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佛之道 12 大乘不共法 大乘三系

  《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

  柒、大乘三系(p.369~p.396)

  释厚观(2003.4.2)

  一、(p.369)法性无二,随机巧说 [法性本无二,随机说成异。]

  (一)法性:一切法的真实相。解脱生死,成佛,都是依现证「法性」而成就的。

  (二)法性本来是无二无别,二乘、菩萨、佛,都是证入这同样的法性。

  (三)经说:「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其实无为法说不上差别,只是依智证浅深而说差别。如虚空本无差别,因方器、圆器,而说为方空、圆空一样。(p.370)

  1、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大正8,749b17-18)

  2、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一切圣人皆以无为真如所显现故。(大正8,762c21-22)

  3、玄奘译《大般若经》卷577〈第九能断金刚分〉:

  以诸贤圣补特伽罗,皆是无为之所显故。(大正7,981a7-8)

  4、《金刚经》梵文本 VajracchedikAPrajJApAramitA

  asaMskRtaprabhAvitAhyAryapudgalAH

  5、世亲《金刚般若经论》(大正25,784c5-7)

  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得名。此句明何义,彼法是说因故。何以故?一切圣人依真如法清净得名。

  6、印顺法师《般若经讲记》p.55- p.56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大圣佛陀,二乘圣者,大乘菩萨,或还在修证的进程中,或已达究竟极果,这都因体悟无为法而成。无为,即离一切戏论而都无所取的平等空性。无为离一切言说,平等一味,怎么会有圣贤的差别?这如广大的虚空──空间,虽可依事物而说身内的空,屋中的空,方空、圆空,但虚空性那里有此彼差别!虚空虽没差别,而方圆等空,还是要因虚空而后可说。这样,无为法离一切戏论,在证觉中都无可取可说,而三乘圣者的差别,却依无为法而施设。

  7、《大智度论》卷33(大正25,302c19-23)

  【经】菩萨摩诃萨欲到有为、无为法彼岸,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彼岸者,于有为、无为法尽到其边。云何是彼岸?以大智慧悉知悉尽有为法总相、别相种种悉解;无为法中,从须陀洹至佛,悉皆了知。

  8、《中论》卷3〈青目释〉(大正30,25b23-29)

  佛说实相有三种:若得诸法实相,灭诸烦恼,名为声闻法。

  若生大悲发无上心,名为大乘。

  若佛不出世,无有佛法时,辟支佛因远离生智。若佛度众生已,入无余涅槃,遗法灭尽,先世若有应得道者,少观厌离因缘,独入山林,远离愦闹得道,名辟支佛。

  9、《大智度论》卷99(大正25,747a26-28)

  得诸法实相名为佛,得诸法实相差别故,有须陀洹乃至辟支佛、大菩萨。

  10、《大智度论》卷60(大正25,485c7-10)

  般若波罗蜜是诸法实相,正遍知名为佛;小不如是大菩萨、辟支佛、阿罗汉,转不如是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

  (四)佛是依缘起而觉证法性的,也就依缘起而开示法性。这虽本无差别,但在随机巧说时,不能不成为别异的教说。(p.370)

  (五)(p.370)大乘三系之名称

  

  

贤首宗

  

太虚大师

  

印顺法师

  

破相宗

  

法性空慧

  

性空唯名

  

法相宗

  

法相唯识

  

虚妄唯识

  

法性宗

  

法界圆觉

  

真常唯心

  

  ※印顺法师:《以佛法研究佛法》p.302

  贤首宗判五教(小、始、终、顿、圆),也可以分作三类:

  1、破相宗:始教一分空教。

  2、法相宗:小教及始教一分有教。

  3、法性宗:终教1、顿教2、圆教。

  二、(p.370)抉择了义、不了义 [了义不了义,智者善抉择。]

  (一)各宗派对大乘三系之立场

  1、贤首宗:立宗于第三系(法性宗),以破相、法相为权教,以自宗为实教。

  2、瑜伽宗:立宗于第二系(虚妄唯识),自称「应理宗」;而称第一系(性空唯名)为「恶取空者」;称第三系(真常唯心)为「此方分别论者」(中国的佛教)。

  3、三论宗:立宗于第一系(性空唯名),自称「无所得大乘」。

  (二)到底什么是了义不了义?到底谁是了义,谁是不了义?「智者」应「善」巧「抉择」,才能彻见佛法的真实宗旨,也明了佛说的方便大用。(p.371)

