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 12 大乘不共法 大乘叁系

  《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

  柒、大乘叁系(p.369~p.396)

  釋厚觀(2003.4.2)

  一、(p.369)法性無二,隨機巧說 [法性本無二,隨機說成異。]

  (一)法性:一切法的真實相。解脫生死,成佛,都是依現證「法性」而成就的。

  (二)法性本來是無二無別,二乘、菩薩、佛,都是證入這同樣的法性。

  (叁)經說:「以無爲法而有差別。」其實無爲法說不上差別,只是依智證淺深而說差別。如虛空本無差別,因方器、圓器,而說爲方空、圓空一樣。(p.370)

  1、鸠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大正8,749b17-18)

  2、真谛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一切聖人皆以無爲真如所顯現故。(大正8,762c21-22)

  3、玄奘譯《大般若經》卷577〈第九能斷金剛分〉:

  以諸賢聖補特伽羅,皆是無爲之所顯故。(大正7,981a7-8)

  4、《金剛經》梵文本 VajracchedikAPrajJApAramitA

  asaMskRtaprabhAvitAhyAryapudgalAH

  5、世親《金剛般若經論》(大正25,784c5-7)

  一切聖人皆以無爲法得名。此句明何義,彼法是說因故。何以故?一切聖人依真如法清淨得名。

  6、印順法師《般若經講記》p.55- p.56

  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大聖佛陀,二乘聖者,大乘菩薩,或還在修證的進程中,或已達究竟極果,這都因體悟無爲法而成。無爲,即離一切戲論而都無所取的平等空性。無爲離一切言說,平等一味,怎麼會有聖賢的差別?這如廣大的虛空──空間,雖可依事物而說身內的空,屋中的空,方空、圓空,但虛空性那裏有此彼差別!虛空雖沒差別,而方圓等空,還是要因虛空而後可說。這樣,無爲法離一切戲論,在證覺中都無可取可說,而叁乘聖者的差別,卻依無爲法而施設。

  7、《大智度論》卷33(大正25,302c19-23)

  【經】菩薩摩诃薩欲到有爲、無爲法彼岸,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彼岸者,于有爲、無爲法盡到其邊。雲何是彼岸?以大智慧悉知悉盡有爲法總相、別相種種悉解;無爲法中,從須陀洹至佛,悉皆了知。

  8、《中論》卷3〈青目釋〉(大正30,25b23-29)

  佛說實相有叁種:若得諸法實相,滅諸煩惱,名爲聲聞法。

  若生大悲發無上心,名爲大乘。

  若佛不出世,無有佛法時,辟支佛因遠離生智。若佛度衆生已,入無余涅槃,遺法滅盡,先世若有應得道者,少觀厭離因緣,獨入山林,遠離愦鬧得道,名辟支佛。

  9、《大智度論》卷99(大正25,747a26-28)

  得諸法實相名爲佛,得諸法實相差別故,有須陀洹乃至辟支佛、大菩薩。

  10、《大智度論》卷60(大正25,485c7-10)

  般若波羅蜜是諸法實相,正遍知名爲佛;小不如是大菩薩、辟支佛、阿羅漢,轉不如是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

  (四)佛是依緣起而覺證法性的,也就依緣起而開示法性。這雖本無差別,但在隨機巧說時,不能不成爲別異的教說。(p.370)

  (五)(p.370)大乘叁系之名稱

  

  

賢首宗

  

太虛大師

  

印順法師

  

破相宗

  

法性空慧

  

性空唯名

  

法相宗

  

法相唯識

  

虛妄唯識

  

法性宗

  

法界圓覺

  

真常唯心

  

  ※印順法師:《以佛法研究佛法》p.302

  賢首宗判五教(小、始、終、頓、圓),也可以分作叁類:

  1、破相宗:始教一分空教。

  2、法相宗:小教及始教一分有教。

  3、法性宗:終教1、頓教2、圓教。

  二、(p.370)抉擇了義、不了義 [了義不了義,智者善抉擇。]

  (一)各宗派對大乘叁系之立場

  1、賢首宗:立宗于第叁系(法性宗),以破相、法相爲權教,以自宗爲實教。

  2、瑜伽宗:立宗于第二系(虛妄唯識),自稱「應理宗」;而稱第一系(性空唯名)爲「惡取空者」;稱第叁系(真常唯心)爲「此方分別論者」(中國的佛教)。

  3、叁論宗:立宗于第一系(性空唯名),自稱「無所得大乘」。

  (二)到底什麼是了義不了義?到底誰是了義,誰是不了義?「智者」應「善」巧「抉擇」,才能徹見佛法的真實宗旨,也明了佛說的方便大用。(p.371)

