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闻空性不生不灭。1
(2)如以闻慧为对于修习般若无用,是不合佛法的,是会漂流于三藏教典以外的。但是,这虽是必要的,但还是初步的,还要依此而向思、修前进!
四、(p.338)标示宗依 [般若本无二,随机行有别;般若诸经论,于此最亲切。]
(一) 佛所开示的般若学,是依缘起法而显胜义法性的法门。
(二) 从「般若」的内容──体证的内容来说,本来是无二无别的。一切菩萨所分证的,十方诸佛所圆证的,平等平等。
(三)(p.339)由于众生之根性好乐不同,如来随机说法也有差异;学者的思想方式不完全相同,理解法义而作为观慧的所缘,也就不能全同。修行的次第先后,也会有多少差别。因此佛法产生了以下三种现象:
1、随机异说。
2、同闻异解。
3、经同论异。
(四)(p.339)「性空唯名系」所依之经论:
1、经:《般若经》。
2、论:(1)龙树的《大智度论》、《中论》、《七十空性论》、《六十如理论》、《十二门论》、《回诤论》、《宝鬘论》。
(2)提婆的《百论》。
五、(p.340)总叙「二谛」[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依俗得真谛,依真得解脱。]
(一) 二谛法门(世俗谛、胜义谛),为般若正观的要门。
(二) 二谛的定义:
1、世俗谛(俗谛):世间的真实-在世俗共许的认识上,承认其相对的确实性、妥当性。
2、胜义谛(真谛):究竟的真实-圣者无分别智所共证的究极真实。
(三)世俗谛
1、众生自身(身、心),与众生相对的世间万有,都叫做法。(众生自身----世间万有)
每一法──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都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所以能从中发见制御物质,修治身心,齐家治国的法则。这是看来确实如此的,一致公认;这一常识的世界,就叫做俗谛的。
2、世俗谛中,有浅显的,也有深隐的,虽有浅深不等,但都是庸常心识的知识。
(1) 浅显的:如木石等物质,是人人可见的;如现生,是人人知道的。
(2) 深隐的:如原子,电子,是经科学仪器才能发见的。前生与来生,要有天眼才能明见的。
3、如佛说三界、六道、五蕴、六处、烦恼、业、苦等,也都是世俗谛的说明。
(四)(p.341)依俗谛而见真谛,依真谛而得解脱。
1、佛法的修学,就是要从现实世间(俗谛)的正观中,发见其错误,不实在,去妄显真,深入到世间真相的体现。这究竟真相,名为胜义谛,因为是特殊体验的境地,而是圣者所公认的。
2、般若,般若的修习,就是达成:依俗谛而见真谛,由虚妄而见真实,从凡入圣的法门。
3、说真谛,切勿幻想为离现实世间的另一东西。佛说二谛,指出了世俗共知的现实以外,还有圣者共证的真相。但这是一切法的本相,并非离现实世间而存在,所以非依俗谛,是不能得真谛的,这就是『即相显性』。(p.342)
4、说二谛,教人修学依俗而得真的般若;得般若,就能依真谛的体见,豁破无明妄执,与胜义相应,也就能得解脱,更进而成佛了!(p.342)
(五)《中论》〈观四谛品第24〉(大正30,32c16-33a7)
诸佛依二谛 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 二第一义谛
若人不能知 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 不知真实义
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间颠倒故生虚妄法,于世间是实。诸贤圣真知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生,于圣人是第一义谛名为实。诸佛依是二谛,而为众生说法。若人不能如实分别二谛,则于甚深佛法,不知实义。若谓一切法不生是第一义谛,不须第二俗谛者,是亦不然。何以故?
