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P2

  ..續本文上一頁同軌,十方諸聖所共遵;法界聖凡,無能超越,十方叁世,不可轉移,因此名之爲經。經之一字是通題,妙法蓮華四字是別題,通別合稱,故名妙法蓮華經。

  第二章、品題

  第一節、聖號的原因

  本品是妙法蓮華經二十八品經文中的第二十五品,名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佛爲無盡意菩薩,詳說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利益衆生的功德妙用。現在,先讓我們了解觀世音得名的原因;觀世音菩薩,爲甚麼稱爲觀世音呢?根據悲華、楞嚴、法華等經的記載,菩薩之所以號名觀世音,其原因有叁:

  一、宿世悲願

  悲華經說:在距離釋迦牟尼佛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如來應世,號名寶藏如來。當時有一位轉輪聖王的太子名叫不眴,信佛甚笃;有一次,非常誠懇的請求寶藏如來,率領弟子們到王宮受供叁月,在這叁個月當中,太子十分殷勤招待佛和弟子們的起居飲食,凡是一粥一飯,一茶一水,無不親自奉上,必恭必敬,唯恐不周,直到最後的一天,寶藏如來問不眴太子說:“太子!你這樣殷勤供佛及僧,究竟希望獲得些甚麼酬報呢?”

  “世尊!世間的事物都是無常的,一切物質的享受都是虛僞不實,根本沒有甚麼東西是值得我的貪求和留戀。有的,只是希望在世間上所有不幸的人們,當他、她們受到種種苦惱煎熬時,如果稱念我的名字,我就能夠馬上用我的天耳來遙聽他、她們的音聲,用我的天眼來觀察他、她們之所在,而尋聲救苦,幫助他、她們脫離一切災難與禍患,給予他、她們的幸福與快樂,便于願足矣。慈悲的佛陀,願您鑒我愚誠,威力加被我吧!”不眴太子懇摯地回答寶藏如來的詢問。

  當時,寶藏如來,非常佩服太子那種超越的智慧,和偉大的抱負,于是說:“好極了,好極了,良善的太子啊,您真聰慧,也真偉大,以後你就叫做“觀世音”吧!祝福你名符其實地深入世間,盡未來際去觀察世間所有苦難者的音聲所在,而去協助他們擺脫苦難的枷鎖,指導他們開創幸福而美麗的前途。”

  最後,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當時的轉輪王,就是阿彌陀佛的前生,而不眴太子,正是現在的觀世音菩薩。因爲菩薩宿世曾在寶藏如來前,立下救苦救難的悲願,所以獲得觀世音的德號。

  二、因中修證

  在楞嚴會上,觀世音菩薩曾經親自對釋迦牟尼佛說:世尊!在過去久遠以前,我曾經供養一位觀世音如來,承蒙觀音如來,教授給我一種“如幻聞薰聞修金剛叁昧”的修行法門。最初,當我聽到世間上的謗毀聲,咀咒聲,歎息聲,悲哀聲,幽怨聲,或贊歎聲,歌頌聲,歡笑聲的時候,不再像以前一樣,因分別執著,而産生喜怒哀樂的情緒,反而倒過來觀察自己能夠聽到外來音聲的聞性。當我的觀察力與內在的聞性合而爲一時,我竟然忘卻了外在的聲塵境界,只覺得內在的聞性有一種動相,與一種靜相相對待罷了。

  後來,我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觀察力,控製自己情緒的沖擊,使自己進入一種極其寂靜的境界;這麼一來,就動者自動,我不知其所動,靜者自靜,我不知其所靜,而心靈中也再沒有動靜二相的存在。雖然,所有的動靜二相已被我殒滅,但能聞的聞性,仍然存在;因此,我再精益求精,繼續進取,修習不已,不但外亡其所聞的動靜二相,內亡其能聞的聞性,甚至連能忘卻能聞所聞的念頭都不起,于是能所雙亡,根塵俱泯,連盡相亦不可得。如有盡相可得,無異是住著于空;若住于空,那麼,雖然能空所覺之境,而能覺之聞性仍然存在。但當時我不但外盡其塵,內盡其根,而且連能盡根塵的盡相亦不可得。所以不但所覺之聲塵空,能聞聲塵的聞性亦空,因而超出人我是非的界限,獲證諸法無我的境界。

  當時,我不知道我是宇宙,抑或宇宙是我,我和宇宙之間,恍惚打成一片,再找不出絲毫的痕迹。既無能覺之智,亦無所覺之境,有的只是空,最後連空的感覺都不存在。于是,我體會到覺而無覺,空而無空,覺即是空,空亦即是覺,空與覺同時達到至極至圓的境界!當覺與空都達到至極至圓的境界時,不但所空滅,能空亦滅,且法空,空空亦不生。至此,凡屬一切有生滅,有對待,有障礙而能障蔽人內心的東西,都歸于寂滅。我那久被窒息的靈性,自此得以恢複健康,久被物欲幽禁的真理生命,從此獲得擡頭的機會,內在本具的智慧光明,也沖破無明之黑幕而光芒畢露。在強烈智光的照耀中,我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再不爲一切時間和空間所限製,我認識了宇宙,也認識了自己,同時獲得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諸如來同一慈力;下合六道一切衆生之心,與諸衆生,同一悲仰的殊勝功德。

  自此,激發了我內在仁慈的本性,對于一切苦惱的衆生,不期然而然地産生無限的悲憫與同情,自那時起,我便步著十方如來的後塵,常常往返于六道生死中,以叁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等種種方法來深入人間,尋聲救苦,利樂有情。

