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七节 自性空与无自性空▪P3

  ..续本文上一页1):

  舍利子,一切有情无自性故,当知如是住及作意亦无自性。

  ^20

  (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7(大正8,273a4~7):

  众生无故念亦无,众生性无故念亦性无,众生法无故念亦法无,众生离故念亦离,众生空故念亦空,众生不可知故念亦不可知。

  (2)《光赞经》卷9(大正8,210a9~13):

  吾今赞叹贤者所说为真为谛,人无所有,其所念者亦无所有。人无自然,其所念者亦无自然。人为空,为念亦空。为人恍忽,念亦恍忽。人身空无,念亦空无。人无所觉,念亦无觉。

  (3)《放光般若经》卷5(大正8,37c17-20):

  如众生无所有,念亦无所有,有无亦无所有。如众生寂,念亦复寂。如众生空,念亦复空。如众生无所觉,念亦无所觉。

  (4)《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 卷424(大正7,131c4-10):

  舍利子,有情非有故,当知如是住及作意亦非有。有情无实故,当知如是住及作意亦无实。有情无性故,当知如是住及作意亦无性。有情空故,当知如是住及作意亦空。有情远离故,当知如是住及作意亦远离。有情寂静故,当知如是住及作意亦寂静。有情无觉知故,当知如是住及作意亦无觉知。

  (5)《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分〉)卷498(大正7,535c22-536a2):

  有情乃至见者非有故,当知如是住及作意亦非有。有情乃至见者无实故,当知如是住及作意亦无实。有情乃至见者无性故,当知如是住及作意亦无性。有情乃至见者空故,当知如是住及作意亦空。有情乃至见者远离故,当知如是住及作意亦远离。有情乃至见者寂静故,当知如是住及作意亦寂静。有情乃至见者无觉知故,当知如是住及作意亦无觉知。

  ^21《大智度论》卷59(大正25,480c4~15):

  问曰:何因缘故说是有为法、无为法相?

  

  答曰:帝释赞叹般若波罗蜜,摄一切法,此中欲说因缘。有为法相,所谓十八空、三十七品乃至十八不共法;略说善不善等,乃至世间出世间,是名有为法相。何以故?是作相,先无今有,已有还无故。与上相违,即是无为法相。是二法相,皆般若波罗蜜中摄。有为善法是行处,无为法是依止处;余无记、不善法,以舍离故不说。此是新发意菩萨所学。若得般若波罗蜜方便力,应无生忍,则不爱行法,不憎舍法,不离有为法而有无为法,是故不依止涅槃。

  

  ^22《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30(大正7,164c3-6):

  此中何谓无为法性?谓一切法无生无灭,无住无异,无染无净,无增无减,无相无为,诸法自性。

  

  云何名为诸法自性?谓一切法无性自性,如是说名无为法性。

  

  ^23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大正8,221c3~5):

  舍利弗!但有名字故,谓为菩提,但有名字故,谓为菩萨,但有名字故,谓为空。所以者何?诸法实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故。

  《空之探究》p.187,注17:罗什译作「实性」,前引《小品经》作「真性」,都表示胜义自性,免得与世俗自性的混同。

  ^24《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02 (大正7,11c7~6):

  舍利子!此但有名谓为菩提,此但有名谓为萨埵,此但有名谓为菩萨,此但有名谓之为空,此但有名谓之为色受想行识。如是自性无生无灭,无染无净,菩萨摩诃萨如是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不见生,不见灭,不见染,不见净。何以故?但假立客名,分别于法而起分别;假立客名,随起言说,如如言说,如是如是生起执着。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于如是等,一切不见,由不见故,不生执着。

  ^25 参见《空之探究》第三章第六节〈空之双关意义〉p.178。

  ^26《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13(大正7,73a15~c21):

  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无散空、本性空、自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

  

  云何内空?内谓内法,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当知此中眼由眼空,非常非坏,乃至意由意空,非常非坏,何以故,本性尔故。善现!是为内空。……

  

  云何本性空?本性谓若有为法性、若无为法性,如是一切,皆非声闻、独觉、菩萨、如来所作,亦非余所作,故名本性。当知此中本性由本性空,非常非坏,何以故,本性尔故。善现!是为本性空。 ……

  

  云何无性自性空?无性自性谓诸法无能和合者性,有所和合自性。当知此中无性自性由无性自性空,非常非坏,何以故,本性尔故。善现!是为无性自性空。

  

  ^27《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73:

  复次,善现!若内空性本性不空,若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无散空、本性空、自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性亦本性不空者,则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为诸有情说一切法皆本性空,若作是说,坏本性空。然本性空理不可坏,非常非断。所以者何?本性空理无方无处,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如是空理,亦名法住,此中无法,无聚无散,无减无增,无生无灭,无净无不净,是一切法本所住性。诸菩萨摩诃萨安住其中,求趣无上正等菩提,不见有法有所求趣,不见有法无所求趣,以一切法都无所住,故名法住。(大正7,398a13~26)

  ^28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6 (大正27,29c23)。

  ^29

  (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大正8,228b1~17):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修神通波罗蜜,以是神通波罗蜜,受种种如意事:能动大地;变一身为无数身,无数身还为一身;隐显自在,山壁树木,皆过无碍,如行空中;履水如地,凌虚如鸟,出没地中,如出入水;身出烟焰,如大火聚;身中出水,如雪山水流;日月天德,威力难当,而能摩扪;乃至梵天,身得自在。亦不着是如意神通,神通事及己身,皆不可得;自性空故,自性离故,自性无生故。不作是念:我得如意神通,除为萨婆若心。

  

