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佛之道 11 大乘不共法 般若波罗蜜▪P8

  ..续本文上一页,不复畏堕。譬如声闻法中暖、忍中间,名为顶法。

  问曰:若得顶不堕,今云何言顶堕?

  答曰:垂近应得而失者,名为堕;为顶者,智慧安隐,则不畏堕;譬如上山,既得到顶,则不畏堕;未到之间,倾危畏堕。顶增长坚固,名为菩萨位。入是位中,一切结使,一切魔民,不能动摇。亦名无生法忍,所以者何?异于生故;爱等结使,杂诸善法,名为生。

  复次,无诸法实相智慧火,故名为生;有诸法实相智慧火,故名为熟。是人能信受诸佛实相智慧,故名为熟;譬如熟瓶能盛受水,生则烂坏。

  复次,依止生灭智慧故得离颠倒,离生灭智慧故不生不灭,是名无生法;能信、能受、能持故,名为忍。

  复次,位者,拔一切无常等诸观法,故名为位;若不如是,是为顺道法爱生。

  

  

  十七、(p.367)止观相应善入寂灭

   [以无性正见,观察及安住。止观互相应,善入于寂灭。]

  (一)(p.367)世俗假名有,自性不可得。

  想修学般若,契悟真实,先要对于一切是世俗假名有,自性不可得,深细抉择,而得空有无碍的坚固正见。假名有与无性空,是相成不相碍的。所以说:『宛然有而毕竟空,毕竟空而宛然有』。

  

  (二)(p.367)闻慧、思慧的修习:

  有极无自性的正见,而不坏世俗缘起有的一切,这就是闻思慧的学习。

  

  (三)(p.367-368)修慧之学习:

   1、如修止而已得到轻安,已经成就正定,就可以不碍假有的空性正见,依定修观,入于修慧阶段。

   (1)有分别影像:以无性空为所缘而修「观察」。

  (2)无分别影像:以无性空为所缘而修「安住」(不加观察的无分别)。

  如安住了,再修观察;这样的止观杂修,都是以无性空为所缘的。

  2、修观成就

  观心纯熟时,安住,明显,澄净,如净虚空的离一切云翳一样。那时,『一切法趣空』,观一切法相,无一法可当情而住的,都如轻烟一样。修观将成就时,应缓功力,等到由观力而重发轻安,才名修观成就。

  

  (四)(p.368)止观双运,善入于寂灭

  修观成就以后,就「止观互相应」,名为止观双运。

  1、以无分别观慧→能起无分别住心。

  2、以无分别住心→能起无分别观慧。

  止观均等,观力深彻;末了,空相也脱落不现,就善入于无生的寂灭法性。到此,般若──无分别智现前。

  

  (五)(p.368)「般若波罗蜜,能灭诸邪见烦恼戏论,将至毕竟空中。」

  《大智度论》卷71,大正25,556b26-27:

  「般若波罗蜜,能灭诸邪见烦恼戏论,将至毕竟空中。方便将出毕竟空。」

  ※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

  

  (六)(p.368)「慧眼都无所见」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卷8〈转生品第四之一〉,大正5,43b13~28:

  尔时舍利子复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得净慧眼?

  佛告具寿舍利子言: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得净慧眼,不见有法若有为若无为,不见有法若有漏若无漏,不见有法若世间若出世间,不见有法若有罪若无罪,不见有法若杂染若清净,不见有法若有色若无色,不见有法若有对若无对,不见有法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不见有法若欲界系、若色界系、若无色界系,不见有法若善、若不善、若无记,不见有法若见所断、若修所断、若非所断,不见有法若学、若无学、若非学非无学,乃至一切法若自性若差别都无所见。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得净慧眼,于一切法非见非不见,非闻非不闻,非觉非不觉,非识非不识。舍利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得净慧眼。

  (参见:《大品般若经》卷2,大正8

  227b-c;印顺法师《如来藏之研究》p.90- p.91)

  

  (七)(p.368)「真见道」与「相见道」

  1、护法等菩萨造《成唯识论》卷9(大正31,50b14-17):

  前真见道证唯识性。后相见道证唯识相。……

  前真见道根本智摄,后相见道后得智摄。

  

  2、印顺法师《辨法法性论讲记》(收入《华雨集》第一册p.261- p.262)

