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 11 大乘不共法 般若波羅蜜▪P8

  ..續本文上一頁,不複畏墮。譬如聲聞法中暖、忍中間,名爲頂法。

  問曰:若得頂不墮,今雲何言頂墮?

  答曰:垂近應得而失者,名爲墮;爲頂者,智慧安隱,則不畏墮;譬如上山,既得到頂,則不畏墮;未到之間,傾危畏墮。頂增長堅固,名爲菩薩位。入是位中,一切結使,一切魔民,不能動搖。亦名無生法忍,所以者何?異于生故;愛等結使,雜諸善法,名爲生。

  複次,無諸法實相智慧火,故名爲生;有諸法實相智慧火,故名爲熟。是人能信受諸佛實相智慧,故名爲熟;譬如熟瓶能盛受水,生則爛壞。

  複次,依止生滅智慧故得離顛倒,離生滅智慧故不生不滅,是名無生法;能信、能受、能持故,名爲忍。

  複次,位者,拔一切無常等諸觀法,故名爲位;若不如是,是爲順道法愛生。

  

  

  十七、(p.367)止觀相應善入寂滅

   [以無性正見,觀察及安住。止觀互相應,善入于寂滅。]

  (一)(p.367)世俗假名有,自性不可得。

  想修學般若,契悟真實,先要對于一切是世俗假名有,自性不可得,深細抉擇,而得空有無礙的堅固正見。假名有與無性空,是相成不相礙的。所以說:『宛然有而畢竟空,畢竟空而宛然有』。

  

  (二)(p.367)聞慧、思慧的修習:

  有極無自性的正見,而不壞世俗緣起有的一切,這就是聞思慧的學習。

  

  (叁)(p.367-368)修慧之學習:

   1、如修止而已得到輕安,已經成就正定,就可以不礙假有的空性正見,依定修觀,入于修慧階段。

   (1)有分別影像:以無性空爲所緣而修「觀察」。

  (2)無分別影像:以無性空爲所緣而修「安住」(不加觀察的無分別)。

  如安住了,再修觀察;這樣的止觀雜修,都是以無性空爲所緣的。

  2、修觀成就

  觀心純熟時,安住,明顯,澄淨,如淨虛空的離一切雲翳一樣。那時,『一切法趣空』,觀一切法相,無一法可當情而住的,都如輕煙一樣。修觀將成就時,應緩功力,等到由觀力而重發輕安,才名修觀成就。

  

  (四)(p.368)止觀雙運,善入于寂滅

  修觀成就以後,就「止觀互相應」,名爲止觀雙運。

  1、以無分別觀慧→能起無分別住心。

  2、以無分別住心→能起無分別觀慧。

  止觀均等,觀力深徹;末了,空相也脫落不現,就善入于無生的寂滅法性。到此,般若──無分別智現前。

  

  (五)(p.368)「般若波羅蜜,能滅諸邪見煩惱戲論,將至畢竟空中。」

  《大智度論》卷71,大正25,556b26-27:

  「般若波羅蜜,能滅諸邪見煩惱戲論,將至畢竟空中。方便將出畢竟空。」

  ※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

  

  (六)(p.368)「慧眼都無所見」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初分)卷8〈轉生品第四之一〉,大正5,43b13~28:

  爾時舍利子複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得淨慧眼?

  佛告具壽舍利子言:舍利子!諸菩薩摩诃薩得淨慧眼,不見有法若有爲若無爲,不見有法若有漏若無漏,不見有法若世間若出世間,不見有法若有罪若無罪,不見有法若雜染若清淨,不見有法若有色若無色,不見有法若有對若無對,不見有法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不見有法若欲界系、若色界系、若無色界系,不見有法若善、若不善、若無記,不見有法若見所斷、若修所斷、若非所斷,不見有法若學、若無學、若非學非無學,乃至一切法若自性若差別都無所見。舍利子!是菩薩摩诃薩得淨慧眼,于一切法非見非不見,非聞非不聞,非覺非不覺,非識非不識。舍利子!是爲菩薩摩诃薩得淨慧眼。

  (參見:《大品般若經》卷2,大正8

  227b-c;印順法師《如來藏之研究》p.90- p.91)

  

  (七)(p.368)「真見道」與「相見道」

  1、護法等菩薩造《成唯識論》卷9(大正31,50b14-17):

  前真見道證唯識性。後相見道證唯識相。……

  前真見道根本智攝,後相見道後得智攝。

  

  2、印順法師《辨法法性論講記》(收入《華雨集》第一冊p.261- p.262)

