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 12 大乘不共法 大乘叁系▪P5

  ..續本文上一頁主要是爲雜染法所覆藏。

  八、(p.386)『衆生界即法身,法身即衆生界』。

  ※《不增不減經》(大正16,467b6-19。)

  即此法身,過于恒沙無邊煩惱所纏,從無始世來隨順世間,波浪漂流,往來生死,名爲衆生。

  舍利弗!即此法身,厭離世間生死苦惱,棄舍一切諸有欲求,行十波羅蜜,攝八萬四千法門,修菩提行,名爲菩薩。

  複次,舍利弗!即此法身,離一切世間煩惱使纏,過一切苦,離一切煩惱垢,得淨得清淨,住于彼岸清淨法中,到一切衆生所願之地,于一切境界中究竟通達,更無勝者,離一切障,離一切礙,于一切法中得自在力,名爲如來、應、正遍知。

  是故舍利弗!不離衆生界有法身,不離法身有衆生界,衆生界即法身,法身即衆生界。舍利弗!此二法者,義一名異。

  九、(p.386)依如來藏,成立生死與涅槃,衆生與佛。

  1.如來藏是不善的生死雜染因。

  2.如來藏也是善的清淨佛果因。

  十、(p.386)說一切有部立「六因」(《大毗婆沙論》卷16,大正27,79a-82b;

  《俱舍論》卷6,大正29,30a-33c;

  《大智度論》卷32,大正25,296b-c)

  (四緣)(六因)(五果)

  1因緣───────┬─1俱有因─┬───1士用果

  2等無間緣┐│3相應因─┘ 

  3所緣緣─┤ │2同類因─┬───2等流果

  ││4遍行因─┘ 

  └┬與力┐└─5異熟因─────3異熟果

  4增上緣──┴不障┴──6能作因─────4增上果

  5離系果(涅槃果)

  十一、(p.386)唯識學立「十因」(《成唯識論》卷8,大正31,41b-c)

  如是四緣,依十五處義差別故,立爲十因。雲何此依十五處立?

  一語依處。謂法名想所起語性。即依此處立隨說因。謂依此語隨見聞等說諸義故。此即能說爲所說因。有論說此是名想見。由如名字取相執著隨起說故。若依彼說便顯此因是語依處。

  二領受依處。謂所觀待能所受性。即依此處立觀待因。謂觀待此令彼諸事或生或住或成或得。此是彼觀待因。

  叁習氣依處。謂內外種未成熟位。即依此處立牽引因。謂能牽引遠自果故。

  四有潤種子依處。謂內外種已成熟位。即依此處立生起因。謂能生起近自果故。

  五無間滅依處。謂心心所等無間緣。

  六境界依處。謂心心所所緣緣。

  七根依處。謂心心所所依六根。

  八作用依處。謂于所作業作具作用即除種子余助現緣。

  九士用依處。謂于所作業作者作用即除種子余作現緣。

  十真實見依處。謂無漏見除引自種于無漏法能助引證。總依此六立攝受因。謂攝受五辦有漏法具攝受六辦無漏故。

  十一隨順依處。謂無記染善現種諸行能隨順同類勝品諸法。即依此處立引發因。謂能引起同類勝行及能引得無爲法故。

  十二差別功能依處。謂有爲法各于自果有能起證差別勢力。即依此處立定異因謂各能生自界等果。及各能得自乘果故。

  十叁和合依處。謂從領受乃至差別功能依處于所生住成得果中有和合力。即依此處立同事因。謂從觀待乃至定異皆同生等一事業故。

  十四障礙依處。謂于生住成得事中能障礙法。即依此處立相違因。謂彼能違生等事故。

  十五不障礙依處。謂于生住成得事中不障礙法。即依此處立不相違因。謂彼不違生等事故。

  ※參閱《瑜伽師地論》卷5,大正30,301b-302a

  十二、(p.387)五因:1生因、2依因、3立因、4持因、5養因。

  ※《俱舍論》卷7,大正29,38b:

  大爲大二因 爲所造五種 造爲造叁種 爲大唯一因

  論曰:

  (A)初言大爲大二因者,是諸大種更互相望,但爲俱有、同類因義。

  (B)大于所造能爲五因。何等爲五?謂生、依、立、持、養別故。如是五因,但是能作因之差別。

  從彼起故說爲生因。

  生已隨逐大種轉故,如依師等說爲依因。

  能任持故,如壁持畫說爲立因。

  不斷因故,說爲持因。

  增長因故,說爲養因。

  如是則顯大與所造爲起、變、持、住、長因性。

  (C)諸所造色自互相望容有叁因:所謂俱有、同類、異熟。其能作因無差別轉故不恒數。

  俱有因者,謂隨心轉身語二業,非余造色。

  同類因者,一切前生于後同類。

  異熟因者,謂身語業能招異熟眼根等果。

  (D)所造于大但爲一因,謂異熟因。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1,大正31,696a4-12

  雲何建立色蘊?謂諸所有色,若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所造者,謂以四大種爲生、依、立、持、養因義。即依五因說名爲造。

