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立法,因果是各各差別的。什麼樣的種子,就生什麼樣的現行,稱爲「分別自性緣起」14。這樣的有相顯現,有因果性,不能說是空的。
二宗的主要差別,歸結到因緣生法的現有自相,可空或者不可空。唯識者以爲:這是有而不是空的,所以對「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經文,解說爲約遍計所執(的色等)性說,如于繩見蛇,這種蛇的意解,是空而沒有自性的。如約依他起性──因緣生法說,是不能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當然更不能約圓成實(空)性說,圓成實是無爲不生滅法,怎麼可以相即呢!約依他起──色等,與圓成實空性,只能是「色不異(離義)空,空不異色」。正如《辯中邊論》所說:「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15,以表示性相──空(性)有的不相離異。所以切實的說:唯識者對于性相,空有(如色與空),長處在分別精嚴;而空有無礙的正觀,不能不讓中觀者一著。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只是理論的,而是修證的方法問題。般若的「照見五蘊皆空」,是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有無礙的正觀爲方便,而契入「諸法空相」的。約方法說,是觀,是空觀──「未成就時名爲空16(叁昧,唯識宗名加行無分別智)」。因空觀的修習深入,到契會實相──「成就時名爲般若」(唯識宗又稱爲根本無分別智)。論方法,是觀,雖依止起觀,修到止觀雙運,而觀不是止。等到成就功德,般若與禅定相應,定慧平等,而般若波羅蜜多,並不就是禅定波羅蜜多。
說到觀,觀是尋思,抉擇。思擇一切法無自性空;或思擇名義無實而入唯識無義的正觀,般若是由觀的修習而引發的。中道正觀(無分別觀)與修止不同,與直下無分別而得的無分別定,也根本不同。與部分類似的定境,都不可同日而語,何況是幻境?更何況是咒力、藥力,所起身心的類似超常經驗呢!以藥力所引起的某種超常經驗,解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固然是不倫不類。專在學派的理論上表揚一下,對于「即色即空」的經義,也還有一段距離呢!
☆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730 ~ p.731
《般若經》是從觀五陰(蘊)──色、受、想、行、識起,次第廣觀一切法的。以「色」爲例,「空」中是沒有色的。如色是惱壞相(或作「變礙相」),色空所以沒有惱患相。色與空的關系,被說爲「不異」(不離)、「即是」。色不是離空的,空也不離色;進一層說,色就是空,空也就是色。
一般解說爲「即色即空」的圓融論,其實這是爲了說明色與空的關系,從色空而悟入「空相」(「空性」、「實性」)。「空相」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所以「空相」中是沒有色,甚至佛與佛道也不可得。
「唐譯二分本」作:「色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色。色不離空,空不離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17。「色自性空,不由空故」,是「本性空」,不是因爲空的觀察而成爲空的。「色空非色」,是般若的要義所在。色是空的,色空就不是色,與「色無受則非色」;「色無生即非色」18的意義一樣。所以經文的意義是:色是性空的,「空」不是離色以外別有空,而是色的當體是空;空是色的本性,所以「空」是不離色而即色的。
從一般分別了知的色等法,悟入色等本性空,「空」是沒有色等虛妄相的;一切法空相,無二無別,無著無礙。
般若是引入絕對無戲論的自證,不是玄學式的圓融論。
1 唐 玄奘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正8,848c。
2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1,大正8,b29~c5:「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離色亦無空,離受想行識亦無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即是空,空即是識。何以故?舍利弗!但有名字故謂爲菩提,但有名字故謂爲菩薩,但有名字故謂爲空。所以者何?諸法實性,無生無滅,無垢無淨故。」
3 參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02,大正7,11c2~10。
4 《中論》卷4(青目釋),大正30,33b15~18:「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何以故?衆緣具足和合而物生,是物屬衆因緣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空。空亦複空,但爲引導衆生故,以假名說。離有無二邊故名爲中道。」
5 《華嚴經》〈十地品〉卷26(大正9,564b15~c14):「......是名菩薩得無生法忍入第八地,入不動地,名爲深行菩薩。......菩薩住是地,諸勤方便身口意行,皆悉息滅,住大遠離,如人夢中欲渡深水,發大精進,施大方便,未渡之間,忽然便覺,諸方便事,皆悉放舍。菩薩亦如是,從初已來,發大精進,廣修道行,至不動地,一切皆舍,不行二心,諸所憶想,不複現前。......又諸佛爲現其身,住在諸地法流水中,與如來智慧爲作因緣,諸佛皆作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得是第一忍,順一切佛法。善男子!我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汝今未得爲得,是故勤加精進,亦莫舍此忍門。善男子!汝雖得此第一甚深寂滅解脫;一切凡夫離寂滅法,常爲煩惱覺觀所害,汝當愍此一切衆生。又善男子!汝應念本所願,欲利益衆生,欲得不可思議智慧門。又善男子!一切法性,一切法相,有佛無佛,常住不異,一切如來不以得此法故說名爲佛,聲聞辟支佛亦得此寂滅無分別法。」
6 a、《大品般若經》卷15(大正8,328b22~24):「是信行、法行人、八人、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若智若斷,即是菩薩摩诃薩無生法忍。」