  見道有二:一爲真見道;二爲相見道。正見是真見道,如《般若經》說:『慧眼于一切法都無所見』。真正的般若現前,一切的法都不現前。這就是畢竟空性,或名真如,或名法性。無能取、所取,無能诠、所诠,平等平等。菩薩在定中真見道,一切法都不可得,從真見道出定後,從般若起方便,或名後得智。......通達空性是什麼樣的,在後得智中,以世間語言、思想表達出來。法性是這樣那樣,其實這已不是真實的,因爲有相可得,所以名相見道。

  真見道時,般若是無相的,沒有一切相,空相也沒有。當時是一切相不可得,唯識家如此說,中觀家也如此說。真見道證得真如,真如就是法性。沒有虛妄的,名真;這虛妄的有能取、所取的對立,能诠、所诠的差別,觸證得無二無別的,所以名爲如。真見道是一切法相不現前的。般若經說:『一切法不生,則般若生』,就是這個意義。

  (參見《成唯識論》卷9,大正31,50a5-b17)

  

  

  十八、(p.368)依般若圓滿諸功德

  [善哉真般若!善哉真解脫!依無等聖智,圓滿諸功德!]

  「涅槃德」與「大菩提德」皆依般若波羅蜜,才能圓滿。

  (一) 涅槃:共叁乘。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二) 無上菩提:不共二乘。

  「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1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4,大正16,507a6~16:

  「大慧!如是不生不滅,不方便修則爲不善,是故應當善修方便,莫隨言說如視指端。是故大慧!于真實義當方便修。真實義者,微妙寂靜,是涅槃因,言說者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大慧!實義者從多聞者得,大慧!多聞者,謂善于義,非善言說。善義者,不隨一切外道經論,身自不隨,亦不令他隨,是則名曰大德多聞。是故欲求義者,當親近多聞所謂善義者。當親近多聞所謂善義,與此相違,計著言說,應當遠離。」

  2 以不正思惟爲因,而有無明;以無明爲因,而有愛;以愛爲因而有業;以業爲因而有眼、耳、鼻、舌、身、意。

  3 「戲論」(prapaJca)之語義:

   (1)言語的過度擴張。(梵文語義)

   (2)認識上主觀因素的進入。(共通于梵巴文獻)

   (3)對真實(tattva)的諸種言說與理論。

   (4)也有就前列叁者而稱其爲「障礙」的意思 -- 巴利語源及其用例。

   (參見:萬金川《龍樹的語言概念》正觀出版社,民國84年2月初版,p.144)

  4 《雜阿含經》卷10(262經),大正2,66c25-67a8:

  爾時、阿難語闡陀言:「我親從佛聞,教摩诃迦旃延言:世人顛倒,依于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于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于二邊,說于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參見 印順法師《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55)

  5 《中論》卷3〈觀有無品第15〉,大正30,19c20-28:

  衆緣中有性 是事則不然 性從衆緣出 即名爲作法

  若諸法有性,不應從衆緣出。何以故?若從衆緣出,即是作法,無有定性。

  問曰:若諸法性從衆緣作,有何咎?

  答曰:性若是作者 雲何有此義 性名爲無作 不待異法成。

  6 《大智度論》卷37:「因緣和合生,是法無自性,若無自性即是空。」(大正25,331b)

  7 「無常生滅」即是「不生不滅」,參見:《大智度論》卷22,大正25,222b27-c6;印順法師《中觀今論》p.25- p.39。

  

  8 《增壹阿含經》卷38,大正2,760 a26:「佛告比丘:善法猶可舍,何況非法。」

  《筏喻經》,參見:《增壹阿含經》卷38〈馬血天子問八政品第43〉(5),大正2,759c28-760b12。

  9 《解深密經》卷1,大正16,692b3-18:

  爾時,世尊告廣慧菩薩摩诃薩曰:......吾當爲汝說心意識秘密之義。廣慧當知: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墮彼彼有情衆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濕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展轉、和合、增長、廣大。依二執受:一者有色諸根及所依執受;二者相名分別言說戲論習氣執受。有色界中具二執受,無色界中不具二種。

  廣慧!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于身隨逐執持故。

  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于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

  亦名爲心。何以故?由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

  10 「八人」是「第八人」的意思,即是「須陀洹向」。

  11 「學人八智」,有學聖者有八智:法智、比智(類智)、他心智、世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

  12 無學聖者有九智或十智。時解脫阿羅漢九智:八智加上盡智;非時解脫阿羅漢:九智再加上無生智。

  13 五上分結: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明;五下分結:薩迦耶見、戒禁取見、疑、欲貪、瞋。

  14 初果聖者斷叁結:薩迦耶見、戒禁取見、疑。

  15 「八十八結」即是見惑八十八使。(主要爲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十種煩惱;欲界32種,色界28種,無色界28種,合計88種煩惱。)

  16 「九十二結」即是見惑八十八使加上欲界四種修惑(貪、瞋、癡、慢)。

  

  

《成佛之道 11 大乘不共法 般若波羅蜜》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