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缘生法是自相有的,是一切法的缘生自性。或说为十八界性,界也就是自性不失的意义。这不是执着而实有性的,从因缘生时,就是这样自性有的。
十二、(p.378)「三无自性性」依「三相(三自性)」而立。
1、相无自性性:依遍计所执相说。
2、生无自性性:依依他起相说。
3、胜义无自性性:通于依他起与圆成实相。
※参见: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253- p.254
[缘起自相有,即虚妄分别,依识立缘起,因果善成立。]
十三、(p.380)依他缘起:
(一)(p.380)阿赖耶识:
1.所知依:为一切法的依止。(依阿赖耶根本识为依,而立缘起所生的一切法。)
2.种子性:含藏无量种子,依种子生起现行──七识及相应心所、根、尘、器世界;一切法生起时,又熏成种,藏在阿赖耶识里。
※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
(二)(p.380)「分别自性缘起」与「分别爱非爱缘起」:
1.分别自性缘起:依止阿赖耶识而诸法生起,以能分别种种自性为缘性故。
2.分别爱非爱缘起:十二支缘起。
※《摄大乘论》卷上,大正31,134c28-135a5
诸法显现如是缘起,于大乘中极细甚深。又若略说有二缘起:一者、分别自性缘起,二者、分别爱非爱缘起。
此中依止阿赖耶识诸法生起,是名分别自性缘起,以能分别种种自性为缘性故。
复有十二支缘起,是名分别爱非爱缘起,以于善趣恶趣能分别爱非爱种种自体为缘性故。
※参见:印顺法师《摄大乘论讲记》p.86- p.88
(三)(p.380)「亲生自果功能差别」(viZeSa)=亲生自果殊胜功能。
功能差别:不是说种子与种子或本识间的不同,而是说能生彼法的功能性
有殊胜的作用。
(四)(p.381)「无自性空的因果观」与「自性生自性的因果观」。
A.中观:无自性空的因果观。
B.唯识:自性生自性的因果观:依自相有种子,生自相有现行的唯识因果观。
[心外法非有,心识理非无。达无境唯识,能入于真实。]
十四、(p.381)无境唯识:
(一)(p.381)识是虚妄的,但是自相有的。
(二)(p.381)性境──三境:性境、带质境、独影境。
(三)(p.382)「达无境唯识,能入于真实」。
※依唯识而立迷悟:
A.迷:众生不了解外境是唯识的,是颠倒错乱,为执我执法的根源。因妄执,起烦恼,造业,这都熏习在阿赖耶识里。业种成熟时,随业受报,阿赖耶识就名为异熟识,成为生死轮回的主体了。
B.悟:如依观而通达实无外境,是无自性的,是唯识所现而立的,这就能于依他起而知遍计所执空。如境相空不可得,虚妄分别识也就因失去对象而不生。境无所得,识也就无所得,就能悟入于唯识实性──空相,真相。
※无境唯识→境无所得,识亦无所得→悟入唯识实性(空相、真相)。
(四)(p.382)圆成实性是依他起自性离执所显的,所以也不能说是空的。
※无境唯识→境无所得,识亦无所得→悟入唯识实性(空相、真相)。
(五)(p.382)「唯所执依他 及圆成实性 境故分别故 及二空故说」
《辩中边论颂》〈辨相品第1〉(大正31,477c17-18)
1.唯所执--境
2.依他---分别
3.圆成实性-二空
※玄奘译《辩中边论》卷上(大正31,464c27-465a2)
颂曰:唯所执依他 及圆成实性 境故分别故 及二空故说
论曰:依止虚妄分别境故,说有遍计所执自性。
依止虚妄分别性故,说有依他起自性。
依止所取能取空故,说有圆成实自性。
※参见: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255- p.256
(六)(p.382)「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
由识有得性,亦成无所得;故知二有得,无得性平等。」
《辩中边论颂》〈辨相品第1〉,大正31,477c19-22
※《辩中边论》卷上(大正31,465a2-15)
已显虚妄分别摄相。当说即于虚妄分别,入无相方便相。颂曰:
依识有所得 境无所得生 依境无所得 识无所得生
论曰:依止唯识有所得故,先有于境无所得生。复依于境无所得故,后有于识无所得生。由是方便,得入所取能取无相。复次颂曰:
由识有得性 亦成无所得 故知二有得 无得性平等
论曰:唯识生时现似种种虚妄境故,名有所得。以所得境无实性故,能得实性亦不得成。由能得识无所得故,所取能取二有所得,平等俱成无所得性。
A.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唯识无境)。
B.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境识俱无所得)。
※参见: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269- p.270
(参)真常唯心系(p.383- p.392)