b、《大智度論》卷86,大正25,662b16~19:「二乘人于諸佛菩薩智慧得少氣分,是故八人若智若斷,乃至辟支佛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智。」
7 《妙法蓮華經》卷3,〈藥草喻品第5〉,大正9,20b23:「汝等所行,是菩薩道」。
8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8,大正5,43b13~27:「爾時舍利子複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得淨慧眼?佛告具壽舍利子言:舍利子!諸菩薩摩诃薩得淨慧眼,不見有法若有爲若無爲,不見有法若有漏若無漏,不見有法若世間若出世間,不見有法若有罪若無罪,不見有法若雜染若清淨,不見有法若有色若無色,不見有法若有對若無對,不見有法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不見有法若欲界系、若色界系、若無色界系,不見有法若善若不善若無記,不見有法若見所斷、若修所斷、若非所斷,不見有法若學、若無學、若非學非無學,乃至一切法若自性若差別都無所見。舍利子!是菩薩摩诃薩得淨慧眼,于一切法非見非不見,非聞非不聞,非覺非不覺,非識非不識。舍利子!是爲菩薩摩诃薩得淨慧眼。」
另參見《大品般若經》卷2〈往生品第4〉,大正8,227b25~c2;《大智度論》卷39,大正25,348a6~c5。
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1,大正8,749a24~25:「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10 參見護法等菩薩造 唐 玄奘譯《成唯識論》卷8,大正31,46c5~6);唐 窺基撰《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大正33,527c1~3:「厚嚴經言:非不見真如,而能了諸行,皆如幻事等,雖有而非真。」
11 《雜阿含經》卷12,293經(大正2,83c1~2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異比丘:「我已度疑,離于猶豫,拔邪見刺,不複退轉。心無所著故,何處有我?爲彼比丘說法,爲彼比丘說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所謂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所謂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如是說法,而彼比丘猶有疑惑、猶豫。先不得得想,不獲獲想,不證證想;今聞法已,心生憂苦、悔恨、朦沒、障礙。所以者何?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複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如此二法,謂有爲、無爲。有爲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爲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因集故苦集,因滅故苦滅,斷諸徑路,滅于相續,相續滅,是名苦邊。比丘!彼何所滅?謂有余苦。彼若滅、止、清涼、息、沒,所謂一切取滅、愛盡、無欲、寂滅、涅槃」。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參見印順法師《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25 ~ p.26)
12 《大智度論》卷71,大正25,556b26~27:「般若波羅蜜,能滅諸邪見煩惱戲論,將至畢竟空中。方便將出畢竟空。」;隋 吉藏造《淨名玄論》卷4,大正38,882a12~13:「般若將入畢竟空,無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化人。」
13 A、依他起性是世俗有,非實有:對勝義圓成實性說。
B、依他起性是勝義有:對遍計所執性的「假相安立」說,這是「自相安立」的,是有的。
14 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266:
『攝大乘論本』卷上說:「略說有二緣起:一者,分別自性緣起;二者,分別愛非愛緣起。此中,依止阿賴耶識諸法生起,是名分別自性緣起,以能分別種種自性爲緣性故。複有十二支緣起,是名分別愛非愛緣起,以于善趣、惡趣,能分別愛非愛種種自體爲緣性故」(大正31,134c-135a)。『攝論』分緣起爲二類:分別愛非愛緣起,是「佛法」常談的十二緣起。在生死中,或生人、天善趣,受可愛的身心自體。或生地獄等惡趣,受不可愛的身心自體。所以有善報惡報的分別,是以十二支緣起爲緣性的,這就是一般所說(共叁乘)的「業感緣起」。但在生死五趣等中,起或善或惡的種種心心所法,種種色法,一切法是各各差別而有自性的。爲什麼能生起別別自性的一切法?這由于阿賴耶識所攝藏的一切種子,也是無邊差別的,所以能爲別別自性法生起的緣性,也就名爲分別自性緣起。分別自性緣起,是大乘不共的,大乘瑜伽者所要成立的緣起(重在種子生起一切)。
15 《辯中邊論》卷上,大正31,464b15~24:「頌曰:虛妄分別有,于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論曰:虛妄分別有者,謂有所取能取分別。于此二都無者,謂即于此虛妄分別,永無所取能取二性。此中唯有空者,謂虛妄分別中,但有離所取及能取空性。于彼亦有此者,謂即于彼二空性中,亦但有此虛妄分別。若于此非有,由彼觀爲空;所余非無故,如實知爲有。若如是者,則能無倒顯示空相。」
16 《大智度論》卷35,大正25,319a11~12:「般若波羅蜜分爲二分:成就者名爲菩提,未成就者名爲空。」
17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分)卷402(大正7,11c)。
18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1(大正8,537c、539b)。
《成佛之道 10 大乘不共法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