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
陆、般若波罗蜜(p.334~p.369)
释厚观(2003.2.26)
一、(p.334)般若之殊胜 [般若波罗蜜,最尊最第一!解脱之所依,诸佛所从出。]
(一)般若是佛法的根本,是凡夫与圣者、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差别所在。
(二)般若是三乘解脱的所依处,一切无漏功德、一切诸佛皆依般若而有。
(三)般若为二乘圣者的生母,又是佛菩萨的生母。(p.335)
《大品般若经》卷14〈佛母品第48〉(大正8,323b3-10)
是深般若波罗蜜能生诸佛,能与诸佛一切智,能示世间相,以是故,诸佛常以佛眼视是深般若波罗蜜。又以般若波罗蜜能生禅那波罗蜜乃至檀那波罗蜜,能生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能生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能生佛十力乃至一切种智,如是般若波罗蜜能生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诸佛。
二、(p.335)般若是三乘共学的法门,还是大乘不共的法门?
(一)约般若的广义说:
1、专约能生圣法说:般若是三乘共学的法门。
2、依般若证入空性来说:三乘观慧有方便浅深的不同,但同样的契入法性中。
(1)声闻如毛孔空,菩萨如太虚空。
※《大智度论》卷79(大正25,618c14-18)
二乘得空有分有量,诸佛菩萨无分无量。如渴者饮河,不过自足,何得言俱行空不应有异。又如毛孔之空欲比十方空无有是理。是故比佛、菩萨千万亿分不及一。
※《大智度论》卷35(大正25,322a2-11)
【经】舍利弗!于汝意云何?诸声闻辟支佛颇有是念:我等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一切众生,令得无余涅槃不?舍利弗言:不也,世尊!佛告舍利弗:以是因缘故,当知诸声闻、辟支佛智慧,欲比菩萨摩诃萨智慧,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论】问曰:上已反问舍利弗事已定,今何以复问。
答曰:以舍利弗欲以须陀洹同得解脱故与诸佛菩萨等,而佛不听,譬如有人欲以毛孔之空与虚空等,以是故佛重质其事。
(2)三兽(兔、马、象)渡河,唯香象才能彻底。(p.335)
※《大毗婆沙论》卷143(大正27,735b16-21)
若有于甚深缘起河能尽源底,说名为佛,二乘不尔,故经喻以三兽渡河,谓兔、马、象。兔于水上但浮而渡;马或履地或浮而渡;香象恒时蹈底而渡。声闻、独觉及与如来,渡缘起河如次亦尔。
(二)约般若的深义说:
1、约与菩提心、大悲心相应的般若言:「般若但属菩萨。」
2、般若能摄导万行而趣向佛道,是一切波罗蜜多的总相。
☆般若属谁:
A、就第一义谛言:第一义中无知者、见者、得者;一切法无我、无我所相,
诸法但空,故般若无所属。
B、就世俗谛而言:般若仅属于菩萨。
※《大智度论》卷43(大正25,370c-371a)
是谁般若波罗蜜者,第一义中无知者、见者、得者;一切法无我、无我所相,诸法但空,因缘和合相续生。若尔般若波罗蜜当属谁?
佛法有二种:一者世谛,二者第一义谛。为世谛故般若波罗蜜属菩萨。
凡夫人法种种过罪,不清净故则不属凡夫人。般若波罗蜜毕竟清净,凡夫所不乐。如蝇乐处不净,不好莲花。凡夫人虽复离欲,有吾我心,着离欲法故,不乐般若波罗蜜。
声闻、辟支佛虽欲乐般若波罗蜜,无深慈悲故,大厌世间,一心向涅槃。是故不能具足得般若波罗蜜。
是般若波罗蜜,菩萨成佛时转名一切种智。
以是故般若不属佛,不属声闻、辟支佛,不属凡夫,但属菩萨。
☆般若之妙用:
A、证真实以脱生死:是三乘般若所共的。
B、导万行以入智海:是菩萨般若的不共妙用。
※印顺法师《般若经讲记》p.10-11
般若何用:从般若是实相说,这是万化的本性──一切法毕竟空故,世出世法无不依缘而成立。这是迷悟的根源──众生所以有迷有悟,凡夫所以有内有外,圣人所以有大有小,有究竟有不究竟,皆由对于实相的迷悟浅深而来,所以本经(《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从般若是观慧与实相相应慧说,可有二义:
