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罗蜜?
佛答:若行者观色等诸法不生相,是则生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复问:云何观色等不生故,般若波罗蜜生?
答曰:色等因缘和合起,行者知色虚妄不令起,不起故不生,不生故不得,不得故不失。
(三)(p.364)悟入「无分别性」,依《华严经》〈十地品〉说:这是二乘所共得的。
《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华严)卷26〈十地品第22之4〉,(大正9,564b7-565a11)
菩萨摩诃萨已习七地微妙行慧,方便道净,善集助道法,具大愿力。诸佛神力所护,自善根得力,常念随顺如来力、无畏、不共法,直心深心清净,成就福德智慧,大慈大悲不舍众生,修行无量智道,入诸法本来无生、无起、无相、无成、无坏,无来、无去,无初、无中、无后,入如来智,一切心意识,忆想分别,无所贪着,一切法如虚空性,是名菩萨得无生法忍,入第八地,入不动地,名为深行菩萨。一切世间所不能测,离一切相,离一切想,一切贪着,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坏,深大远离,而现在前。
譬如比丘得于神通,心得自在,次第乃入灭尽定,一切动心,忆想分别,皆悉尽灭。菩萨亦如是,菩萨住是地,诸勤方便身口意行,皆悉息灭,住大远离。
如人梦中欲渡深水,发大精进,施大方便,未渡之间,忽然便觉,诸方便事,皆悉放舍。菩萨亦如是,从初已来,发大精进,广修道行,至不动地,一切皆舍,不行二心,诸所忆想,不复现前。
譬如生梵世者,欲界烦恼不现在前。菩萨亦如是,住不动地,一切心意识不现在前,乃至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现前,何况当生诸世间心。
佛子!是菩萨随顺是地,以本愿力故。又诸佛为现其身,住在诸地法流水中,与如来智慧为作因缘。诸佛皆作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得是第一忍,顺一切佛法。善男子!我有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汝今未得为得,是故勤加精进,亦莫舍此忍门。
善男子!汝虽得此第一甚深寂灭解脱,一切凡夫离寂灭法,常为烦恼觉观所害,汝当愍此一切众生。
又善男子!汝应念本所愿,欲利益众生,欲得不可思议智慧门。
又善男子!一切法性,一切法相,有佛无佛,常住不异。一切如来不以得此法故说名为佛,声闻辟支佛亦得此寂灭无分别法。
善男子!汝观我等无量清净身相,无量智慧,无量清净国土,无量方便,无量圆光,无量净音,汝今应起如是等事。
又善男子!汝今适得此一法明,所谓一切法寂灭无有分别,我等所得无量无边,汝应精勤起此诸法。
善男子!十方无量国土,无量众生,无量诸法差别,汝应如实通达是事,随顺如是智。是菩萨诸佛与如是等无量无边起智慧门因缘,以此无量门故,是菩萨能起无量智业,皆悉成就。
诸佛子!若诸佛不与菩萨起智慧门者,是菩萨毕竟取于涅槃,弃舍利益一切众生,以诸佛与此无量无边起智慧门故,于一念中,所生智慧,比从初地已来乃至七地,百分不及一,无量无边阿僧祇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所以者何?先以一身修集功德,今此地中,得无量身修菩萨道,以无量音声,无量智慧,无量生处,无量清净国土,无量教化众生,供养给侍无量诸佛,随顺无量佛法,无量神通力,无量大会差别,无量身口意业,集一切菩萨所行道,以不动法故。
佛子!譬人乘船欲渡大海,未至大海多用功力。入海以风,无复艰碍。一日之行过先功力,于百千岁,所不能及。菩萨亦如是,多集善根,乘大乘船,入菩萨所行大智慧海,不施功力,能近一切诸佛智慧,比本所行,若一劫,若百千万劫,所不能及。
※另参见《十住经》卷3(大正10,520c10-521b9);《大智度论》(卷10,大正25,132a18-b13);(卷29,272a);(卷48,405c-406a);(卷50,418a)。
(四)(p.364)《般若经论》也说:「二乘智断,即是菩萨无生法忍。」
1、【经】《大品般若经》卷22〈遍学品第74〉(大正8,381b23~c2)
须菩提!是八人10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法忍。须陀洹若智、若断,斯陀含若智、若断,阿那含若智、若断,阿罗汉若智、若断,辟支佛若智、若断,皆是菩萨无生忍。菩萨学如是声闻、辟支佛道,以道种智入菩萨位,入菩萨位已,以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习得佛道。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遍学诸道具足,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以果饶益众生。
(另参见:《大品般若经》卷15〈成办品第50〉,大正8,328b)
