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佛之道 11 大乘不共法 般若波罗蜜▪P4

  ..续本文上一页;因缘生的假名有,所以知道是无性空的。

  

  2、缘起观,无性观,空观,假名观,是同一的不同观察,其实是一样的。所以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3、《中论》卷4〈观四谛品第24〉,大正30,33b: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凡是众多因缘所生的法,我们说它就是空性,这(空性)是假名,(空性)也是中道。

  

  ※ 有关「缘起、无自性、空、假名、中道」,参见:

  (1)印顺法师:《中观今论》p.59- p.81;(2)印顺法师:《空之探究》p.216- p.265。

  

  (五)(p.351- p.352)「空故不生灭,常住寂静相。」

   ☆万化的生生灭灭→缘起无自性、空→实际上是不生不灭、常住寂静相。

  

  1、透过无性空而深观一切法的底里时,知道现实的一切是无自性的假有;有无、生灭,并没有真实的有无、生灭。

  

  2、 尽管万化的生生灭灭,生灭不息,而以「空」无自性「故」,一切是假生假灭,而实是「不生灭」的。

  

  3、 一切法本来是这样的不生不灭,是如如不动的「常住」。这不是离生灭而别说不生灭,是直指生灭的当体──本性,就是不生灭的7。因此,世相尽管是这样的生灭不息,动乱不已,而其实是常自「寂静相」的。动乱的当体是寂静,也不是离动乱的一切而别说寂静的。

  

  4、 依缘起法,作寻求自性的胜义观时,就逐渐揭开了一切法的本性,如经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解深密经》卷2,大正16,693c)

  

  

  十、(p.352)一切无自性空的胜义观,可摄为二大门:

  (一)法空观:最扼要的是「观四门不生」

   1、不自生

   2、不他生

   3、不共生

   4、不无因生

  

  (二)我空观:五求门

  1、我不即是蕴

   2、非离蕴有我

   3、五蕴非属于我

   4、五蕴不在我中

   5、我不在五蕴中

  

  

  十一、(p.352)观四门不生 [法不自他生,不共不无因,观是法空性,一切本不生。](一)(p.353)四门不生:(参见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p.60- p.62)

   1、不自生

   (1)自生之定义:自生是自己生起自己的意思。若是自己生自己,那么在没有生起以前,和已经生起之后,二者是没差别的,若有差别就不是自己生自己了。

  (2)自生之过失:「生」的意义是本来「没有」而后来「有」才叫作「生」,有「生」则必有「能生」与「所生」。

  

   A、问:「未生时的自体」(能生)存在或不存在?

   a、若未生的自体不存在→那怎能从不存在的自己而生起自体呢?(犯生不成之过)

   b、若未生的自体已经存在→既然自体已经存在了,就不需要再生个自体了。

  

   B、问:若「自体」(能生)一定还要「生」起「自体」(所生)的话,那么这「能生的自体」与「所生的自体」是否相同呢?

   a、若「能生的自体」与「所生的自体」不同→既然二者不同,就不再是自己生自己了。

  b、若「能生的自体」与「所生的自体」相同→假如说:未生的自体、已生的自体,毫无不同,那就应该没有生与未生的差别了。而且,自体能生自体,生起了还是那样的自体,那就应该再生起自体,而犯有无穷生的过失。(犯无穷生之过)(《成佛之道》(增注本)p.354)

  

   2、(p.354)不他生:

   (1)他生之定义:「他」是与「自」对立,是由另有自性的「他」而生起。

   (2)他生之过失:

   A、总门:一切法无非是「自」,「自」之外无复有「他」,若破「自」即破「他」。

   B、相即:如「他」于「他」即是「自」,破「自」即破「他」。

   C、相待:待「自」故有「他」,「自」若不成,「他」亦不立。

   (参见 吉藏《中观论疏》卷第三本,大正42,42c5-8)

  

   3、(p.354)不共生:

   (1)共生之定义:共生是「自生」与「他生」的综合。

  (2)共生之过失:「自生」不成立,「他生」不成立,自生与他生都不成,那共生又怎能成立呢?

  

   4、(p.355)不无因生:

   若无因而有的话,布施、持戒等应堕地狱;五逆、十恶应当生天。但这是不可能的!

