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苻秦,和姚秦叁個時代。現說的是姚秦,正簡非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嬴秦,亦非五胡亂華時,苻堅當政的前秦,而是指姚興在位時的後秦。在姚興登位以前,佛法在中國已有叁百年以上的曆史,經典的傳譯,亦擁有可觀之數。及姚興迎請羅什法師入長安後,因爲姚興本人笃信佛教,不但待羅什以國師禮,甚加優遇;且請羅什駐錫于西明閣及逍遙園,大規模地展開翻譯佛經的工作。妙法蓮花經,就是羅什法師入長安後,奉姚興王之命,于弘始八年五月譯出的。所以在譯題之前,冠以姚秦二字,以明翻譯的時代。
第二節、譯者的德號
叁藏法師,是譯者的德號。叁藏,是指經藏,律藏,和論藏。經藏明心诠性,爲定學所攝:律藏規範叁業,爲戒學所攝;論藏分別邪正,爲慧學所攝;戒定慧叁無漏學,爲整個佛法之根本總綱。所以舉叁藏二字,便包括整個佛法要義。
法師二字,含有叁種不同的意義:
一就字義釋:法是軌則義,師是訓匠義。事有軌則爲規範,則必合于情理;物經訓匠提煉雕刻,必臻于美善。同樣,凡能以佛法的規則,來指導自他的行爲,使之合乎正軌;用佛法的慧劍,來雕刻自他的人格,使之同臻完善的人,皆可稱爲法師。
二就佛法釋:法是佛法,師是師範,能精通叁藏佛法、堪爲人天師範的出家人,稱爲法師。
叁就自利利他釋:若以叁藏教法自奉爲師,依之修持的人,名自利法師;能夠對衆演說叁藏教法,化導衆生,爲人師的出家者,名利他法師。
現在這位譯師,不但是博通叁藏,自奉爲師的法師;而且是能以叁藏佛法,規範自他的行爲,雕刻自他的人格,堪爲人天師表的自利兼他的法師,所以名叁藏法師。這位叁藏法師是誰呢?那就是大名頂頂的鸠摩羅什法師。
在我國佛教翻譯史上,譯師雖多,但榮稱叁藏法師的卻甚少。其中最負盛名的,不外是羅什,覺賢,玄奘、不空等,史家稱爲四大翻譯家。在四大譯師中,尤以玄奘、羅什,爲首屈一指的盛譽人物。凡羅什,玄奘譯的佛經,其譯題俱冠以叁藏法師四字;因爲這二位譯師,是中國佛經翻譯界的二钜子。羅什爲舊譯時代的泰鬥;玄奘則爲新譯時代的傑出人物。奘譯之卷帙雖富于羅什,而什譯之範圍,卻廣于玄奘。印度大乘佛教,不外中觀與瑜伽。羅什所弘,爲中觀法門,開我國天臺、賢首二宗之先河;而玄奘所傳,則爲瑜伽法門,爲我國法相唯識一宗之始祖。所以二師勢均力敵,智等譽齊,實爲均分中國佛教史天下之泰鬥。現此譯題,在出譯者姓名之前,冠以叁藏法師四字,正顯此譯者並不是平平凡凡的譯師,而是一劃時代性的翻譯家。
第叁節、譯者姓名及小史
鸠摩羅什是梵語,譯爲童壽。因這位法師在童年時代,便具耆德豐度,少年老成,所以依德立名,叫做童壽。他的父親鸠摩羅炎,是中天竺國首相之子,辭相出家,遊曆至東印度龜茲國,王愛其才,以女妻之,遂生羅什法師。法師童年聰慧絕倫,七歲隨母入佛寺,見大殿中佛缽,于是淘氣地走上前去,把佛缽拿起來放在頭上,當作帽子戴。當他取缽時,純潔的童心並未分別缽之大小輕重,及其忽然想起,鐵缽這麼重大,以我這樣小小年紀怎能拿得起呢?就此一念分別心起,頓覺缽重千斤,無力支持而失聲放下,因悟“萬法唯心”之理。自後,不特智慧百倍,且于八歲那年發心出家,遍訪印度名師,研究佛學,既通叁藏,複精聖典,廿一歲的時候,就蜚聲五印度,名播海外。時適中國苻堅自立爲王,因慕法師盛名,而遣呂光到龜茲國迎羅什,並謂:“倘龜茲王不肯出師,便用武力奪來。”結果,呂光滅了龜茲,奪得羅什歸,途經涼州,聞苻堅已爲姚苌所殺,遂自立稱涼王。因此,羅什法師,亦被供養于涼州多年。直至姚苌崩,其子姚興繼位,因慕法師德學,遣使伐呂光之子呂隆,強迎法師入關,供養于西明閣,後複建逍遙閣,請法師翻譯佛經。羅什法師于此先後翻譯佛經共七十四部,合計不下叁四百卷。本經就是當時在逍遙園裹譯的。但當時所以譯此經,完全出自姚興王的意旨。換言之,本經是羅什法師奉姚興王的聖旨譯的,所以說奉诏譯。
連系起來說,本經是甚麼時候翻譯的呢?就是在後秦姚興握掌天下大權的時代譯的。是誰譯的呢?是一位叁藏法師鸠摩羅什奉姚興的聖旨而譯的,所以標題爲“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奉诏譯”。
第四章、釋文
第一節、初番問答
一、無盡意問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無盡意菩薩是此品的發起人,亦即是此品的當機衆。這位發起人之所以名無盡意,是因爲他看到無窮無盡的世界上,有著無窮無盡的衆生,處于無窮盡的苦惱深淵中,受著無窮盡的苦惱煎熬;于是産生了無窮的悲憫,無盡的同情,誓必去救濟他們。由于他以無窮無盡的心意,去救濟無窮無盡的衆生,所以稱爲無盡意。這位菩薩的願力,與觀世音菩薩相同。無盡是所觀境,即是一境叁谛,等如觀世音的世音二字;意是能觀之心,即是一心叁觀,等如觀世音的觀字。因爲他們同類相求,同氣相應的緣故,所以特別提出觀世音菩薩的名稱來問佛。爾時,是當釋尊講完法華經妙音菩薩品之時,亦是釋尊講完東方的菩薩,將要講西方觀世音菩薩之事迹的時候。此顯示機教相投,問得正合其時。