2、【论】《大智度论》卷86,大正25,662b16-24
佛示须菩提:二乘人于诸佛菩萨智慧得少气分,是故八人若智若断,乃至辟支佛若智若断,皆是菩萨无生法忍。智,名学人八智11,无学或九或十12。断,名断十种结使,所谓上、下分十结13。须陀洹、斯陀含,略说断三结14,广说断八十八结15;阿那含略说断五下分结,广说断九十二16;阿罗汉略说三漏尽,广说断一切烦恼;是名智断,智断皆是菩萨忍。
(另参见《大智度论》卷71,大正25,555a3-24)
(五)(p.364)二乘与佛菩萨之异同点
1、二乘与佛菩萨之相同点:同样悟入诸法实相,同证无分别法性。
2、二乘与佛菩萨之相异处:
(1)就「愿行」而言:佛菩萨有菩提心、大悲心,回向利他,以本愿力广度众生。
(2)就「断烦恼、习气」而言:
声闻于一切法不着我我所,断烦恼障。
菩萨不但以我法空性慧,证无分别法性,断烦恼障,更能深修法空,离一切戏论,尽一切习气,得纯无相行,圆满最清净法界而成佛。(p.364)
十六、(p.364)善知「无分别」[真实无分别,勿流于邪计!修习中观行,无自性分别。]
(一)(p.365)无分别之种类:
1、如木、石等。
2、无想定:心、心所法都不起。
3、无功用,自然而然的不作意,(有漏五识及睡闷等都是如此。)
4、二禅以上,无寻无伺的无分别。
5、无自性分别,无分别智证。(从自性分别不可得,而入于无分别法性的现证。)
(1)现证的般若:名「无分别智」。
(2)证悟的法性:名「无分别法性」。
(二)(p.366)「自性分别」之意义:
「自性分别」是对于非真实而似真实的戏论相,着相而以为自性有的。自性有,是我我所执的着处;如起自性分别,就不能达我法空,不能离我我所执了。
(三)(p.366)「修习中观行,无自性分别」
1、修习「空观」,理解「自性分别」不可得→通向离言无分别的智证。
2、经说「不应念,不应取,不应分别」之真义:
(1)分别,不一定是自性分别,而分别自性分别不可得──空观,不但不是执着,而且是通向离言无分别智证的大方便!
(2)应分别、抉择、观察,此自性有是不可得的,一丝毫的自性有都没有,才能尽离自性有分别。离此自性有分别,就是观空──无自性分别。
(3)经说的不应念,不应取,不应分别,是说:不应念自性有,不应如自性有而取,不应起自性有的分别。不是说修学般若,什么都不念,不思,不分别。如一切分别而都是执着,那佛说闻思修慧,不是颠倒了吗?如无分别智现前,而不须闻思修慧的引发,那也成为无因而有了!
(四)(p.366)不着相,不作意分别
在从修无分别观──观自性分别不可得,临近趣入无分别智证时,如着力于分别,抉择,也是障碍,所以经说不应念等。这名为『顺道法爱』,如食『生』不消化而成病。......所以,在观心成就,纯运而转时,不可再作意去分别,抉择。其实,这也还是不着相,不作意分别的意思。
(五)(p.366)「顺道法爱生」(生:ama=不熟)
1、【经】《大品般若经》卷3,〈劝学品第8〉,大正8,233b3-22
舍利弗问须菩提:云何名菩萨生?须菩提答舍利弗言:生名法爱。舍利弗言:何等法爱?须菩提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色是空,受念着,受想行识是空,受念着。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顺道法爱生。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色是无相,受念着,受想行识是无相,受念着。色是无作,受念着,受想行识是无作,受念着。色是寂灭,受念着,受想行识是寂灭,受念着。色是无常乃至识,色是苦乃至识,色是无我乃至识,受念着,是为菩萨顺道法爱生。是苦应知、集应断、尽应证、道应修,是垢法、是净法,是应近、是不应近,是菩萨所应行、是非菩萨所应行;是菩萨道、是非菩萨道;是菩萨学、是非菩萨学;是菩萨檀那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是非菩萨檀那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是菩萨方便、是非菩萨方便;是菩萨熟、是非菩萨熟;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是诸法受念着,是为菩萨摩诃萨顺道法爱生。
2、【论】《大智度论》卷41,大正25,361c23-362a23
法爱,于无生法忍中,无有利益,故名曰生;譬如多食不消,若不疗治,于身为患。菩萨亦如是,初发心时,贪爱法食,所谓无方便行诸善法,深心系着于无生法忍,是则为生、为病;以着法爱故,于不生不灭亦爱;譬如必死之人,虽加诸药,药反成病;是菩萨于毕竟空,不生不灭法忍中而生爱着,反为其患!法爱于人天中为妙,于无生法忍为累。一切法中忆想分别,诸观是非,随法而爱,是名为生,不任盛诸法实相水;与生相违,是名菩萨熟。
问曰:是一事,何以故名得顶?名为位?名为不生?
答曰:于柔顺忍、无生忍中间所有法,名为顶;住是顶,上直趣佛道…
《成佛之道 11 大乘不共法 般若波罗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