  

  (二)《中论》卷1〈观因缘品第1〉(大正30,2b6-17)

  诸法不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  是故知无生

  不自生者,万物无有从自体生,必待众因。复次,若从自体生,则一法有二体:一谓生,二谓生者。若离余因从自体生者,则无因无缘。又生更有生,生则无穷。

  自无故他亦无。何以故?有自故有他,若不从自生,亦不从他生。

  共生则有二过,自生他生故。

  若无因而有万物者,是则为常。是事不然,无因则无果,若无因有果者,布施、持戒等应堕地狱,十恶、五逆应当生天。以无因故。

   (参见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p.59- p.64)

  

  (三)(p.355)一切法无自性空,一切法本不生。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9引经〈上士道 毗钵舍那〉

  《无热恼请问经》云:「若从缘生即无生,于彼非有生自性,若法仗缘说彼空,若了知空不放逸。」初句说言「缘生即无生」,第二句显示无生之理云:「于彼非有生自性」是于所破加简别,言谓无性生。

  (福智之声出版社,p.447-p.448)

  

   ※《法华经》卷1〈方便品第2〉:「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大正9,8b)

  

  十二、(p.355)我空观 [我不即是蕴,亦复非离蕴,不属不相在,是故知无我。]

  (一)「我」有二种:「补特伽罗我」与「萨迦耶我」

  1、补特伽罗(pudgala):数取趣,不断在生死中受生的个体。

  补特伽罗我执:无论是自己,别人,畜生,都有身心和合的个体,都可说有世俗假我的(受假)。但众生不能悟解,总以为是实体性的众生在轮回,就成为补特伽罗我执。

  

  2、萨迦耶(satkAya):

   (1)萨(sat):有;虚伪;移转。

   (2)迦耶(kAya):身、聚集。

  萨迦耶见:又称有身见(satkAyadRSTi)。在自己的身心和合中,生起自我的感觉,与我爱、我慢的特性相应,与他对立起来(名假)。这是根本没有的妄执──萨迦耶见。

  (有关「萨迦耶见」,参见:《望月佛教大辞典》(二)p.1442下~p.1444下)

  

  (二)(p.356)萨迦耶我执唯于自身而起

  1、对他人,有补特伽罗我执;对自己,有补特伽罗我执,更有萨迦耶见的我执。(p.356)

  2、《大毗婆沙论》卷49(大正27,255a):

  此见于有身转,故名有身见。

  此见于自身转,非他身;于有身转,非无身,故名有身见。

  余见于自身转或于他身转;于有身转,或于无身转,故不名有身。

  

  (三)(p.356)「俱生我执」与「分别我执」

  (四)(p.356)自我的特性:

   1、实:实有。

   2、一:自有。

   3、常:常有。

   4、乐:主宰、自在。

  

  ※萨迦耶我执:实有(实)、自有(一)、常有(常),为自我内含的特性。这与执法有自性的自性,定义完全一样。所以约法说无自性,约众生说无我,其实是可通的。所以说为法无自性空,我无自性空,又说为法无我,人(补特伽罗)无我。可是萨迦耶我执,又在这实,一,常的妄执上,进而说乐。觉得自身为独立的,就觉得是自由自在的。从我(妄执)的本性说,我是乐的;从我所表现的作用说,是自我作主,由我支配(主宰,是我的定义)的权力意志。所以萨迦耶我,是以主宰欲而显出特色。不过,如通达无自性,通达实,一,常的我不可得,主宰的自在我,也就失却存在的基石而遣除了。这些,是观我空所必应了达的意义。(《成佛之道》p.356-357)

  

  (五)佛法中所说的无我,主要在不起萨迦耶见。

  ※印顺法师《中观今论》p.250:

  不悟补特伽罗我假名有,起人我见,因而引起萨迦耶见,执我我所。如能达补特伽罗我性空,即不起萨迦耶见,也自然不执我所依我所取的我所。约此意,所以不执我,法执──我所也就不起了。不执我法实有自性,实执破除,即不起烦恼、造业、受果,幻现的生死流转,也即能寂灭。

  

  ※印顺法师《中观今论》p.243~p.244:

   1、你、我、人、畜,都是有情,缘有情而起实有自性执,是人我见,又名补特伽罗我执。不得我空观的,对这凡是有生命的,都会生起此我执。但此我执不是萨迦耶见,萨迦耶见是专在自己身心中,直感自我的实在。对其他的人畜,虽见为实在的补特伽罗,不会生起自我的执见。故人我见与萨迦耶见,极为不同。

  

  2、佛法中所说的无我,主要在不起萨迦耶见。但有萨迦耶见的,必起补特伽罗我见;起补特伽罗我见的,如缘他补特伽罗,即不起萨迦耶见。

  

  3、萨迦耶见必依补特伽罗我见而起,所以《阿含经》说我空,也即观五蕴而说补特伽罗我不可得,也即能因此而破除萨迦耶见。补特伽罗的我执既无,萨迦耶见即失却依…

《成佛之道 11 大乘不共法 般若波罗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