若不依俗谛 不得第一义 不得第一义 则不得涅槃
第一义皆因言说,言说是世俗,是故若不依世俗,第一义则不可说。若不得第一义,云何得至涅槃。是故诸法虽无生,而有二谛。
(参见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p.453- p.461;《中观今论》p.205- p.230)
六、(p.342)分别世谛 [世俗假施设,名言识所识。名假受法假,正倒善分别。]
(一)众生惯习的常识心境,似乎是实在的,所以隐蔽了真相。如能依此而了达为世俗的,假名施设的,就有向真实的可能了。(p.343)
(二)(p.343)世俗假施设,名言识所识
1、「假施设」:假施设,或译为『假名』。这不是说没有,也不是指冬瓜话葫芦的乱说一通。这是说:我们所认识到的,是依种种因缘,种种关系而成立的。这不是实体的,所以是假;依因缘而成为这,成为那,所以叫施设。假而施设为这为那,就叫做假名,假名就是常识中的一切。约认识的心来说,这是「名言识所识」知的。(p.343)
2、「名言识」:当一个印象,概念,显现在我们的心境时,就明了区别而觉得: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与我们的语言称说对象相同,所以叫名言识,就是一般世俗的认识。(p.343)
※我们的认识都是依惯习的心境而来;世间以为如此,就以为如此的。在这不寻求真相的世俗共认的基本知识上,发展为世间的一切知识。如一一的寻求究竟相,那世俗知识就不能成立了。
(三)(p.344)三假:名假、受假、法假
1、名假:名字波罗聂提(nAmasaGketa- prajJapti),是称说「法」与「受」的名字,名字是世俗共许的假施设。
※如能了知名与义是不一定相应的,就能破除以名为实的执着。
2、受假:(取假)受波罗聂提(upAdAya-prajJapti),「受」是依揽众缘和合的意思。如五蕴和合为众生,枝叶等和合为树。
※如知道这是种种因缘摄取而成的一合相,则误认复合物为实体之执着便可破除。
3、法假:法波罗聂提(dharma- prajJapti),如色、受、想、行、识等一一法,阿毗达磨论论师以为是实法有的,《般若经》称之为法假施设。
※法假,是分析到不失自性的,但这些法也是关系所决定的,离了因缘,它并不能自己如此,所以也是假施设的。
(参见印顺法师:《空之探究》p.233-p.242;《印度佛教思想史》p.130-p.131)
A、《大品般若经》立「三假」(卷2,大正8,230b~c)
尔时,佛告慧命须菩提:汝当教诸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所说菩萨、菩萨字,何等法名菩萨?世尊!我等不见是法名菩萨,云何教菩萨般若波罗蜜?
B、《大智度论》对「三假」的解释(卷41,大正25,358a4~c8)
须菩提大明菩萨尊贵,佛亦然可。令须菩提欲于实相法中说,是故言:一切法中求菩萨不可得。菩萨不可得故,字亦不可得。菩萨、菩萨字不可得故,般若波罗蜜亦不可得。是三事不可得故,我云何当教菩萨般若波罗蜜。
问曰:佛命须菩提为诸菩萨说般若,而须菩提言无菩萨,与佛相反,佛何以同之?
答曰:有二种说:一者、着心说;二者、不着心说。今须菩提以不着心说空,佛不诃之!复次,须菩提常行空三昧,知诸法空。故佛告须菩提: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而菩萨毕竟空,是故须菩提惊言:云何名菩萨?
佛即述成,菩萨如是从发心已来,乃至佛道,皆毕竟空故不可得,若如是教者,是即教菩萨般若波罗蜜。......
是中佛说譬喻:如五众和合故名为我,实我不可得,众生乃至知者、见者,皆是五众因缘和合生假名法。是诸法实不生不灭,世间但用名字说。菩萨、菩萨字、般若波罗蜜亦如是,皆是因缘和合假名法。......菩萨应如是学三种波罗聂提。
五众等法,是名法波罗聂提。
五众因缘和合故名为众生,诸骨和合故名为头骨。如根、茎、枝、叶和合故名为树,是名受波罗聂提。
用是名字,取二法相,说是二种,是为名字波罗聂提。
复次,众微尘法和合故,有粗法生;如微尘和合故有粗色,是名法波罗聂提。从法有法故。
是粗法和合有名字生;如能照、能烧,有火名字生;名色有故为人,名色是法,人是假名,是为受波罗聂提;取色取名,故名为受。
多名字边,更有名字,如梁、椽、瓦等名字边,更有屋名字生;如树枝、树叶名字边,有树名生,是为名字波罗聂提。
行者先坏名字波罗聂提,到受波罗聂提;次破受波罗聂提,到法波罗聂提;破法波罗聂提,到诸法实相中。诸法实相,即是诸法及名字空般若波罗蜜。
(四)(p.345)「正世俗」与「倒世俗」
1、正世俗:如白天的人事活动,是现实时空中的事实,是别人所可以证知为实在的。世俗法中,这是被认为实在的,名为正世俗。
2、倒世俗:如梦中与人相见,说话做事,在世俗法中,也可知是虚妄不实的。
(1)境的惑乱:如插笔入水杯中,见笔是曲折的。
(2)根的惑乱:如眼有眚翳,见到空花乱坠。
(3)识的惑乱:如心有成见的,所有错误的见解。
※佛每以倒世俗(如水中月,梦境,空花等)的虚妄惑乱,喻说正世俗的惑乱不实。
(五)(p.346)以「易解空」喻「难解空」。
《大智度论》卷6(大正25,105b28~c2):
问曰:若诸法十譬喻皆空无异者,何以但以十事为喻,不以山河石壁等为喻?
答曰:诸法虽空而有分别,有难解空,有易…
《成佛之道 11 大乘不共法 般若波罗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