  (壹)性空唯名系(p.371- p.374)

  一、(p.371)一切法之安立

  (一)印度的大乘教学(小乘也一样),都是要安立一切法的。

  (二)流转门之安立:善恶业果,生死流转的迷倒,是怎样而有的。这是极根本的理论,依着而开示人天善法。这实在就是苦、集的说明。(p.371)

  (三)还灭门之安立:怎样的彻悟法性,断惑证真,成立三乘圣法。要从怎样的修习过程,达到涅槃与菩提的圆成。这实在就是灭、道的说明。(p.372)

  (四)从经论的教证看来,大乘佛法的三系不同,主要在成立一切法的见地不同;最根本的是,业果怎样安立。(p.372)

  二、(p.372)中观家对「了义」与「不了义」之看法

  (一)《无尽意经》、《三摩地王经》说:

  1、了义:显示胜义,显示甚深难见,显示无我、空、无生。

  2、不了义:显示世俗,显示名句施设,显示有我。

  ※宗喀巴大师造《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卷3引经:(法尊法师译)

  龙猛父子虽未明说依《辨了不了义经》而辨了不了义,然由解释经义之理义已显其说。其《显句论》,《般若灯疏》、《中观光明论》等,说依《无尽慧经》如是安立了不了义,故今此中依据彼经。

  如彼经云:「何等名为了义契经?何等名为不了义契经?

  若有安立显示世俗,此等即名不了义经。

  若有安立显示胜义,此等即名了义契经。

  若有显示种种字句,此等即名不了义经。

  若有显示甚深难见难可通达,此等是名了义契经。

  若有由其种种名言宣说有我、有情、命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无主宰中显似主宰,此等名为不了义经。

  若有显示空性、无相、无愿、无作、无生、不生、无有情、无命者、无补特伽罗、无主宰等诸解脱门,此等是名了义契经。」

  此即说名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三摩地王经》亦云:「当知善逝宣说空,是为了义经差别;若说有情数取士,其法皆是不了义。」《显句论》说此经分了不了与前经义同。……

  (《佛教大藏经》第48册(论部14),佛教出版社,民国67年3月,p.127- p.128)

  ※有关「了义、不了义」,参见:《望月佛教大辞典》(五)p.5009上- p.5010中。

  (二)(p.372)《般若经》、《中观论》等,深广宣说无自性、空、不生灭等,是了义教,是义理决了、究竟,最彻底的教说。

  三、(p.372)世俗如幻有,胜义毕竟空。

  (一)一切如幻如化,唯是世俗假名施设;如从胜义观察,一切是无自性而不能安立的。

  1、中观依于这一了义的立场,一切我、法,都是世俗的,假施设的。从生死业果,到三乘道果,就是涅槃,凡是安立为有的,都是『唯名,唯假』的,名言识所成立的世俗有。

  2、如从胜义观察起来,一切是无自性而不能安立的。这就是『于无住本,立一切法』,而非从真如实相中去成立一切。

  ※《维摩经》卷中(大正14,547c16-22)

  问:善不善,孰为本?答曰:身为本。

  又问:身孰为本?答曰:欲贪为本。

  又问:欲贪孰为本?答曰:虚妄分别为本。

  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

  又问:颠倒想孰为本?答曰:无住为本。

  又问: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100:

  凡夫的生死流转,根源在无明,这是「佛法」所说的。依《般若经》说,无明不能了知一切无所有性,由于不知而起执着,不能出离生死。所以菩萨以般若而不起执着,不执着而能得解脱。这不外迷真如而有生死,悟真如而得解脱的意思。「初期大乘」经说,大抵如此。

  如《维摩诘经》说:「问:善不善孰为本?答曰:身为本。又问:身孰为本?……颠倒想孰为本?答曰:无住为本。又问: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

《成佛之道 12 大乘不共法 大乘三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