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阿含》──空與解脫道
第四節 無量(p.24~p.28)
一、四無量:慈、悲、喜、舍(p.24)
慈、悲、喜、舍──四無量定,也名無量心解脫,無量心叁昧,或名四梵住。四無量遍緣無量有情1,所以是「勝解作意俱生假想起故」2。或依定而起慈等觀想,或依慈等觀想而成定。
二、修習慈心定之功德(p.24〜p.25)
【(一)生天】
在定法中,這是重要的一組。其中,「慈爲一切功德之母」,慈心是印度文化中最重視的;佛經中可以充分證明這一意義的,如:
《雜阿含經》卷10(264經)(大正2,67c16~21)說:
我自憶宿命…曾于七年中修習慈心,經七劫成壞,不還此世(欲界)。七劫壞時,生光音天。七劫成時,還生梵世空宮殿中,作大梵王,無勝無上,領千世界。
這一則佛的本生傳說,《中阿含經》,《增支部》,《增壹阿含經》,都同樣的說到3。
還有,佛本生善眼大師,教弟子們修習慈心,生于梵世界4。善眼更修增上慈,所以命終以後,生在晃昱天(即光音天5)。劫成時,生梵世作大梵王,這是《中阿含經》與《增支部》所一再說到的6。
梵天中的大梵天王,是千世界的統攝者,也就是婆羅門教的最高神、創造神──梵。世俗所仰信的創造神,依佛說,是修慈心定的果報。
修慈心能生于梵天,功德很大,勝過了布施與持戒的功德,如《中阿含經》卷39(155)《須達多經》 (大正1,677c22~28)說:
梵志隨藍行如是大施;……歸命叁尊──佛,法,比丘衆,及受戒。若有爲彼一切衆生行于慈心,乃至牦牛(乳)頃者,此于彼施(戒)爲最勝也。
隨藍婆羅門本生,也見于《增支部》7。
【(二)不爲諸惡鬼神所欺害】
關于慈心的殊勝功德,除勝于布施、持戒外,還有不爲諸惡鬼神所欺害的功德,如《雜阿含經》與《相應部》說8。
《雜阿含經》卷47(1254經)(大正2,344c7~15):
世尊告諸比丘:「譬如人家,多女人、少男子,當知是家易爲盜賊之所劫奪。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不能數數下至如[殼/牛]牛乳頃,于一切衆生修習慈心,當知是人易爲諸惡鬼神所欺。譬如人家多男子、少女人,不爲盜賊數數劫奪。如是善男子,數數下至如[殼/牛]牛乳頃,于一切衆生修習慈心,不爲諸惡鬼神所欺。是故諸比丘!常當隨時數數,下至加[殼/牛]牛乳頃,修習慈心」。
【(叁)經論中所說的「慈心功德」】
[Table]
《大智度論》說:「慈以樂與衆生故,《增壹阿含》中說有五功德」14,與《大毗婆沙論》15所說相近,應該是說一切有部所誦的。
叁、慈心的定義(p.25)
慈心的定義,是「與衆生樂」,與儒家的「仁」,耶教的「愛」相近。在人類的德性中,這確是最高的。如能「仁心普洽」,「民胞物與」,「浩然之氣充塞于天地之間」,那與慈無量心更類似了。
四、慈心的全貌:慈、悲、喜、舍(p.25〜p.26)
【(一)慈、悲、喜、舍之個別意義】
慈:與樂,觀想衆生得到安樂。
悲:拔苦,想衆生遠離苦惱。
喜:想衆生離苦得樂而心生喜悅。
舍:冤親平等,「一視同仁」。
【(二)慈心的全貌:包含慈、悲、喜、舍】
分別的說,慈、悲、喜、舍這四心的觀行是各不相同的;如綜合起來說,這才是慈心的全貌。本來只是慈心,約義而分爲四類,如《雜阿含經》卷29(815經)說:
有比丘,修不淨觀斷貪欲,修慈心斷瞋恚,修無常想斷我慢,修安那般那念(入出息念 )斷覺想(尋思)。(大正2,209c28~210a1)
修習四類觀想,對治四類煩惱,也是《中阿含經》與《增支部》所說的16。
本來只說到修慈,但《中部》《教誡羅睺羅大經》,同樣的修法,卻說修慈,悲,喜,舍,不淨,無常,入出息念──七行17,這是將慈行分爲慈、悲、喜、舍──四行了。
佛法重視慈心在世間德行中崇高價值,所以約義而分別爲四心;如觀想成就,就是四無量定18。
[Table]
五、四無量法門通有漏、通無漏(p.26〜p.27)
【(一)四無量心通于有漏世間定法】
以慈心爲本的四無量心,是適應婆羅門教的。如:
舍利弗勸老友梵志陀然,修四無量心,命終生梵天中,就因爲「彼諸梵志,長夜愛著梵天」19。
傳說大善見王本生,也是修四梵住而生梵天中的20。
所以,依一般經文所說,四無量心是世間定法,是有漏,是俗定。
【(二)四無量心通于無漏解脫道】
然在佛法初期,慈,悲,喜,舍四定,顯然的曾淨化而提升爲解脫道,甘露門;從四無量心也稱爲無量心解脫,最上的就是不動心解脫來說,就可以確定初期的意義了。如《雜阿含經》卷27(744經)(大正2,197c16~21)雲:
若比丘修習慈心,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與慈俱,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乃至修習舍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
