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緣生法是自相有的,是一切法的緣生自性。或說爲十八界性,界也就是自性不失的意義。這不是執著而實有性的,從因緣生時,就是這樣自性有的。
十二、(p.378)「叁無自性性」依「叁相(叁自性)」而立。
1、相無自性性:依遍計所執相說。
2、生無自性性:依依他起相說。
3、勝義無自性性:通于依他起與圓成實相。
※參見: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253- p.254
[緣起自相有,即虛妄分別,依識立緣起,因果善成立。]
十叁、(p.380)依他緣起:
(一)(p.380)阿賴耶識:
1.所知依:爲一切法的依止。(依阿賴耶根本識爲依,而立緣起所生的一切法。)
2.種子性:含藏無量種子,依種子生起現行──七識及相應心所、根、塵、器世界;一切法生起時,又熏成種,藏在阿賴耶識裏。
※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
(二)(p.380)「分別自性緣起」與「分別愛非愛緣起」:
1.分別自性緣起:依止阿賴耶識而諸法生起,以能分別種種自性爲緣性故。
2.分別愛非愛緣起:十二支緣起。
※《攝大乘論》卷上,大正31,134c28-135a5
諸法顯現如是緣起,于大乘中極細甚深。又若略說有二緣起:一者、分別自性緣起,二者、分別愛非愛緣起。
此中依止阿賴耶識諸法生起,是名分別自性緣起,以能分別種種自性爲緣性故。
複有十二支緣起,是名分別愛非愛緣起,以于善趣惡趣能分別愛非愛種種自體爲緣性故。
※參見:印順法師《攝大乘論講記》p.86- p.88
(叁)(p.380)「親生自果功能差別」(viZeSa)=親生自果殊勝功能。
功能差別:不是說種子與種子或本識間的不同,而是說能生彼法的功能性
有殊勝的作用。
(四)(p.381)「無自性空的因果觀」與「自性生自性的因果觀」。
A.中觀:無自性空的因果觀。
B.唯識:自性生自性的因果觀:依自相有種子,生自相有現行的唯識因果觀。
[心外法非有,心識理非無。達無境唯識,能入于真實。]
十四、(p.381)無境唯識:
(一)(p.381)識是虛妄的,但是自相有的。
(二)(p.381)性境──叁境:性境、帶質境、獨影境。
(叁)(p.382)「達無境唯識,能入于真實」。
※依唯識而立迷悟:
A.迷:衆生不了解外境是唯識的,是顛倒錯亂,爲執我執法的根源。因妄執,起煩惱,造業,這都熏習在阿賴耶識裏。業種成熟時,隨業受報,阿賴耶識就名爲異熟識,成爲生死輪回的主體了。
B.悟:如依觀而通達實無外境,是無自性的,是唯識所現而立的,這就能于依他起而知遍計所執空。如境相空不可得,虛妄分別識也就因失去對象而不生。境無所得,識也就無所得,就能悟入于唯識實性──空相,真相。
※無境唯識→境無所得,識亦無所得→悟入唯識實性(空相、真相)。
(四)(p.382)圓成實性是依他起自性離執所顯的,所以也不能說是空的。
※無境唯識→境無所得,識亦無所得→悟入唯識實性(空相、真相)。
(五)(p.382)「唯所執依他 及圓成實性 境故分別故 及二空故說」
《辯中邊論頌》〈辨相品第1〉(大正31,477c17-18)
1.唯所執--境
2.依他---分別
3.圓成實性-二空
※玄奘譯《辯中邊論》卷上(大正31,464c27-465a2)
頌曰:唯所執依他 及圓成實性 境故分別故 及二空故說
論曰:依止虛妄分別境故,說有遍計所執自性。
依止虛妄分別性故,說有依他起自性。
依止所取能取空故,說有圓成實自性。
※參見: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255- p.256
(六)(p.382)「依識有所得,境無所得生;依境無所得,識無所得生。
由識有得性,亦成無所得;故知二有得,無得性平等。」
《辯中邊論頌》〈辨相品第1〉,大正31,477c19-22
※《辯中邊論》卷上(大正31,465a2-15)
已顯虛妄分別攝相。當說即于虛妄分別,入無相方便相。頌曰:
依識有所得 境無所得生 依境無所得 識無所得生
論曰:依止唯識有所得故,先有于境無所得生。複依于境無所得故,後有于識無所得生。由是方便,得入所取能取無相。複次頌曰:
由識有得性 亦成無所得 故知二有得 無得性平等
論曰:唯識生時現似種種虛妄境故,名有所得。以所得境無實性故,能得實性亦不得成。由能得識無所得故,所取能取二有所得,平等俱成無所得性。
A.依識有所得→境無所得生(唯識無境)。
B.依境無所得→識無所得生(境識俱無所得)。
※參見: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269- p.270
(參)真常唯心系(p.383- p.392)
[或以生滅法,縛脫難可立,畏于無我句,佛又方便攝。]
