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P3

  ..續本文上一頁

  普,是普遍,門,以通達爲義。即是說:不限于任何人,任何時間,都能普遍通達,名爲普門。普通的住宅,是有內門、外門、廳門、房門、正門、橫門,甚而圓形的、或扇形的門;但這裏所說的門,並不是普通住宅的門,也不是叁惡道的惡門,或叁善道的善門;既不是凡夫的有漏門,亦不是二乘的無漏門;更不是但中菩薩所經空有二邊之門。因爲以上這些門,都是不能普遍的。例如:普通住宅,以木以鐵爲門,陌生的路人不能通過;叁惡道以五逆十惡和貪嗔癡爲門,叁善道衆生不能進入;而叁善道衆生,以五戒十善爲門,叁惡道衆生亦不能通過。六道衆生以有爲門,二乘以空爲門。六道之有漏門,固非二乘所入;而二乘之無漏空門,亦非六道衆生所能進,是以其門俱不普。菩薩雖以空有二邊爲門,內修空以自利,外涉有以利他,但各別不圓,亦非普門。現在所以名普門,正顯中道實相之妙門,所謂一門一切門,一遍一切遍,一中一切中,是謂之普門。今以十義,以釋普門。

  一、慈悲普門

  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即是孟子所謂:恻忍之心。雖然恻忍之心,人皆有之,但其量有限,其用有偏。往往先我而後人,先親而後疏,先家而後國;或愛之便欲其生,惡之便欲其死。所以凡夫的慈悲,是有限度的,渺小而偏激的。雖或有人能等視十方六道衆生,如父,如母,如兄弟姊妹,常思與樂拔苦,但煩惱未斷,生死未了,自未能度,焉能度人,結果心有余而力不給,這種有心無力的慈悲並非普門。

  二乘聖人,雖了諸法從緣生,緣生無性,當體即空,而破我執;又能憫憐衆生無知,秉著慈悲之心,將此緣生性空之真理開導衆生,令離我執之苦,得真空之樂;但這種慈悲,僅知空而不知不空,仍非普門。

  現在所謂慈悲普門,是指菩薩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種稱性所起的妙用,亦是平等的施與,普遍的救濟。菩薩雖然恒抱樂人之樂,憂人之憂的悲,去平等救濟衆生,拔苦與樂;但內不見有能救之我,外不見有被救的衆生。因爲菩薩深知道,被救的衆生是自己內心中本具的衆生,而能救的自己,亦是被救衆生內心本具的菩薩。能救被救,原同一體,無親疏之分,無彼此之別,上聖下凡,無一不在菩薩慈悲恩澤的蔭覆中,無一不是菩薩拔苦與樂的對象,是爲慈悲普門。

  二、弘誓普門

  菩薩的四弘誓願,第一就是衆生無邊誓願度。所以無論是胎卵濕化的衆生,凡夫衆生,聖人衆生,現在的衆生,或過去、未來的衆生,都發大弘願,誓必教之度之,所謂衆生無邊,我願無窮。無處不是度生之地,無時不是度生之時。雖然終日度生,但了知是自性的衆生,根本無一衆生可度;雖無一衆生可度,但仍然“自性衆生誓願度”。如是不取不舍,不住不著,純以舍己救人爲職責,以益世利生爲本願,是爲弘誓普門。

  叁、修行普門

  觀世音菩薩,在因中修行時,不但廣修六度四攝等種種行門,還特別修習如幻聞薰聞修金剛叁昧,同時于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能夠圓修一心叁觀,圓照一境叁谛,圓證一體叁智,于一一行中,圓具一切行,行行無不普遍,故稱修行普門。

  四、斷惑普門

  若僅斷見思煩惱,滅分段生死,不名普門;或只能斷塵沙煩惱,或次第斷無明煩惱,滅變易生死,亦不名普門。今觀世音菩薩,圓修叁觀,圓照叁谛,圓斷叁惑,一斷一切斷,無惑不斷,是爲斷惑普門。

  五、入法門普門

  觀音菩薩親證耳門圓通,深入聞薰聞修金剛叁昧法門後,所有百千叁昧,恒沙功德,無一不普遍證入,故說入法門普門。

  六、神通普門

  僅能于六道中,見八萬劫以內種種事情的神通,不名普門;必能洞觀叁千大千世界,無量劫內事,然後名普門。觀世音菩薩,自從修習耳門圓通,獲真圓通後,不但六根互用,能觀聽六道中,八萬劫以內之事;更能洞悉十法界,八萬劫以外之事,其神通妙用,廣大無邊,是爲神通普門。

  七、方便普門

  觀音菩薩,以叁昧聞薰聞修無作妙力,入諸國土,權巧方便,隨類應化,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無處不用權宜,無時不用其方便,故名方便普門。

  八、說法普門

  法有大小權實,若僅能說小法、權法,或僅能說大法、實法,不名普門;若只能說大小權實諸法,而不能鑒別機情,因機設教,亦不名普門。今觀世音菩薩,不特能說大說小,說權說實,更能觀機設教,對病施藥,應以何法得度者,即爲說何法,是爲說法普門。

  九、成就衆生普門

  菩薩爲成就衆生故,成正法明如來後,複倒駕慈航,隨流九界,以叁十二類應化身,成就衆生,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甚至餓鬼、畜生,菩薩爲了成就衆生,亦隨類現身;無時不成就衆生,無處不成就衆生,所以名成就衆生普門。

  十、供養諸佛普門

  觀世音菩薩,自己早已成佛,但直到現在,仍然分身塵刹,到諸佛國土,廣修供養。如在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到西方極樂世界,供養阿彌陀佛;到東方世界,則供養阿錿佛:乃至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無不悉心供養,是爲供養諸佛普門。

