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 12 大乘不共法 大乘叁系▪P6

  ..續本文上一頁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如來應供等正覺,爲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

  大慧!未來現在菩薩摩诃薩,不應作我見計著。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複如是,于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以是因緣故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是名說如來藏。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叁解脫門境界,悕望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作如是說如來之藏。若不如是,則同外道所說之我。是故大慧!爲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

  二二、(p.392)《寶性論》說:「法身遍無差,真如無差別,皆實有佛性;是故說衆生,常有如來藏。」

  《寶性論》卷3(大正31,828a28-b6)

  佛法身遍滿 真如無差別 皆實有佛性 是故說常有

  此偈明何義?有叁種義,是故如來說一切時、一切衆生有如來藏。何等爲叁?

  一者、如來法身遍在一切諸衆生身。偈言:佛法身遍滿故。

  二者、如來真如無差別。偈言:真如無差別故。

  叁者、一切衆生皆悉實有真如佛性。偈言:皆實有佛性故。

  ※宋、元、明叁本及宮本:

  「法身遍無差,皆實有佛性,是故說衆生,常有如來藏。」

  (大正31,828d注4、5、6)

  ※參見:印順法師《如來藏之研究》p.167- p.168

  二叁、(p.392)《寶性論》說:如來爲使衆生遠離「五種過失」,所以說「佛性」。

  《寶性論》卷4,〈爲何義說品第7〉大正31,840b-c

  問曰:真如、佛性、如來藏義,住無障閡究竟菩薩地,菩薩第一聖人亦非境界,以是一切智者境界故。若如是者,何故乃爲愚癡顛倒凡夫人說?答曰:以是義故略說四偈:

  處處經中說 內外一切空 有爲法如雲 及如夢幻等

  此中何故說 一切諸衆生 皆有如來性 而不說空寂

  以有怯弱心 輕慢諸衆生 執著虛妄法 謗真如佛性

  計身有神我 爲令如是等 遠離五種過 故說有佛性

  此四行偈以十一偈略釋應知。偈言:

  諸修多羅中 說有爲諸法 謂煩惱業等 如雲等虛妄

  煩惱猶如雲 所作業如夢 如幻陰亦爾 煩惱業生故

  先已如是說 此究竟論中 爲離五種過 說有真如性

  以衆生不聞 不發菩提心 或有怯弱心 欺自身諸過

  未發菩提心 生起欺慢意 見發菩提心 我勝彼菩薩

  如是憍慢人 不起正智心 是故虛妄取 不知如實法

  妄取衆生過 不知客染心 實無彼諸過 自性淨功德

  以取虛妄過 不知實功德 是故不得生 自他平等慈

  聞彼真如性 起大勇猛力 及恭敬世尊 智慧及大悲

  生增長五法 不退轉平等 無一切諸過 唯有諸功德

  取一切衆生 如我身無異 速疾得成就 無上佛菩提

  ※參見:《佛性論》卷1〈緣起分第1〉,大正31,787a8-b28

  (肆)大乘叁系之會通(p.392- p.396)

  [方便轉轉勝,法空性無二,智者善貫攝,一道一清淨。]

  一、(p.392)大乘叁系皆歸宗于法空性的現證

  (一)性空唯名系:諸法從緣起,緣起無性空,現觀法性空。

  (二)虛妄唯識系:先以識有遣境無,然後以境無而識也不起,到達心境都無所得。

  (叁)真常唯心系:先觀外境非實有性(觀察義禅);進達二無我而不生妄想(攀緣如禅);等到般若現前,就是于法無我離一切妄想(如來禅)。

  二、(p.393)四種禅

  1.愚夫所行禅

  2.觀察義禅──觀外境非實有性。

  3.攀緣如禅──于二無我而不生妄想。

  4.如來禅-──般若現前,于法無我離一切妄想。

  ※《楞伽經》卷2,大正16,492a

  複次大慧!有四種禅,雲何爲四?謂愚夫所行禅、觀察義禅、攀緣如禅、如來禅。

  雲何愚夫所行禅?謂聲聞、緣覺、外道修行者,觀人無我性自相共相骨鎖,無常、苦、不淨相,計著爲首。如是相不異觀,前後轉進,想不除滅,是名愚夫所行禅。

  雲何觀察義禅?謂人無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無性已。觀法無我彼地相義,漸次增進,是名觀察義禅。

  雲何攀緣如禅?謂妄想二無我妄想,如實處不生妄想,是名攀緣如禅。

  雲何如來禅?謂入如來地,行自覺聖智相叁種樂住,成辦衆生不思議事,是名如來禅。

  叁、(p.393-p.394)大乘叁系與攝化衆生的根機:

  (一)性空唯名系──五事具足的衆生。

  (二)虛妄唯識系──五事不具足的小乘等。

  (叁)真常唯心系──一般凡夫外道、怖畏空無我者。

  四、(p.394)《大乘密嚴經》卷下(大正16,747a15-20)

  如來清淨藏 亦名無垢智 常住無始終 離四句言說

  佛說如來藏 以爲阿賴耶 惡慧不能知 藏即賴耶識

  如來清淨藏 世間阿賴耶 如金與指環 展轉無差別

  ※《成佛之道》p.394:

  原來阿賴耶,還是如來藏。依如來藏而有無始虛妄熏習,名阿賴耶識,爲雜染(清淨)法所依。不知其實是依法空性──如來藏;可惜有些學者,不能自覺吧了!

  如約有漏的阿賴耶識,這只能說是生死雜染法的中心。阿賴耶識也還是依轉識,要依轉識的熏習,與轉識有互爲因果的關系。所以,阿賴耶識只是相對的依止。

  1 印順法師:《以佛法研究佛法》p.302:「終教,如《起信論》的如來藏緣起說。」

  2 印順法師:《以佛法研究佛法》p.302:「賢首宗的頓教,即是禅宗。」

  

  

  

《成佛之道 12 大乘不共法 大乘叁系》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