一、(p.383)真常唯心系所宗依的經論:
1.《如來藏經》 2.《大般涅槃經》 3.《大法鼓經》4.《央掘魔羅經》
5.《勝鬘經》6.《楞伽經》7.《不增不減經》 8.《究竟一乘寶性論》
9.《佛性論》10.《大乘起信論》......等
※參見印順法師《如來藏之研究》p.3- p.8
二、(p.383)如來界、衆生界:
※印順法師《以佛法研究佛法》p.315- p.316
《無上依經》說明如來藏,而建立衆生界、菩薩界、如來界叁名,界即是藏義。衆生本具的如來德性,在衆生位名衆生界;如經修行到菩薩位,即名菩薩界;由菩薩將它圓滿顯發出來,即名如來界──叁界是完全平等的。《華嚴經》也說:「心佛衆生,叁無差別」。這不特說明了衆生與佛平等,而且說明衆生心與佛心也是平等的,衆生心即是佛心,衆生也即是佛。
叁、(p.383)種子六義:
※《成唯識論》卷2,(大正31,9b7-29)
種子義略有六種:
一、剎那滅:謂體纔生無間必滅,有勝功力方成種子;此遮常法,常無轉變不可說有能生用故。
二、果俱有:謂與所生現行果法俱現和合方成種子,此遮前後及定相離,現種異類互不相違,一身俱時有能生用,非如種子自類相生,前後相違必不俱有。雖因與果有俱不俱,而現在時可有因用,未生已滅無自體故,依生現果立種子名,不依引生自類名種,故但應說與果俱有。
叁、恒隨轉:謂要長時一類相續至究竟位方成種子;此遮轉識,轉易間斷與種子法不相應故,此顯種子自類相生。
四、性決定:謂隨因力生善惡等功能決定方成種子;此遮余部執異性因生異性果有因緣義。
五、待衆緣:謂此要待自衆緣合功能殊勝方成種子;此遮外道執自然因,不待衆緣恒頓生果;或遮余部緣恒非無,顯所待緣非恒有性,故種于果非恒頓生。
六、引自果:謂于別別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種子;此遮外道執唯一因生一切果;或遮余部執色心等互爲因緣。
唯本識中功能差別,具斯六義成種非余。
(參見演培法師《成唯識論講記》,收入《谛觀全集》第14冊(論釋7)p.551- p.565)
※印順法師《攝大乘論講記》p.95- p.98
四、(p.383)無常、無我而業果相續。
(一)中觀:中觀者依徹底的我法無自性(無我)說,緣起是如幻的生滅,與無常無我的法印相合。
(二)唯識:唯識者依自相有的立場,說一切法是生滅無常的;種子六義中,第一就是『剎那滅』。對于沒有補特伽羅我,也是徹底的。
(叁)如來藏:一般愚夫──覺得無常無我,不能成立輪回,也不能成立解脫。
佛對此畏于無我之衆生,以「如來藏法門」來攝化之。
五、(p.384)西藏的覺囊巴派,依十部大乘經(如來藏說教典)成立神我體系的大乘佛教。※印順法師《如來藏之研究》p.148~ p.149
接近初期如來藏說的,如西藏所傳的覺曩巴派,克主所著《密宗道次第論》說:
「如來藏經,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大般涅槃經,利益指鬘經,勝鬘師子吼經,智光莊嚴經,無增減經,大法鼓經,入無分別陀羅尼經,解深密經。覺曩巴說此十經爲如來藏十經,爲後*輪,爲了義經。許彼諸經所說如來藏,與佛自性身,同是谛實有,常恒堅固,無爲相好而自莊嚴。一切有情,從無始生死(以來),于煩惱網[纏]沌[輥](中),本來具足,以九喻、九義而爲宣說」。
《利益指鬘經》,即漢譯的《央掘魔羅經》。覺曩巴以爲:如來藏與佛的自性身,是同樣的相好莊嚴。自性身是轉依所顯的佛自體;衆生本來如是,只是還在煩惱中,沒有顯出而已。這與初期的如來藏說,是符合的。然覺囊巴派以《解深密經》爲如來藏經類,顯然是不妥當的!凡如來藏部類,都是說一乘的,與《解深密經》的「普爲發趣一切乘者」不同。
[甚深如來藏,是善不善因。]
六、(p.385)生死輪回的主體,本有涅槃佛體。
※《楞伽經》卷4(大正16,510b4-10)
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變現諸趣,離我我所,不覺彼故,叁緣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覺,計著作者,爲無始虛僞惡習所熏,名爲識藏,生無明住地,與七識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斷。離無常過,離于我論,自性無垢,畢竟清淨。
※「伎兒」:
1.《雜阿含經》卷32(907經),大正2,227a13-14
伎兒于大衆坐中,種種歌舞伎樂嬉戲,令彼衆人歡樂喜笑。
(《雜阿含經論會編》(下)p.589)
2.《華雨集》(叁)p.173
如伎兒從後臺到前臺,不斷的變換形相。
七、(p.385)如來藏:含攝如來一切功德,而…
《成佛之道 12 大乘不共法 大乘叁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