来力亦集。世尊!我以如是因缘,谓大波罗蜜多是般若波罗蜜多。

  ^14

  (1)《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分〉)卷559(大正7,884a18~21):

  世尊!有情无生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生。有情无自性故、远离故、不可思议故、无灭坏故、无觉知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自性,广说乃至亦无觉知。

  (2)《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分〉)卷544(大正7,799c19~21):

  有情无生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生。有情无自性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自性。

  ^15《摩诃般若钞经》卷1(大正8,511c11-13):

  人之自然;当念知人之恍忽;当念知恍忽;人身难了知当念知之。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法当作是守当作是行。

  ^16 《道行般若经》卷1(大正8,429a7-9): 人身当谛念,当作是了知,人身若干种空,其念亦若干种空当了。知是人身难了知,所念难了知,舍利弗菩萨当作是学当作是行。

  ^17

  (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1(大正8,540a3-6):

  众生无性故,当知念亦无性。众生离故,念亦离。众生不可得故,念亦不可得。舍利弗!我欲令菩萨,以是念行般若波罗蜜。

  (2)《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2(大正8,592a11-15):

  众生无性故,当知念亦无性。众生离故,当知念亦离。众生无心故,当知念亦无心。众生无觉了故,当知念亦无觉了。众生知如实义故,念亦知如实义。舍利子,我欲令诸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般若波罗蜜多。

  ^18《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分〉)卷539(大正7,769b9-11):

  舍利子!有情无自性故,当知如是住及作意亦无自性。有情无所有故,当知如是住及作意亦无所有。

  ^19《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分〉)卷556(大正7,870a19~2…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七节 自性空与无自性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