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佛之道 10 大乘不共法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P3

  ..续本文上一页而立法,因果是各各差别的。什么样的种子,就生什么样的现行,称为「分别自性缘起」14。这样的有相显现,有因果性,不能说是空的。

  

  二宗的主要差别,归结到因缘生法的现有自相,可空或者不可空。唯识者以为:这是有而不是空的,所以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经文,解说为约遍计所执(的色等)性说,如于绳见蛇,这种蛇的意解,是空而没有自性的。如约依他起性──因缘生法说,是不能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当然更不能约圆成实(空)性说,圆成实是无为不生灭法,怎么可以相即呢!约依他起──色等,与圆成实空性,只能是「色不异(离义)空,空不异色」。正如《辩中边论》所说:「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15,以表示性相──空(性)有的不相离异。所以切实的说:唯识者对于性相,空有(如色与空),长处在分别精严;而空有无碍的正观,不能不让中观者一着。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只是理论的,而是修证的方法问题。般若的「照见五蕴皆空」,是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有无碍的正观为方便,而契入「诸法空相」的。约方法说,是观,是空观──「未成就时名为空16(三昧,唯识宗名加行无分别智)」。因空观的修习深入,到契会实相──「成就时名为般若」(唯识宗又称为根本无分别智)。论方法,是观,虽依止起观,修到止观双运,而观不是止。等到成就功德,般若与禅定相应,定慧平等,而般若波罗蜜多,并不就是禅定波罗蜜多。

  

  说到观,观是寻思,抉择。思择一切法无自性空;或思择名义无实而入唯识无义的正观,般若是由观的修习而引发的。中道正观(无分别观)与修止不同,与直下无分别而得的无分别定,也根本不同。与部分类似的定境,都不可同日而语,何况是幻境?更何况是咒力、药力,所起身心的类似超常经验呢!以药力所引起的某种超常经验,解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固然是不伦不类。专在学派的理论上表扬一下,对于「即色即空」的经义,也还有一段距离呢!

  

  

  ☆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730 ~ p.731

  

  《般若经》是从观五阴(蕴)──色、受、想、行、识起,次第广观一切法的。以「色」为例,「空」中是没有色的。如色是恼坏相(或作「变碍相」),色空所以没有恼患相。色与空的关系,被说为「不异」(不离)、「即是」。色不是离空的,空也不离色;进一层说,色就是空,空也就是色。

  

  一般解说为「即色即空」的圆融论,其实这是为了说明色与空的关系,从色空而悟入「空相」(「空性」、「实性」)。「空相」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所以「空相」中是没有色,甚至佛与佛道也不可得。

  

  「唐译二分本」作:「色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色。色不离空,空不离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17。「色自性空,不由空故」,是「本性空」,不是因为空的观察而成为空的。「色空非色」,是般若的要义所在。色是空的,色空就不是色,与「色无受则非色」;「色无生即非色」18的意义一样。所以经文的意义是:色是性空的,「空」不是离色以外别有空,而是色的当体是空;空是色的本性,所以「空」是不离色而即色的。

  

  从一般分别了知的色等法,悟入色等本性空,「空」是没有色等虚妄相的;一切法空相,无二无别,无着无碍。

  般若是引入绝对无戏论的自证,不是玄学式的圆融论。

  1 唐 玄奘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正8,848c。

  2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大正8,b29~c5:「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离色亦无空,离受想行识亦无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识。何以故?舍利弗!但有名字故谓为菩提,但有名字故谓为菩萨,但有名字故谓为空。所以者何?诸法实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故。」

  3 参见《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02,大正7,11c2~10。

  4 《中论》卷4(青目释),大正30,33b15~18:「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何以故?众缘具足和合而物生,是物属众因缘故无自性,无自性故空。空亦复空,但为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离有无二边故名为中道。」

  5 《华严经》〈十地品〉卷26(大正9,564b15~c14):「......是名菩萨得无生法忍入第八地,入不动地,名为深行菩萨。......菩萨住是地,诸勤方便身口意行,皆悉息灭,住大远离,如人梦中欲渡深水,发大精进,施大方便,未渡之间,忽然便觉,诸方便事,皆悉放舍。菩萨亦如是,从初已来,发大精进,广修道行,至不动地,一切皆舍,不行二心,诸所忆想,不复现前。......又诸佛为现其身,住在诸地法流水中,与如来智慧为作因缘,诸佛皆作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得是第一忍,顺一切佛法。善男子!我有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汝今未得为得,是故勤加精进,亦莫舍此忍门。善男子!汝虽得此第一甚深寂灭解脱;一切凡夫离寂灭法,常为烦恼觉观所害,汝当愍此一切众生。又善男子!汝应念本所愿,欲利益众生,欲得不可思议智慧门。又善男子!一切法性,一切法相,有佛无佛,常住不异,一切如来不以得此法故说名为佛,声闻辟支佛亦得此寂灭无分别法。」