  生因者,即是起因,謂離大種,色不起故。

  依因者,即是轉因,謂舍大種諸所造色無有功能,據別處故。

  立因者即隨轉因,由大變異,能依造色隨變異故。

  持因者即是住因,謂由大種諸所造色相似相續生,持令不絕故。

  養因者即是長因,謂由大種,養彼造色,令增長故。

  十叁、(p.387- p.388)如來藏是善不善因。

  (一)《如來藏之研究》p.246- p.247

  《楞伽經》說:「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五)趣(四)生」;所說的因(hetu),是「爲依、爲住、爲建立」的意義。依(niZraya),持(AdhAra),建立(pratiSThA),不是種子生現行那樣,是「依止因」。如大種造色,約「生、依、立、持、養」說,依、持、建立,就是這類的因──能作因(kAraNa-hetu)。「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變現諸趣」,近于外道的神我說。這是「開引計我外道」的方便,如來藏只是真如的異名。如來藏是善不善因,爲生死依止,決不是如來藏──真如能生起善惡,流轉生死,只是善惡、生死依如來藏而成立,如雲霧依于虛空一樣。雲霧依于虛空,虛空自性還是那樣的明淨,雖然似乎虛空晦昧而失去明淨,其實是不見而不是虛空有任何變化。所以《經》上接著說:「離無常過,離于我論,自性無垢,畢竟清淨」。爲了化導沒有常住法就不能成立生死流轉的凡夫見,所以說如來藏爲因爲依。

  (二)A.依如來藏故有生死:無始以來,就有那些與如來藏不相應的,相離的有爲法──陰界入,貪瞋癡等無邊煩惱,都依如來藏而有;如灰塵的依明鏡而有一樣。有了這些,生死雜染就流轉不息了。

  B.依如來藏故有不思議佛法:無始以來,就有那些與如來藏相應的,不可說異,不可分離的不思議佛法,也依如來藏而有,這就是佛性了。

  十四、(p.386- p.387)如來藏是依、持、建立。

  1.依(niZraya):依止,如來藏是無邊功德所依止。

  2.持(AdhAra):攝持,如來藏能攝持一切功德而不失。

  3.建立(pratiSThA):建立,一切佛法是因如來藏而得建立。

  ※參見:印順法師《勝鬘經講記》p.241- p.243

  印順法師《如來藏之研究》p.176- p.177

  [無始習所熏,名爲阿賴耶,由此有生死,及涅槃證得。]

  十五、(p.388)如來藏→阿賴耶識→一切法

  (一)佛說如來藏,主要是以常住不變,自性清淨的法體,作爲生死與涅槃的

  所依。

  (二)如來藏在陰界入中,也就是在衆生身心中,所以如來藏說,不一定與唯

  識的阿賴耶識相結合。

  (叁)衆生是一切由心的;阿賴耶識是所知依的根本識,所以自然地形成:依

  如來藏而有阿賴耶識,依阿賴耶識而有一切法的思想體系。

  十六、(p.389)如來藏→自性清淨心

  自性清淨的如來藏,在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一切法的根本或中心)深處,所以到了《勝鬘經》,如來藏也就被稱做「自性清淨心」,與心性本淨說相合,展開了真心論的思想系。

  ※參見: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297- p.299

  十七、(p.389)《阿毗達磨大乘經》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

  及涅槃證得。」(《攝大乘論本》卷上〈所知依分第2〉大正31,133b13-16)

  ※參見:

  1.世親釋,真谛譯《攝大乘論釋》卷1〈衆名章第3〉(大正31,156c9-157a16)

  2.世親釋,玄奘譯《攝大乘論釋》卷1〈釋所知依分第2之1〉(大正31,324a16-b5)

  3.印順法師《攝大乘論講記》p.33- p.35

  4.印順法師〈《起信論》與扶南大乘〉(收于《中華佛學學報》第8期,民國84年7月,p.8- p.11)

  十八、(p.389-p.390)依如來藏而有的阿賴耶識:有真相(如來藏)─「法界」所攝。

  有業相(戲論熏習)。

  (一)由于阿賴耶識真相(如來藏)有不離不異的清淨性→能厭生死,欣涅槃;

  能發心修行,破煩惱,證涅槃。

  (二)由阿賴耶識的雜染種子(不離如來藏真相的業相)→有生死流轉的諸趣。

  十九、(p.390)「如來藏」與「阿賴耶識」的關系:

  ※參見:印順法師《如來藏之研究》p.239- p.249;

  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303- p.308。

  二十、(p.390)「虛妄唯識」與「真常唯心」對心識之看法:

  (一)虛妄唯識:以依他起爲依,萬法爲識,識是虛妄的。

  (二)真常唯心:以如來藏爲依,一切唯心造,心是真常的。

  [佛說法空性,以爲如來藏,真如無差別,勿濫外道見。]

  二一、(p.390- p.391)如來藏即甚深法空性,是直指衆生身心的當體-本性空寂性。

  ※《楞伽經》卷2,〈一切佛語心品之2〉(大正16,489b3-20)

  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

《成佛之道 12 大乘不共法 大乘叁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