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 11 大乘不共法 般若波羅蜜▪P5

  ..續本文上一頁托而不複存在。要離薩迦耶見,必須不起補特伽羅我執。要想不起補特伽羅我執,也要不起法我執,所以經中觀六處無我時,即明一一處的無實。

  

  4、大乘法明一切法空,而結歸于「一切法尚空,何況我耶」?假名的補特伽羅,依假名的五蘊法而安立,所以悟得法無性,補特伽羅的自性見,即隨而不起。依假名的補特伽羅(間接依五蘊)引起取識相應的薩迦耶見,所以悟得補特伽羅無性,補特伽羅我不可得,薩迦耶見的我執也即無從安立。根本佛教注重遠離薩迦耶見,與大乘的廣明一切法性空,意趣完全一致。

  

  (六)(p.357)我與五蘊

  1、即蘊計我:

   (1)蘊:衆多、生滅無常、苦、不自在。

   (2)我:獨一、恒常不變、樂、自在。

   →若執蘊即是我,則「我」就會變成多、無常、苦、不自在,與「我」之定義 不合。

  

  2、(p.357)離蘊計我:

   →若離蘊有我,此「我」究竟在何處?此「我」是怎樣的一個形態?

   若離了五蘊,就怎麼也不能形容,不能證明我的存在,不能顯出我的作用。

  

   ※《中觀論頌講記》p.323:

  我如異于五陰,我與陰分離獨在,即不能以五陰的相用去說明。不以五陰爲我的相,那我就不是物質的,也不是精神的,非見聞覺知的;那所說的離蘊我,究竟是什麼呢?

  

   3、(p.358)五蘊屬我所有:

   如人有物,應該明顯的有別體可說。然而離了五陰,無法證實我的存在,故

   不能說我擁有五蘊,五蘊屬我所有。

  

  4、(p.358)五蘊在我之中

  5、(p.358)我在五蘊之中

  相在(五蘊在我之中、我在五蘊之中),如人在床上。這都是同時存在,可以明確的區別出來。但執相屬,相在的我執,如離了五蘊,怎麼也不能證明爲別有我體,所以都不能成立。經這樣的觀察,「故知」是「無我」的,並沒有衆生妄執那樣的我體;我不過是依身心和合相續的統一性,而假名施設而已。

  

   ※《大智度論》卷99,大正25,746b26-c26:

  如經中佛自說因緣:五衆非佛,離五衆亦無佛,五衆不在佛中,佛不在五衆中,佛非五衆有。

  何以故?五衆是五,佛是一,一不作五,五不作一。又五衆無自性故,虛诳不實。佛自說一切無诳法中,我最第一,是故五衆不即是佛。

  複次,若五衆即是佛,諸有五衆者,皆應是佛。

  問曰:以是難故,我先說第一清淨五衆,叁十二相等名爲佛。

  答曰:叁十二相等,菩薩時亦有,何以不名爲佛?

  問曰:爾時,雖有相好莊嚴身,而無一切種智;若一切種智在第一妙色身中,是即名爲佛。

  答曰:一切應智,般若中說是寂滅相、無戲論,若得是法,則名無所得,無所得故名爲佛,佛即是空。如是等因緣故,五衆不得即是佛。

  離是五衆亦無佛,所以者何?離是五衆,更無余法可說;如離五指更無拳法可說。

  問曰:何以故無拳法?形亦異,力用亦異;若但是指者,不應異,因五指合故拳法生;是拳法雖無常生滅,不得言無。

  答曰:是拳法若定有,除五指應更有拳可見,亦不須因五指。如是等因緣,離五指更無有拳;佛亦如是,離五衆則無有佛。

  佛不在五衆中,五衆不在佛中。何以故?異不可得故。若五衆異佛者,佛應在五衆中,但是事不然。

  佛亦不有(大正藏原作「在」)五衆,所以者何?離五衆無佛,離佛亦無五衆。譬如比丘有叁衣缽故,可得言有,但佛與五衆不得別異,是故不得言佛有五衆。

  如是五種求佛不可得故,當知無佛,佛無故無來無去。

  

   ※有關「我與五蘊」,另參見:

  1、《大智度論》卷42,大正25,368c28-369a12;卷55,454c18-455a13;卷72,564c4-9)

  2、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觀然可然品第10〉p.208- p.209(五求門)。

  3、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觀法品第18〉p.321- p.324。

  4、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觀如來品第22〉p.404- p.406。

  

  

  十叁、(p.358)我空與法空互相證成

  [若無有我者,何得有我所?諸法性尚空,何況于彼我!]