一、证真实以脱生死:一切众生,因不见性空如实相,所以依缘起因果而成为杂染的流转。要解脱生死,必由空无我慧为方便。这观慧,或名正见,或名正观,或名正思惟,或名毗钵舍那,或名般若。从有漏的闻思修慧,引发能所不二的般若,才能离烦恼而得解脱。解脱道的观慧,唯一是空无我慧,所以说:『离三解脱门,无道无果』。
二、导万行以入智海:大乘般若的妙用,不仅为个人的生死解脱,而重在利他的万行。一般人修布施、持戒等,只能感人天善报,不能得解脱,不能积集为成佛的资粮。声闻行者解脱了生死,又缺乏利济众生的大行。菩萨综合了智行与悲行,以空慧得解脱;而即以大悲为本的无所得为大方便,策导万行,普度众生,以此万行的因华,庄严无上的佛果。要般若通达法性空,方能摄导所修的大行而成佛。
这二种中,证真实以脱生死,是三乘般若所共的;导万行以入智海,是菩萨般若的不共妙用。
三、(p.336)修学般若的历程[现证由修得,修复由思闻;善友及多闻,实为慧所依。]
(一)「般若定实相,甚深极重。智慧轻薄,是故不能称。」
1、《大品般若经》卷14〈问相品第49〉(大正8,327a)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为大事故起。世尊!是般若波罗蜜为不可思议事故起。世尊!是般若波罗蜜为不可称事故起。世尊!是般若波罗蜜为无量事故起。世尊!是般若波罗蜜为无等等事故起。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云何般若波罗蜜为不可称事故起?须菩提!一切众生中,无有能思惟称佛法、如来法、自然人法、一切智人法。以是故,须菩提!般若波罗蜜为不可称事故起。
(※《大智度论》卷70,大正25,551a15-b3)
2、《大智度论》卷70(大正25,552a2-8)
不可称者,称名智慧。般若定实相,甚深极重;智慧轻薄,是故不能称。又般若多,智慧少故,不能称。又般若利益处广,未成,能与世间果报;成已,与道果报。又究竟尽知故名称,般若波罗蜜无能称知,若常、若无常,若实、若虚,若有、若无,如是等不可称义,应当知。
(二)亲近善友、多闻熏习→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现证慧。
(三种般若)
1、闻所成慧(文)-----┬A、文字般若--┐
┌--┘ │
2、思所成慧(文、义)┴--┬B、观照般若 --┴-世俗般若
┌---┘
3、修所成慧(义)-┘
4、现证慧----------C、实相般若----胜义般若
※《成佛之道》(增注本)p.337:
现证慧是实相般若,是胜义般若。修思慧是观照般若。思闻慧是文字般若(思慧是依文的,也可不依文的)。闻思修是世俗般若,因为可为胜义般若的因缘,因中说果,也就假名为般若了。修学般若,所以般若经论,为闻思对象,也是必要的资粮了。
(※参见印顺法师:《般若经讲记》p.3- p.9)
(三)「闻、思、修」与「文、义」之关系
《俱舍论》卷22〈贤圣品第6〉(大正29,116c2-23)
「将趣见谛道 应住戒勤修 闻思修所成 谓名俱义境」
论曰:诸有发心将趣见谛,应先安住清净尸罗,然后勤修闻所成等。谓先摄受顺见谛闻,闻已勤求所闻法义,闻法义已无倒思惟,思已方能依定修习。行者如是住戒勤修,依闻所成慧起思所成慧,依思所成慧起修所成慧。此三慧相差别云何?毗婆沙师谓:三慧相缘名俱义,如次有别。
闻所成慧唯缘名境,未能舍文而观义故。
思所成慧缘名义境,有时由文引义,有时由义引文。未全舍文而观义故。
修所成慧唯缘义境,已能舍文唯观义故。
譬若有人浮深驶水,曾未学者不舍所依,曾学未成或舍或执,曾善学者不待所依,自力浮渡,三慧亦尔。
有言:若尔思慧不成,谓此既通缘名缘义,如次应是闻修所成。今详三相无过别者,谓修行者依闻至教所生胜慧名闻所成;依思正理所生胜慧名思所成;依修等持所生胜慧名修所成。说所成言显三胜慧是闻思等三因所成,犹如世间于命牛等,如次说是食草所成。
(四)(p.338)「多闻」之意义
1、从何处闻:『若从佛闻,若从弟子闻,若从经中闻』。
2、「十法行」是闻、思、修三慧的详细叙述:『一、书写,二、供养,三、施他,四、若他诵读,专心谛听;五、自披读;六、受持;七、正为他开演文义;八、讽诵;九、思惟;十、修习』。其中的第一至第八项即是闻慧的内容;第九项是思慧;第十项是修慧。
3、注意事项:
(1)多闻,并非广识名相而已,而是要闻无常、无我、空性,并通达之。
a、声闻法:闻无常、无我。
b、大乘…
《成佛之道 11 大乘不共法 般若波罗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