經說慈心,是譯者的簡略22,實際是慈,悲,喜,舍──四心23。
所說的「大果大福利」,或是二果二福利,是阿那含與阿羅漢。或是四果四福利,從須陀洹到阿羅漢。或是七果七福利24,是二種阿羅漢與五種阿那含25。
慈,悲,喜,舍與七覺分俱時而修26,能得大果大功德,當然是通于無漏的解脫道。
無量心解脫,包含了適應世俗,佛法不共二類。
一般聲聞學者,都以爲:四無量心緣廣大無量的衆生,無量是衆多難以數計,是勝解──假想觀27,所以是世間定。
但「量」是依局限性而來的,如觀一切衆生而超越限量心,不起自他的分別,就與無我我所的空慧相應。質多羅長者以爲:無量心解脫中最上的,是空于貪、瞋、癡的不動心解脫,空就是無量28。這一意義,在大乘所說的「無緣慈」中,才再度的表達出來。
注解
^1 《成佛之道》(增注本)p.123:「慈悲喜舍四無量定。慈是願人得樂;悲是憐憫衆生的苦痛;喜是同情他人的喜樂;舍是心住平等,不偏愛親人,也不偏恨怨敵。修得四禅的,就可以修習四無量定(但喜無量,限于初二禅)。爲什麼叫無量?修習時,或慈或悲等,先觀親人,後觀怨敵,從一人,少數人,多數人,一國,一天下,一方世界,到十方世界的欲界衆生,充滿慈悲喜舍心,而願衆生得樂離苦等。緣十方無量衆生,能得無量福報,所以名爲無量。」
^2
《大毗婆沙論》卷82:「應知作意略有叁種:一自相作意,二共相作意,叁勝解作意。自相作意者,如有思惟地爲堅相,水爲濕相,火爲暖相,風爲動相,如是一切。共相作意者,如十六聖行相俱生作意等。勝解作意者,如不淨觀、持息念、解脫、勝處、遍處等俱生作意。問:此四無量于叁種中,爲與何等作意俱生?答:唯與勝解作意俱生假想起故。」(大正27,422c27~ 423a5)
《印度佛教思想史》p.402 ~ p.403:「修觀慧,有勝解作意與真實作意。1、勝解作意是假想觀,如不淨觀[念]成就,見到處是青瘀膿爛。2、真實作意中,有自相作意,如念出入息;共相作意,如觀諸行無常等。真如作意,如觀一切法空,不生不滅等。勝解作意對修持有助益的,但不能得解脫。勝解觀成就,自心所見的不淨或清淨色相,與事實不符,所以是「顛倒作意」。
勝解作意、真實作意,詳見《空之探究》第一章第十節〈勝解觀與真實觀〉p.67 ~ p.78。
^3 《中阿含經》卷11(61經);《牛糞喻經》(大正1,496b)。又(138經)《福經》(大正1,645c)。《增支部》「七集」(日譯南傳20,p.340;漢譯南傳22,p.283)。《增壹阿含經》卷4(10)「護心品」(大正2,565b~c)。
^4 梵世界即初禅天。
欲界六天: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
色界十八天:
初禅天: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
二禅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叁禅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
四禅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
無色界四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5光音天,即第二禅之第叁天。
^6 《中阿含經》卷2(8)《七日經》(大正1,429b~c)。又卷30(130)《教昙彌經》(大正1,619c)。《增支部》「六集」(日譯南傳20,p.123;漢譯南傳22,p.105)。又「七集」(日譯南傳20,p.358;漢譯南傳22,p.298)。
^7《增支部》「九集」(日譯南傳22上,p.65;漢譯南傳24,p.54)。
^8《雜阿含經》卷47(大正2,344b~345a)。《相應部》(20)「譬喻相應」(日譯南傳13,p.390~p.393;漢譯南傳14,p.337~p.339)。
^14《大智度論》卷20(大正25,211b17~18)。
^15《大毗婆沙論》卷83 (大正27,427a8~9)。
^16 《中阿含經》(56)《彌醯經》:「複修四法。雲何爲四?修惡露,令斷欲;修慈,令斷恚;修息出息入,令斷亂念;修無常想,令斷我慢。」(大正1,491c15~17) …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四節 無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