  當時古的觀音如來,因爲嘉獎我善得圓通法門,于是在大會中,賜我名號觀世音。同時,由于我能觀照耳根,聽覺之性,圓照法界,十方衆生,凡稱念我的名號,無不圓明了知,不因心念,不假作意,毫無偏傥地平等拔苦與樂,因此,我觀世音的名稱,便周遍十方世界,遐迩俱聞了。

  根據以上,觀世音菩薩在楞嚴經對釋尊的自述,其所以號稱觀世音的原因,完全是由于他在因中修行時,以一心叁觀的觀智,觀于一境叁谛的真理,觀空不著空,觀有不住有,根塵俱消,空有圓融,獲得聽覺圓通,六根互用的特殊後果而立名的。

  叁、果上利他

  觀世音菩薩,不但是一位由消極跨進積極,由超世而入世的大乘實踐家,亦是冷暖人間的慈母,茫茫苦海的舟航,他“觀世音”聖號的建立,不但由于他宿世的本願與因中克己修證的自利工夫,亦是由于果上積極利他的功德而立名。例如:本品文中,當無盡意菩薩提出請問:“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即答言:“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那麼,觀世音的聖號,該是從果上利他的功德妙用方面而建立的了。

  總之,菩薩聖號的建立,不外是由于自利利他的功德,菩薩在自利時,不忘利他;而利他時,亦不失自利。因爲菩薩所以克己修證,正是爲了利他;而積極利他的同時,又能莊嚴自利的功德。不過,據自利方面解釋:觀世音的意義,則觀是能觀之智,世音是所觀之境,這能觀之智,包括一心叁觀;所觀之境,包括一切善音,惡音,有漏音,無漏音,二邊音,中道音,甚至一境叁谛。菩薩以一心叁觀之智,觀于一境叁谛之理,圓叁觀于一心,叁觀同時無前後、無差別、無次第,圓觀圓證,故名觀世音。

  若據利他方面解釋:觀世音的觀字,則是教,世音,是指所教之機。教,是指菩薩尋聲救苦的無緣大慈,與同體大悲;機,是指九界衆生稱念聖號,或哀懇求救之音聲。菩薩秉其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觀九法界衆生稱念或求救的音聲,而來教化援助衆生,無苦不拔,無難不救,無樂不與,故名觀世音。自利是智,利他是悲,是以觀世音叁字,是包含有自利利他,悲智雙運的意義。

  第二節、菩薩的含義

  菩薩二字,梵語具足言是:菩提薩埵(Bodhisattva)菩提譯覺,薩埵譯有情,合名覺有情。

  一、據自利釋

  覺,是指菩薩自覺之心,有情,是指菩薩自己的本身,凡是具有知情意精神活動的生命,都名有情。所以菩薩,並不是木雕、玉琢、或泥塑的偶像,而是含有知情意的高等生命,故名有情。雖然,但菩薩並不是一般迷情的衆生,而是已經覺悟了的有情。因爲菩薩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聖者,不止具有超情的意志,崇高的理想,和偉大的抱負;同時對于諸佛所證的無上覺道,不但景仰,而且進修;何止進修,而且獲證。當其分證佛的無上覺道,處于自受用叁昧中時,自見內心朗然大覺,與佛無異,故名覺;但尚有微惑未盡,于出定後,就有微細生滅,識情流動,故名有情。總之,在自利方面說:菩薩,就是一位頭腦清醒,理解力強,不但覺悟人生的真理,且澈達宇宙萬物之真相,于事于理,于性于相,都具有正確而澈底的認識;不糊塗,不困惑,不迷信的聖者。

  二、據利他釋

  覺,是指菩薩所證的覺道,有情,是被菩薩所教化的衆生。即是說:菩薩的爲人,不但自覺,又能覺他;不但自利,同時利他。不斷激發同情心,正義感,長養慈悲,堅立弘願,努力拔除人世間一切憂悲苦惱;積極給予衆生佛法的啓示,令所有衆生,同歸覺道,同得解脫,同到彼岸,因名覺有情。

  叁、據自利利他釋

  覺,是菩薩上求佛道的自行功德;有情,是菩薩下化衆生的利他事業。菩薩既上求佛道之覺以自利,又能下化有情以利他。自利是自覺,利他是覺他,自覺是智,覺他是悲,自覺覺他,悲智雙連,是名覺有情。

  綜上叁義,我們應該知道,菩薩,並不是專指那些泥塑木雕的聖像,更不是甚麼主人禍福,或叁頭六臂的神祇,而是具有深度的智慧力,高度的理解力,廣度的觀察力,以及具有無限的同情,無量的悲心,無邊的弘願的救世者。既能勇猛精進,修證佛的覺道;又能以慈悲普濟之恩德,施于有情。以世界人類的苦惱爲自己的苦惱,以世界人類的憂患爲自己的憂患,一舉一動,無不以利益衆生爲出發;一進一退,都以救濟蒼生爲目的,因此,被稱爲菩薩。假如我們能夠這樣,我們就是菩薩。現在,觀世音菩薩,就是能夠以精深之覺智,觀察諸法實相的真理,得大自在;又能以高度的悲心,觀衆生苦,而施以救濟;不但自覺,更能覺他,不止自利,同時利他,悲智雙運,因名觀世音菩薩。

  又菩薩,有深位菩薩,有淺位菩薩,有賢位菩薩,有聖位菩薩,有凡夫菩薩,也有從佛道中再來的菩薩。觀世音菩薩,久已成佛道,名正法明如來,今爲助佛教化,示現菩薩身,正是從佛道中再來的菩薩。

  第叁節、普門的意義…

《妙法蓮華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改善自己的命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