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 11 大乘不共法 般若波羅蜜▪P4

  ..續本文上一頁;因緣生的假名有,所以知道是無性空的。

  

  2、緣起觀,無性觀,空觀,假名觀,是同一的不同觀察,其實是一樣的。所以說:「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3、《中論》卷4〈觀四谛品第24〉,大正30,33b:

  「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凡是衆多因緣所生的法,我們說它就是空性,這(空性)是假名,(空性)也是中道。

  

  ※ 有關「緣起、無自性、空、假名、中道」,參見:

  (1)印順法師:《中觀今論》p.59- p.81;(2)印順法師:《空之探究》p.216- p.265。

  

  (五)(p.351- p.352)「空故不生滅,常住寂靜相。」

   ☆萬化的生生滅滅→緣起無自性、空→實際上是不生不滅、常住寂靜相。

  

  1、透過無性空而深觀一切法的底裏時,知道現實的一切是無自性的假有;有無、生滅,並沒有真實的有無、生滅。

  

  2、 盡管萬化的生生滅滅,生滅不息,而以「空」無自性「故」,一切是假生假滅,而實是「不生滅」的。

  

  3、 一切法本來是這樣的不生不滅,是如如不動的「常住」。這不是離生滅而別說不生滅,是直指生滅的當體──本性,就是不生滅的7。因此,世相盡管是這樣的生滅不息,動亂不已,而其實是常自「寂靜相」的。動亂的當體是寂靜,也不是離動亂的一切而別說寂靜的。

  

  4、 依緣起法,作尋求自性的勝義觀時,就逐漸揭開了一切法的本性,如經上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解深密經》卷2,大正16,693c)

  

  

  十、(p.352)一切無自性空的勝義觀,可攝爲二大門:

  (一)法空觀:最扼要的是「觀四門不生」

   1、不自生

   2、不他生

   3、不共生

   4、不無因生

  

  (二)我空觀:五求門

  1、我不即是蘊

   2、非離蘊有我

   3、五蘊非屬于我

   4、五蘊不在我中

   5、我不在五蘊中

  

  

  十一、(p.352)觀四門不生 [法不自他生,不共不無因,觀是法空性,一切本不生。](一)(p.353)四門不生:(參見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p.60- p.62)

   1、不自生

   (1)自生之定義:自生是自己生起自己的意思。若是自己生自己,那麼在沒有生起以前,和已經生起之後,二者是沒差別的,若有差別就不是自己生自己了。

  (2)自生之過失:「生」的意義是本來「沒有」而後來「有」才叫作「生」,有「生」則必有「能生」與「所生」。

  

   A、問:「未生時的自體」(能生)存在或不存在?

   a、若未生的自體不存在→那怎能從不存在的自己而生起自體呢?(犯生不成之過)

   b、若未生的自體已經存在→既然自體已經存在了,就不需要再生個自體了。

  

   B、問:若「自體」(能生)一定還要「生」起「自體」(所生)的話,那麼這「能生的自體」與「所生的自體」是否相同呢?

   a、若「能生的自體」與「所生的自體」不同→既然二者不同,就不再是自己生自己了。

  b、若「能生的自體」與「所生的自體」相同→假如說:未生的自體、已生的自體,毫無不同,那就應該沒有生與未生的差別了。而且,自體能生自體,生起了還是那樣的自體,那就應該再生起自體,而犯有無窮生的過失。(犯無窮生之過)(《成佛之道》(增注本)p.354)

  

   2、(p.354)不他生:

   (1)他生之定義:「他」是與「自」對立,是由另有自性的「他」而生起。

   (2)他生之過失:

   A、總門:一切法無非是「自」,「自」之外無複有「他」,若破「自」即破「他」。

   B、相即:如「他」于「他」即是「自」,破「自」即破「他」。

   C、相待:待「自」故有「他」,「自」若不成,「他」亦不立。

   (參見 吉藏《中觀論疏》卷第叁本,大正42,42c5-8)

  

   3、(p.354)不共生:

   (1)共生之定義:共生是「自生」與「他生」的綜合。

  (2)共生之過失:「自生」不成立,「他生」不成立,自生與他生都不成,那共生又怎能成立呢?

  

   4、(p.355)不無因生:

   若無因而有的話,布施、持戒等應墮地獄;五逆、十惡應當生天。但這是不可能的!