  (一)(p.359)「我」與「我所」

  1、 我 :我是受假,是取身心而成立的。

  2、我所:我所有的、我所依的都是法。

   (1)我所有法:如我的身體、財産、名位,凡系屬于我的,就是我所有的法。

   (2)我所依法:五蘊、六處、六界、六識,都是我所依的法。

   ※無我,就沒有我所,所以我空也就法空了。

  反之,諸法的自性,似乎是真實的,尚且是空的,何況那依法而立的我?這更不消說是空的了。(p.359)

  

  (二)(p.359)各學派對「我空」、「法空」之看法

   1、西北印的說一切有系:以爲佛但說無我,法是不空的。(如毗昙系)

   2、中南印的大衆系:佛說我空,也說法空。(如《成實論》)

   3、瑜伽宗:小乘但說我空,大乘說我法二空。(近于西北印的有部系)

  4、中觀宗:小乘有我法二空,大乘也是我法二空。(近于中南印的學派)

  (1)清辨說:小乘唯悟我空,大乘悟我法二空。

  (2)月稱說:大乘固然悟我法二空,小乘也同樣的可以悟入我法二空性。

  (參見《中觀論頌講記》p.316)

  

  (叁)(p.360)龍樹對我空、法空之看法:凡通達「我空」的,一定能通達「法空」。

   1、二乘聖者急求證悟,雖不廣觀一切法空,但不會執著法是實有的。

   2、大乘雖廣觀一切法空,而由博反約的正觀,仍是從無我、無我所悟入。

  

   (1)《大智度論》卷31,(大正25,287b13-17)

   略說有二種空:衆生空、法空。小乘弟子鈍根故爲說衆生空,我我所無故則不著余法。大乘弟子利根故爲說法空,即時知世間常空如涅槃。

  

   (2)《大智度論》卷26,(大正25,254a8-10)

  不大利根衆生,爲說無我。利根深智衆生,說諸法本末空,何以故?若無我,則舍諸法。

  

   (3)《大智度論》卷26,(大正25,254a14-17)

   佛法二種說:若了了說則言一切諸法空;若方便說則言無我。是二種說法皆入般若波羅蜜相中,以是故佛經中說:趣涅槃道皆同一向,無有異道。

  

   (4)《大智度論》卷31,(大正25,292b12-16)

  若無我、無我所,自然得法空。以人多著我及我所故,佛但說無我、無我所,如是應當知一切法空。若我、我所法尚不著,何況余法。以是故,衆生空、法空終歸一義,是名性空。

  

   (5)《大智度論》卷31,(大正25,287b28-c6)

  聲聞者但破吾我因緣生諸煩惱,離諸法愛,畏怖老病死惡道之苦,不複欲本末推求了了壞破諸法,但以得脫爲事。

  大乘者破叁界獄、降伏魔衆、斷諸結使及滅習氣,了知一切諸法本末,通達無礙,破散諸法,令世間如涅槃同寂滅相,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將一切衆生令出叁界。

  

   (6)《大智度論》卷31,(大正25,288 c26~29)

   問曰:我我所及常相不可得故應空,雲何言有爲法有爲法相空?

  答曰:若無衆生,法無所依。又無常故無住時,無住時故不可得,知是故法亦空。

  

   (7)《大智度論》卷31,(大正25,292b12-15)

  若無我、無我所,自然得法空。以人多著我及我所故,佛但說無我、無我所。如是應當知一切法空,若我、我所法尚不著,何況余法。

  

   (8)(p.361)依《中論》「觀法品」的開示,雖廣觀一切法空,不生不滅,而由博返約的正觀,還是從無我我所悟入。

  

  (9)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觀法品第18〉p.317- p.318:

  中觀論論究的法相,是阿含經,從頭至尾,都是顯示釋尊的根本教法。釋尊開示所悟的如實法;論主即依經作論,如實的顯示出來。佛的根本教典,主要的明體悟我空,所以論主說阿含多明無我,多說我空。但佛的本意,生死根本,是妄執實有,特別是妄執實有的自我,所以多開示無我空。如能真的解了我空,也就能進而體悟諸法無實的法空了。但一分聲聞學者,不能理解這點,以爲不見有我,確實有法,是佛說的究竟義。龍樹見到了這種情形,認爲沒有領悟佛的本意;他們如執著諸法實有,也決不能了解我空。所以在本論中,一一指出他們的錯誤,使他們了解法性本空。學問不厭廣博,而觀行要扼其關要;所以本品正論觀法,如不見有我,也就沒有我所法,正見一切諸法的本來空寂性了。從破我下手,顯示諸法的真實,爲叁乘學者共由的解脫門。明我空,不但是聲聞;說法空,也不但是菩薩。一切法性空,卻要從我空入手,此是本論如實體見釋尊教意的特色。

  

  (四)(p.361)凡是通達我空的,一定能通達法空;可以不深觀法空,不開顯法空,而決不會堅執自性有而障礙法空的。如執法實有,那他不但不解法空,也是不解我空的;不但不除法執,也是不除我執的。

  

  1、《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8,749b)

  是諸衆生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衆生,若心取相,則爲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

《成佛之道 11 大乘不共法 般若波羅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