  以上十種普門中,慈悲,弘誓,修行,斷惑等普門,是觀世音菩薩自行之因;入法門普門,是自行之果。神通,方便,說法,成就衆生普門,屬于利他;供養諸佛,屬于自利。不論是行因或行果,自利或利他,無不廣大而普遍,是以稱爲:觀世音菩薩普門。

  第四節、品的內容

  梵語跋渠Varga譯爲品,法華文句說:“品者,中阿含雲跋渠,此翻爲品。品者,義類同者聚在一段,故名品也。”意思是說,品是彙集一類的文字在一起。本品,是將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之事,萃于一處;所以名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此品的內容自始至終,不外二段問答,然其所含要義,卻有以下十種:

  一人法:此品所說,屬于不思議之事,事必由人,人必秉法;是以初番問答,言觀世音菩薩,能觀世間之音聲,救十難,解叁毒等,是點出不可思議之人。後番問答,言菩薩以叁十二應化身,入諸國土,度脫衆生,是出其不可思議普門示現之法。若人若法,皆不可思議。是以此品所述,不外是說明不可思議之人,本其不可思議之法,以做不可思議之事,而爲本品的主腦。

  二慈悲:觀音菩薩之所以尋聲救苦,利樂衆生,既非爲名,亦非爲利;純粹是出于無緣大慈,與同體大悲。本品前番問答,是大悲拔苦;後番問答,明大慈與樂。大慈大悲,拔苦與樂,是本品的宗旨。

  叁福慧:慧指觀音,福指普門。觀音菩薩以智光照闇,應機拔苦,是崇高智慧的表現;以叁十二應,普門示現,是無上福德之所致。所以本品所述,觀音所行,不外福慧二字。

  四真應:真是實,應是權,菩薩由于證得實相之真理,而能起種種權化之妙用。前番問答,菩薩寂然不動,而能救七難,解叁毒,應二求,使法界獲益,屬于菩薩真身不可思議之妙方:後番問答,明隨機應化,普門示現,是菩薩應身不可思議之妙用。前後所述,不外菩薩真身與應身的事迹。

  五藥珠:藥能治病,除人苦惱;珠能出寶,使人如意。藥喻菩薩之尋聲救苦,珠喻菩薩隨衆生之機感而,應衆生所求。是以觀音菩薩的神通妙力,猶如藥王與摩尼寶珠的作用。

  六冥顯:冥與顯,是說明菩薩感應的方式,法華文句說:菩薩應機之方式,廣則無量,略言有四:一是冥機冥應:如衆生過去曾修善業爲冥機,今生雖未見靈感,但冥中實有福報,是爲冥應。其次是冥機顯應:如其人過去曾植衆善,今生果獲稱心如意之益,是爲冥機顯應。叁是顯機顯應:如人今生努力修善,即獲現世福報,是顯機顯應。四是顯機冥應:如人今生曾修諸善而無感應,實于冥冥之中,已有其利益,是爲顯機冥應。

  現此品文所說,表面上看來,但約菩薩感應方面。前番問答,但能一心稱名,雖不見菩薩形聲,自可獲救,是爲冥益。後番問答,觀所現身,聞所說法,是爲顯益。實則菩薩應感群機,是通于以上四種方式的。

  七權宜:權是權謀,實是實際。前番問答,是菩薩實智益物,後番問答,是菩薩利生之權謀;若實際若權謀,無不以利生爲主要目的。

  八本迹:菩薩本爲如來,迹現菩薩。但此中言本迹,是指菩薩的本身,及其普門示現等事。觀音是本,普門示現是迹,無觀音之本,不能垂普現之迹;無普門之迹,亦不能顯觀音之本。前番問答,說明本門妙力;後番問答,則顯其迹門功德。全品不外敘述菩薩本迹二用,故名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九緣了:緣是資助,亦名助道,即是緣因佛性;了是般若,又名慧行,即是了因種子。前者是福德莊嚴,後者是智慧莊嚴;菩薩由于智慧莊嚴,故能觀察圓明,尋聲救苦;由于福德莊嚴,故能普門示現,隨機應化。無論是觀音,是普門,皆由緣因、了因二種子的開發,是以本品所述,亦含有緣了二因義。

  十智斷:智是慧德,斷是斷德。菩薩帶果修因,圓修叁觀,圓斷叁惑,圓證叁德,而獲得無上菩提涅槃。由于智德圓滿,故能湛然常照,觀世間稱念之音聲,皆令解脫:由于斷德圓滿,故能處處調伏,現形說法。是以前番問答,正顯智德;後番問答,是顯斷德。故本品所論,含有智斷二德義。

  在此品前後兩番問答中,雖含有以上十義,但概括而言,不外是說明觀音菩薩,自覺覺他,自利利他以及普門示現等不可思議妙用,故合名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叁章、譯題

  譯題的重要,並不亞于經題,因爲所有佛經,都是從印度傳譯過來的,所以我們要考核任何一部佛經的真僞,固然要從全經所诠的真理和宗旨去衡量;但另一方面,從翻譯時代和譯者的學識、聲譽各方面去考察,亦非常重要。妙法蓮華經,是姚秦鸠摩羅什法師奉诏譯的。此品爲妙法蓮華經廿八品中的一品,當然亦不能例外,故其譯題是:姚秦鸠摩羅什法師奉诏譯。今釋此譯題,可分二段。

  第一節、翻譯的時代

  此經翻譯的時代,就是我國姚秦之世。在中國政朝曆史上,姓秦的統治天下,共有嬴秦,…

《妙法蓮華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改善自己的命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