  6 a、《大品般若经》卷15(大正8,328b22~24):「是信行、法行人、八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若智若断,即是菩萨摩诃萨无生法忍。」

  b、《大智度论》卷86,大正25,662b16~19:「二乘人于诸佛菩萨智慧得少气分,是故八人若智若断,乃至辟支佛若智若断,皆是菩萨无生法忍智。」

  7 《妙法莲华经》卷3,〈药草喻品第5〉,大正9,20b23:「汝等所行,是菩萨道」。

  8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8,大正5,43b13~27:「尔时舍利子复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得净慧眼?佛告具寿舍利子言: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得净慧眼,不见有法若有为若无为,不见有法若有漏若无漏,不见有法若世间若出世间,不见有法若有罪若无罪,不见有法若杂染若清净,不见有法若有色若无色,不见有法若有对若无对,不见有法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不见有法若欲界系、若色界系、若无色界系,不见有法若善若不善若无记,不见有法若见所断、若修所断、若非所断,不见有法若学、若无学、若非学非无学,乃至一切法若自性若差别都无所见。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得净慧眼,于一切法非见非不见,非闻非不闻,非觉非不觉,非识非不识。舍利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得净慧眼。」

   另参见《大品般若经》卷2〈往生品第4〉,大正8,227b25~c2;《大智度论》卷39,大正25,348a6~c5。

  9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1,大正8,749a24~25:「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10 参见护法等菩萨造 唐 玄奘译《成唯识论》卷8,大正31,46c5~6);唐 窥基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大正33,527c1~3:「厚严经言: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虽有而非真。」

  11 《杂阿含经》卷12,293经(大正2,83c1~22):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异比丘:「我已度疑,离于犹豫,拔邪见刺,不复退转。心无所着故,何处有我?为彼比丘说法,为彼比丘说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所谓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所谓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乃至如是纯大苦聚灭。如是说法,而彼比丘犹有疑惑、犹豫。先不得得想,不获获想,不证证想;今闻法已,心生忧苦、悔恨、朦没、障碍。所以者何?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是名比丘诸行苦、寂灭涅槃:因集故苦集,因灭故苦灭,断诸径路,灭于相续,相续灭,是名苦边。比丘!彼何所灭?谓有余苦。彼若灭、止、清凉、息、没,所谓一切取灭、爱尽、无欲、寂灭、涅槃」。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参见印顺法师《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25 ~ p.26)

  12 《大智度论》卷71,大正25,556b26~27:「般若波罗蜜,能灭诸邪见烦恼戏论,将至毕竟空中。方便将出毕竟空。」;隋 吉藏造《净名玄论》卷4,大正38,882a12~13:「般若将入毕竟空,无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化人。」

  13 A、依他起性是世俗有,非实有:对胜义圆成实性说。

  B、依他起性是胜义有:对遍计所执性的「假相安立」说,这是「自相安立」的,是有的。

  14 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266:

  『摄大乘论本』卷上说:「略说有二缘起:一者,分别自性缘起;二者,分别爱非爱缘起。此中,依止阿赖耶识诸法生起,是名分别自性缘起,以能分别种种自性为缘性故。复有十二支缘起,是名分别爱非爱缘起,以于善趣、恶趣,能分别爱非爱种种自体为缘性故」(大正31,134c-135a)。『摄论』分缘起为二类:分别爱非爱缘起,是「佛法」常谈的十二缘起。在生死中,或生人、天善趣,受可爱的身心自体。或生地狱等恶趣,受不可爱的身心自体。所以有善报恶报的分别,是以十二支缘起为缘性的,这就是一般所说(共三乘)的「业感缘起」。但在生死五趣等中,起或善或恶的种种心心所法,种种色法,一切法是各各差别而有自性的。为什么能生起别别自性的一切法?这由于阿赖耶识所摄藏的一切种子,也是无边差别的,所以能为别别自性法生起的缘性,也就名为分别自性缘起。分别自性缘起,是大乘不共的,大乘瑜伽者所要成立的缘起(重在种子生起一切)。

  15 《辩中边论》卷上,大正31,464b15~24:「颂曰: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论曰:虚妄分别有者,谓有所取能取分别。于此二都无者,谓即于此虚妄分别,永无所取能取二性。此中唯有空者,谓虚妄分别中,但有离所取及能取空性。于彼亦有此者,谓即于彼二空性中,亦但有此虚妄分别。若于此非有,由彼观为空;所余非无故,如实知为有。若如是者,则能无倒显示空相。」

  16 《大智度论》卷35,大正25,319a11~12:「般若波罗蜜分为二分:成就者名为菩提,未成就者名为空。」

  17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分)卷402(大正7,11c)。

  18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1(大正8,537c、539b)。

  

《成佛之道 10 大乘不共法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