  (壹)性空唯名系(p.371- p.374)

  一、(p.371)一切法之安立

  (一)印度的大乘教學(小乘也一樣),都是要安立一切法的。

  (二)流轉門之安立:善惡業果,生死流轉的迷倒,是怎樣而有的。這是極根本的理論,依著而開示人天善法。這實在就是苦、集的說明。(p.371)

  (叁)還滅門之安立:怎樣的徹悟法性,斷惑證真,成立叁乘聖法。要從怎樣的修習過程,達到涅槃與菩提的圓成。這實在就是滅、道的說明。(p.372)

  (四)從經論的教證看來,大乘佛法的叁系不同,主要在成立一切法的見地不同;最根本的是,業果怎樣安立。(p.372)

  二、(p.372)中觀家對「了義」與「不了義」之看法

  (一)《無盡意經》、《叁摩地王經》說:

  1、了義:顯示勝義,顯示甚深難見,顯示無我、空、無生。

  2、不了義:顯示世俗,顯示名句施設,顯示有我。

  ※宗喀巴大師造《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卷3引經:(法尊法師譯)

  龍猛父子雖未明說依《辨了不了義經》而辨了不了義,然由解釋經義之理義已顯其說。其《顯句論》,《般若燈疏》、《中觀光明論》等,說依《無盡慧經》如是安立了不了義,故今此中依據彼經。

  如彼經雲:「何等名爲了義契經?何等名爲不了義契經?

  若有安立顯示世俗,此等即名不了義經。

  若有安立顯示勝義,此等即名了義契經。

  若有顯示種種字句,此等即名不了義經。

  若有顯示甚深難見難可通達,此等是名了義契經。

  若有由其種種名言宣說有我、有情、命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無主宰中顯似主宰,此等名爲不了義經。

  若有顯示空性、無相、無願、無作、無生、不生、無有情、無命者、無補特伽羅、無主宰等諸解脫門,此等是名了義契經。」

  此即說名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叁摩地王經》亦雲:「當知善逝宣說空,是爲了義經差別;若說有情數取士,其法皆是不了義。」《顯句論》說此經分了不了與前經義同。……

  (《佛教大藏經》第48冊(論部14),佛教出版社,民國67年3月,p.127- p.128)

  ※有關「了義、不了義」,參見:《望月佛教大辭典》(五)p.5009上- p.5010中。

  (二)(p.372)《般若經》、《中觀論》等,深廣宣說無自性、空、不生滅等,是了義教,是義理決了、究竟,最徹底的教說。

  叁、(p.372)世俗如幻有,勝義畢竟空。

  (一)一切如幻如化,唯是世俗假名施設;如從勝義觀察,一切是無自性而不能安立的。

  1、中觀依于這一了義的立場,一切我、法,都是世俗的,假施設的。從生死業果,到叁乘道果,就是涅槃,凡是安立爲有的,都是『唯名,唯假』的,名言識所成立的世俗有。

  2、如從勝義觀察起來,一切是無自性而不能安立的。這就是『于無住本,立一切法』,而非從真如實相中去成立一切。

  ※《維摩經》卷中(大正14,547c16-22)

  問:善不善,孰爲本?答曰:身爲本。

  又問:身孰爲本?答曰:欲貪爲本。

  又問:欲貪孰爲本?答曰:虛妄分別爲本。

  又問:虛妄分別孰爲本?答曰:顛倒想爲本。

  又問:顛倒想孰爲本?答曰:無住爲本。

  又問:無住孰爲本?答曰:無住則無本。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100:

  凡夫的生死流轉,根源在無明,這是「佛法」所說的。依《般若經》說,無明不能了知一切無所有性,由于不知而起執著,不能出離生死。所以菩薩以般若而不起執著,不執著而能得解脫。這不外迷真如而有生死,悟真如而得解脫的意思。「初期大乘」經說,大抵如此。

  如《維摩诘經》說:「問:善不善孰爲本?答曰:身爲本。又問:身孰爲本?……顛倒想孰爲本?答曰:無住爲本。又問:無住孰爲本?答曰:無住則無本。文殊師利!從…

《成佛之道 12 大乘不共法 大乘叁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