即從座起等四句,是結集經典的聖者,敘述當時無盡意菩薩請問釋尊的情形,因爲佛是教主,無盡意菩薩是在法會聽衆之一,既有所請教,自當執行弟子之禮。即從座起,偏袒右肩,是印度一種極尊敬的禮貌,表示身業恭敬;合掌向佛,表萬念俱消,一心不亂,是顯意業的虔誠;而作是言,是表口業清淨。叁業恭敬以請法,是佛弟子向師座請教的儀式。
世尊,是尊稱釋迦牟尼佛,是佛十種通號之一。無盡意菩薩,所以首先稱一聲世尊,正表示以下的問話,並非詢問在會聽衆,而是一心請教釋尊,希望釋尊,能夠詳細回答他的問題。
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這正是無盡意菩薩要請教釋尊的事情。宇宙萬有,無不從因緣而生,世間一切名相的建立,亦無不各具因緣。現在,望尊法界,風偃群賢的觀世音菩薩,他的聖號之建立,自當亦具因緣。然則,究竟是以何爲因,以何爲緣,而名觀世音呢?無盡意菩薩當然知道,觀世音菩薩,是以靈智觀照,慈悲救苦的觀智爲緣,緣于世間衆生求救之音聲;以衆生求救之音聲爲因,以菩薩能觀救苦而發出慈悲之心爲緣,以此因緣聚合,感應道交,故名觀世音。但現在特別提出請問,其目的無非是希望釋尊,因菩薩的名號,以顯示其不可思議的行因,作後世衆生的模範。
二、釋尊總答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無盡意菩薩既請問于先,釋尊自當回答于後。這段文是總答,下面再分別詳細回答。善男子,是釋尊呼無盡意的代名詞,含有嘉獎之意。調柔名善,質直爲男,即大丈夫之美稱。當釋尊正欲說到西方菩薩,而在會聽衆,亦應聽到觀世音菩薩的不可思議事迹之時,無盡意竟能知時應機,把握著這個機會,發起請問,所以釋尊首先對他來一句贊美,然後回答。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是包括九法界衆生,以及見思、塵沙、無明等煩惱。因爲六道衆生,固然是苦惱無邊,其余二乘及菩薩,又何嘗沒有痛苦?不過其痛苦的程度,有深淺的不同而已。地獄衆生,有衆刑交加的苦惱;餓鬼衆生,有饑渴交逼的苦惱;畜道衆生,有大食小,弱肉強食的苦惱;阿修羅衆生,有戰爭殘殺的苦惱;人道衆生,除了生理上生老病死苦,心理上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以及五陰熾盛等苦外,還有自然界發生大寒、大熱、水災、火災、風災等苦,政治上發生戰禍淩亂、苛政殘暴等苦,人事上互相欺騙與陷害,社會上種種威逼與禍患,總之,人世間的苦惱,在時間方面,是無窮無盡,在空間方面,是無量無邊的。
二乘聖人,雖然子縛已斷,但果縛尚存,何況限于智力,飲叁昧酒,墮無爲坑,還有塵沙煩惱,仍要受方便有余土的變陽生死苦。至于菩薩,雖然分斷無明分證法身,但微細惑未盡,仍有實報土變易生死未了。是以無論是六道凡夫,抑或是叁乘聖人,仍然未能擺脫苦惱的圈套。故佛說:“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
苦惱衆生,只要有機會得聞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又能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觀世音菩薩即時運用觀智,觀照苦惱衆生稱名求救之音聲,令苦惱衆生立即轉危爲安,化險爲夷,離苦得樂;因爲觀世音菩薩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等視衆生,猶如赤子,不分種族,無論凡聖,一律平等救濟,無苦不拔,無樂不與的。所以,凡是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的衆生,“皆得解脫”種種苦惱的困擾。
以上僅就事相持名方面而說,若據理性持名方面而言,則當我們稱念觀世音聖號到一心不亂時,進而能體驗到所念的聖號,不離能念之心,能念之心,亦不離所念之聖號。離開能念之心,別無所念的觀音;離開所念的觀音,亦無能念之心;能念之我與所念的觀音打成一片。我是觀音心中之我,觀音是我心中的觀音,我的理性就是觀音的理性,觀音的慈心也就是我的慈心,彼此相契,彼此相通。因此,當衆生內心的愚癡暗蔽,與菩薩智光接觸時,愚癡暗蔽,自然融化于菩薩的慧光中,再無愚癡的黑暗;當衆生的無量苦惱,與菩薩的無上妙樂會合時,無量苦惱,自然變成菩薩的妙樂,再無苦惱的交煎。所以佛說:“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或有人說:菩薩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既然是無處不遍,無苦不救,無樂不與,那麼,苦惱的衆生,不念菩薩聖號,也應該得救,爲甚麼一定要稱念菩薩的聖號才得救呢?答案是:菩薩的大慈大悲,是稱性而起,因爲理性是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在,…
《妙法蓮華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