  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得如意神通智证。是菩萨以天耳净,过于人耳,闻二种声:天声、人声。亦不着是天耳神通,天耳与声及己身,皆不可得;自性空故,自性离故,自性无生故。不作是念:我有是天耳,除为萨婆若心。

  

  (2)《光赞经》卷2(大正8,159b23~c14):

  佛告舍利弗:或有开士大士,修于神通至度无极,无央数神通因缘之事。……其神足亦无所得亦无憍逸,起亦无所想亦无念者。兴自然空,自然空者则为寂寞,其自然者亦无所起。又如斯者,不发神足及神足行。唯以专思诸通慧事,是开士智度无极神足证慧神足所由。

  

  佛告舍利弗:其开士大士,净于天耳越天人耳。得闻一一音诸天人声,亦不想念天耳之种。不作是念我闻其声,亦无所得。自然之空,自然寂寞,其自然者,则无所起,亦无所得,亦无所念。亦不自念我得天耳,唯以志于诸通事。开士大士,是为行智慧度无极天耳证慧神通之行。

  

  ^30《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71(大正7,386a11~17):

  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悲愿熏心方便善巧,教令远离作如是言:「名」是分别妄想所起,亦是众缘和合假立,汝等于中不应执着,「名」无实事,自性皆空,谁有智者执着空法?如是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为诸有情说遣「名法」。

  ^31《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22(大正7,119c2~11):

  复次,舍利子!尊者所问『何缘故说诸菩萨摩诃萨,诸菩萨摩诃萨但有假名,都无自性』者,舍利子!以诸菩萨摩诃萨名唯客摄故。

  

  时舍利子问善现言:何缘故说以诸菩萨摩诃萨名唯客所摄?

  

  善现对曰:舍利子!如色名,唯客所摄,受想行识名亦唯客所摄。所以者何?色非名,名非色;受想识非名,名非受想行识。色等中无名,名中无色等,非合非散,但假施设。何以故?以色等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色等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名亦复如是,唯客所摄,由斯故说诸菩萨摩诃萨但有假名,都无自性。

  

  ^3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5:

  复次,须菩提!法法相空,无法无法相空,自法自法相空,他法他法相空。

  

  何等名法法相空?法名五众,五众空,是名法法相空。

  

  何等名无法无法相空?无法名无为法,是名无法无法相空。

  

  何等名自法自法相空?诸法自法空。是空,非知作,非见作,是名自法自法相空。

  

  何等名他法他法相空?若佛出,若佛未出,法住、法相、法位、法性、如、实际,过此诸法空,是名他法他法相空,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大正8,250c28~251a8)

  

  ^33 同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5(大正8,250c28~251a8)。

  ^34 参见《空之探究》第三章第四节〈空之发展与类集〉p.161~p.162「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对照表」。

  ^35《大智度论》卷31(大正25,296a10~b2):

  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者,无法空者,有人言:无法,名法已灭,是灭无故,名无法空。有法空者,诸法因缘和合生,故有法,有法无故,名有法空。无法有法空者,取无法有法相不可得,是为无法有法空。复次,观无法有法空,故名无法有法空。复次,行者观诸法:生、灭,若有门、若无门,生门生喜,灭门生忧。行者观生法空则灭喜心,观灭法空则灭忧心。所以者何?生无所得,灭无所失,除世间贪忧故,是名无法有法空。

  

  复次,十八空中,初三品空,破一切法;后三空,亦破一切法。有法空,破一切法生时、住时;无法空,破一切法灭时;无法有法空,生灭一时俱破。

  

  复次,有人言:过去、未来、法空,是名无法空;现在、及无为法空,是名有法空。何以故?过去法灭失、变异归无;未来法因缘未和合,未生、未有,未出、未起,以是故名无法。观知现在法及无为法现有,是名有法。是二俱空,故名为无法有法空。

  

  复次,有人言:无为法无生、住、灭,是名无法;有为法生、住、灭,是名有法。如是等空,名为无法有法空。是为菩萨欲住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当学般若波罗蜜。

  

  ^36《大智度论》卷31(大正25,296a19~22):

  复次,十八空中,初三空破一切法,后三空,亦破一切法。有法空,破一切法生时、住时;无法空,破一切法灭时;无法有法空,生灭一时俱破。

  ^37《光赞经》卷9(大正8,206c5~12):

  是故舍利弗,所言吾我悉无所有,一切诸法亦无所有,悉为自然。所以者何?自然无合无散。

  

  舍利弗问须菩提,何谓自然无合无散?

  

  答曰:色、痛痒、思、想、生死识者,用自然故无合无散。眼、耳、鼻、舌、身、意六情,所受所生痛痒所合,悉为自然无合无散,六波罗蜜亦无合无散悉为自然。是故舍利弗,一切诸法皆无所有悉为自然。

  

  ^38《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7(大正8,269a22~b3):

  舍利弗!我说如我名字,我亦毕竟不生。如舍利弗所言,如我,诸法亦如是无自性,舍利弗!诸法和合生故无自性。舍利弗!何等和合生无自性。舍利弗!色和合生无自性,受、想、行、识和合生无自性。眼和合生无自性,乃至意和合生无自性。色乃至法,眼界乃至法界,地种乃至识种,眼触乃至意触,眼触因缘生受乃至意触因缘生受,和合生无自性。檀那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和合生无自性,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和合生无自性。

  ^39《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22(大正7,121c2~5):

  复次,舍利子!尊者所问『何缘故说诸法亦尔,毕竟不生,但有假名,都无自性』者,舍利子!诸法都无和合自性。何以故?和合有法自性空故。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七节 自性空与无自性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