[或以生灭法,缚脱难可立,畏于无我句,佛又方便摄。]
一、(p.383)真常唯心系所宗依的经论:
1.《如来藏经》 2.《大般涅槃经》 3.《大法鼓经》4.《央掘魔罗经》
5.《胜鬘经》6.《楞伽经》7.《不增不减经》 8.《究竟一乘宝性论》
9.《佛性论》10.《大乘起信论》......等
※参见印顺法师《如来藏之研究》p.3- p.8
二、(p.383)如来界、众生界:
※印顺法师《以佛法研究佛法》p.315- p.316
《无上依经》说明如来藏,而建立众生界、菩萨界、如来界三名,界即是藏义。众生本具的如来德性,在众生位名众生界;如经修行到菩萨位,即名菩萨界;由菩萨将它圆满显发出来,即名如来界──三界是完全平等的。《华严经》也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不特说明了众生与佛平等,而且说明众生心与佛心也是平等的,众生心即是佛心,众生也即是佛。
三、(p.383)种子六义:
※《成唯识论》卷2,(大正31,9b7-29)
种子义略有六种:
一、剎那灭:谓体纔生无间必灭,有胜功力方成种子;此遮常法,常无转变不可说有能生用故。
二、果俱有:谓与所生现行果法俱现和合方成种子,此遮前后及定相离,现种异类互不相违,一身俱时有能生用,非如种子自类相生,前后相违必不俱有。虽因与果有俱不俱,而现在时可有因用,未生已灭无自体故,依生现果立种子名,不依引生自类名种,故但应说与果俱有。
三、恒随转:谓要长时一类相续至究竟位方成种子;此遮转识,转易间断与种子法不相应故,此显种子自类相生。
四、性决定:谓随因力生善恶等功能决定方成种子;此遮余部执异性因生异性果有因缘义。
五、待众缘:谓此要待自众缘合功能殊胜方成种子;此遮外道执自然因,不待众缘恒顿生果;或遮余部缘恒非无,显所待缘非恒有性,故种于果非恒顿生。
六、引自果:谓于别别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种子;此遮外道执唯一因生一切果;或遮余部执色心等互为因缘。
唯本识中功能差别,具斯六义成种非余。
(参见演培法师《成唯识论讲记》,收入《谛观全集》第14册(论释7)p.551- p.565)
※印顺法师《摄大乘论讲记》p.95- p.98
四、(p.383)无常、无我而业果相续。
(一)中观:中观者依彻底的我法无自性(无我)说,缘起是如幻的生灭,与无常无我的法印相合。
(二)唯识:唯识者依自相有的立场,说一切法是生灭无常的;种子六义中,第一就是『剎那灭』。对于没有补特伽罗我,也是彻底的。
(三)如来藏:一般愚夫──觉得无常无我,不能成立轮回,也不能成立解脱。
佛对此畏于无我之众生,以「如来藏法门」来摄化之。
五、(p.384)西藏的觉囊巴派,依十部大乘经(如来藏说教典)成立神我体系的大乘佛教。※印顺法师《如来藏之研究》p.148~ p.149
接近初期如来藏说的,如西藏所传的觉曩巴派,克主所着《密宗道次第论》说:
「如来藏经,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大般涅槃经,利益指鬘经,胜鬘师子吼经,智光庄严经,无增减经,大法鼓经,入无分别陀罗尼经,解深密经。觉曩巴说此十经为如来藏十经,为后*轮,为了义经。许彼诸经所说如来藏,与佛自性身,同是谛实有,常恒坚固,无为相好而自庄严。一切有情,从无始生死(以来),于烦恼网[缠]沌[辊](中),本来具足,以九喻、九义而为宣说」。
《利益指鬘经》,即汉译的《央掘魔罗经》。觉曩巴以为:如来藏与佛的自性身,是同样的相好庄严。自性身是转依所显的佛自体;众生本来如是,只是还在烦恼中,没有显出而已。这与初期的如来藏说,是符合的。然觉囊巴派以《解深密经》为如来藏经类,显然是不妥当的!凡如来藏部类,都是说一乘的,与《解深密经》的「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不同。
[甚深如来藏,是善不善因。]
六、(p.385)生死轮回的主体,本有涅槃佛体。
※《楞伽经》卷4(大正16,510b4-10)
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觉,计著作者,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识藏,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断。离无常过,离于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
※「伎儿」:
1.《杂阿含经》卷32(907经),大正2,227a13-14
伎儿于大众坐中,种种歌舞伎乐嬉戏,令彼众人欢乐喜笑。
(《杂阿含经论会编》(下)p.589)
2.《华雨集》(三)p.173
如伎儿从后台到前台,不断的变换形相。
七、(p.385)如来藏:含摄如来一切功德,而…
《成佛之道 12 大乘不共法 大乘三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