  

  (二)《中論》卷1〈觀因緣品第1〉(大正30,2b6-17)

  諸法不自生  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  是故知無生

  不自生者,萬物無有從自體生,必待衆因。複次,若從自體生,則一法有二體:一謂生,二謂生者。若離余因從自體生者,則無因無緣。又生更有生,生則無窮。

  自無故他亦無。何以故?有自故有他,若不從自生,亦不從他生。

  共生則有二過,自生他生故。

  若無因而有萬物者,是則爲常。是事不然,無因則無果,若無因有果者,布施、持戒等應墮地獄,十惡、五逆應當生天。以無因故。

   (參見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p.59- p.64)

  

  (叁)(p.355)一切法無自性空,一切法本不生。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9引經〈上士道 毗缽舍那〉

  《無熱惱請問經》雲:「若從緣生即無生,于彼非有生自性,若法仗緣說彼空,若了知空不放逸。」初句說言「緣生即無生」,第二句顯示無生之理雲:「于彼非有生自性」是于所破加簡別,言謂無性生。

  (福智之聲出版社,p.447-p.448)

  

   ※《法華經》卷1〈方便品第2〉:「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大正9,8b)

  

  十二、(p.355)我空觀 [我不即是蘊,亦複非離蘊,不屬不相在,是故知無我。]

  (一)「我」有二種:「補特伽羅我」與「薩迦耶我」

  1、補特伽羅(pudgala):數取趣,不斷在生死中受生的個體。

  補特伽羅我執:無論是自己,別人,畜生,都有身心和合的個體,都可說有世俗假我的(受假)。但衆生不能悟解,總以爲是實體性的衆生在輪回,就成爲補特伽羅我執。

  

  2、薩迦耶(satkAya):

   (1)薩(sat):有;虛僞;移轉。

   (2)迦耶(kAya):身、聚集。

  薩迦耶見:又稱有身見(satkAyadRSTi)。在自己的身心和合中,生起自我的感覺,與我愛、我慢的特性相應,與他對立起來(名假)。這是根本沒有的妄執──薩迦耶見。

  (有關「薩迦耶見」,參見:《望月佛教大辭典》(二)p.1442下~p.1444下)

  

  (二)(p.356)薩迦耶我執唯于自身而起

  1、對他人,有補特伽羅我執;對自己,有補特伽羅我執,更有薩迦耶見的我執。(p.356)

  2、《大毗婆沙論》卷49(大正27,255a):

  此見于有身轉,故名有身見。

  此見于自身轉,非他身;于有身轉,非無身,故名有身見。

  余見于自身轉或于他身轉;于有身轉,或于無身轉,故不名有身。

  

  (叁)(p.356)「俱生我執」與「分別我執」

  (四)(p.356)自我的特性:

   1、實:實有。

   2、一:自有。

   3、常:常有。

   4、樂:主宰、自在。

  

  ※薩迦耶我執:實有(實)、自有(一)、常有(常),爲自我內含的特性。這與執法有自性的自性,定義完全一樣。所以約法說無自性,約衆生說無我,其實是可通的。所以說爲法無自性空,我無自性空,又說爲法無我,人(補特伽羅)無我。可是薩迦耶我執,又在這實,一,常的妄執上,進而說樂。覺得自身爲獨立的,就覺得是自由自在的。從我(妄執)的本性說,我是樂的;從我所表現的作用說,是自我作主,由我支配(主宰,是我的定義)的權力意志。所以薩迦耶我,是以主宰欲而顯出特色。不過,如通達無自性,通達實,一,常的我不可得,主宰的自在我,也就失卻存在的基石而遣除了。這些,是觀我空所必應了達的意義。(《成佛之道》p.356-357)

  

  (五)佛法中所說的無我,主要在不起薩迦耶見。

  ※印順法師《中觀今論》p.250:

  不悟補特伽羅我假名有,起人我見,因而引起薩迦耶見,執我我所。如能達補特伽羅我性空,即不起薩迦耶見,也自然不執我所依我所取的我所。約此意,所以不執我,法執──我所也就不起了。不執我法實有自性,實執破除,即不起煩惱、造業、受果,幻現的生死流轉,也即能寂滅。

  

  ※印順法師《中觀今論》p.243~p.244:

   1、你、我、人、畜,都是有情,緣有情而起實有自性執,是人我見,又名補特伽羅我執。不得我空觀的,對這凡是有生命的,都會生起此我執。但此我執不是薩迦耶見,薩迦耶見是專在自己身心中,直感自我的實在。對其他的人畜,雖見爲實在的補特伽羅,不會生起自我的執見。故人我見與薩迦耶見,極爲不同。

  

  2、佛法中所說的無我,主要在不起薩迦耶見。但有薩迦耶見的,必起補特伽羅我見;起補特伽羅我見的,如緣他補特伽羅,即不起薩迦耶見。

  

  3、薩迦耶見必依補特伽羅我見而起,所以《阿含經》說我空,也即觀五蘊而說補特伽羅我不可得,也即能因此而破除薩迦耶見。補特伽羅的我執既無,薩迦耶見即失卻依…

《成佛之道 11 大乘不共法 般若波羅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