  见道有二:一为真见道;二为相见道。正见是真见道,如《般若经》说:『慧眼于一切法都无所见』。真正的般若现前,一切的法都不现前。这就是毕竟空性,或名真如,或名法性。无能取、所取,无能诠、所诠,平等平等。菩萨在定中真见道,一切法都不可得,从真见道出定后,从般若起方便,或名后得智。......通达空性是什么样的,在后得智中,以世间语言、思想表达出来。法性是这样那样,其实这已不是真实的,因为有相可得,所以名相见道。

  真见道时,般若是无相的,没有一切相,空相也没有。当时是一切相不可得,唯识家如此说,中观家也如此说。真见道证得真如,真如就是法性。没有虚妄的,名真;这虚妄的有能取、所取的对立,能诠、所诠的差别,触证得无二无别的,所以名为如。真见道是一切法相不现前的。般若经说:『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就是这个意义。

  (参见《成唯识论》卷9,大正31,50a5-b17)

  

  

  十八、(p.368)依般若圆满诸功德

  [善哉真般若!善哉真解脱!依无等圣智,圆满诸功德!]

  「涅槃德」与「大菩提德」皆依般若波罗蜜,才能圆满。

  (一) 涅槃:共三乘。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二) 无上菩提:不共二乘。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1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4,大正16,507a6~16:

  「大慧!如是不生不灭,不方便修则为不善,是故应当善修方便,莫随言说如视指端。是故大慧!于真实义当方便修。真实义者,微妙寂静,是涅槃因,言说者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大慧!实义者从多闻者得,大慧!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善义者,不随一切外道经论,身自不随,亦不令他随,是则名曰大德多闻。是故欲求义者,当亲近多闻所谓善义者。当亲近多闻所谓善义,与此相违,计着言说,应当远离。」

  2 以不正思惟为因,而有无明;以无明为因,而有爱;以爱为因而有业;以业为因而有眼、耳、鼻、舌、身、意。

  3 「戏论」(prapaJca)之语义:

   (1)言语的过度扩张。(梵文语义)

   (2)认识上主观因素的进入。(共通于梵巴文献)

   (3)对真实(tattva)的诸种言说与理论。

   (4)也有就前列三者而称其为「障碍」的意思 -- 巴利语源及其用例。

   (参见:万金川《龙树的语言概念》正观出版社,民国84年2月初版,p.144)

  4 《杂阿含经》卷10(262经),大正2,66c25-67a8:

  尔时、阿难语阐陀言:「我亲从佛闻,教摩诃迦旃延言: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着。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参见 印顺法师《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55)

  5 《中论》卷3〈观有无品第15〉,大正30,19c20-28:

  众缘中有性 是事则不然 性从众缘出 即名为作法

  若诸法有性,不应从众缘出。何以故?若从众缘出,即是作法,无有定性。

  问曰:若诸法性从众缘作,有何咎?

  答曰:性若是作者 云何有此义 性名为无作 不待异法成。

  6 《大智度论》卷37:「因缘和合生,是法无自性,若无自性即是空。」(大正25,331b)

  7 「无常生灭」即是「不生不灭」,参见:《大智度论》卷22,大正25,222b27-c6;印顺法师《中观今论》p.25- p.39。

  

  8 《增壹阿含经》卷38,大正2,760 a26:「佛告比丘:善法犹可舍,何况非法。」

  《筏喻经》,参见:《增壹阿含经》卷38〈马血天子问八政品第43〉(5),大正2,759c28-760b12。

  9 《解深密经》卷1,大正16,692b3-18:

  尔时,世尊告广慧菩萨摩诃萨曰:......吾当为汝说心意识秘密之义。广慧当知: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堕彼彼有情众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湿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有色界中具二执受,无色界中不具二种。

  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

  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

  亦名为心。何以故?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

  10 「八人」是「第八人」的意思,即是「须陀洹向」。

  11 「学人八智」,有学圣者有八智:法智、比智(类智)、他心智、世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

  12 无学圣者有九智或十智。时解脱阿罗汉九智:八智加上尽智;非时解脱阿罗汉:九智再加上无生智。

  13 五上分结:色贪、无色贪、掉举、慢、无明;五下分结:萨迦耶见、戒禁取见、疑、欲贪、瞋。

  14 初果圣者断三结:萨迦耶见、戒禁取见、疑。

  15 「八十八结」即是见惑八十八使。(主要为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十种烦恼;欲界32种,色界28种,无色界28种,合计88种烦恼。)

  16 「九十二结」即是见惑八十八使加上欲界四种修惑(贪、瞋、痴、慢)。

  

  

《成佛之道 11 大乘不共法 般若波罗蜜》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