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苻秦,和姚秦三个时代。现说的是姚秦,正简非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嬴秦,亦非五胡乱华时,苻坚当政的前秦,而是指姚兴在位时的后秦。在姚兴登位以前,佛法在中国已有三百年以上的历史,经典的传译,亦拥有可观之数。及姚兴迎请罗什法师入长安后,因为姚兴本人笃信佛教,不但待罗什以国师礼,甚加优遇;且请罗什驻锡于西明阁及逍遥园,大规模地展开翻译佛经的工作。妙法莲花经,就是罗什法师入长安后,奉姚兴王之命,于弘始八年五月译出的。所以在译题之前,冠以姚秦二字,以明翻译的时代。
第二节、译者的德号
三藏法师,是译者的德号。三藏,是指经藏,律藏,和论藏。经藏明心诠性,为定学所摄:律藏规范三业,为戒学所摄;论藏分别邪正,为慧学所摄;戒定慧三无漏学,为整个佛法之根本总纲。所以举三藏二字,便包括整个佛法要义。
法师二字,含有三种不同的意义:
一就字义释:法是轨则义,师是训匠义。事有轨则为规范,则必合于情理;物经训匠提炼雕刻,必臻于美善。同样,凡能以佛法的规则,来指导自他的行为,使之合乎正轨;用佛法的慧剑,来雕刻自他的人格,使之同臻完善的人,皆可称为法师。
二就佛法释:法是佛法,师是师范,能精通三藏佛法、堪为人天师范的出家人,称为法师。
三就自利利他释:若以三藏教法自奉为师,依之修持的人,名自利法师;能够对众演说三藏教法,化导众生,为人师的出家者,名利他法师。
现在这位译师,不但是博通三藏,自奉为师的法师;而且是能以三藏佛法,规范自他的行为,雕刻自他的人格,堪为人天师表的自利兼他的法师,所以名三藏法师。这位三藏法师是谁呢?那就是大名顶顶的鸠摩罗什法师。
在我国佛教翻译史上,译师虽多,但荣称三藏法师的却甚少。其中最负盛名的,不外是罗什,觉贤,玄奘、不空等,史家称为四大翻译家。在四大译师中,尤以玄奘、罗什,为首屈一指的盛誉人物。凡罗什,玄奘译的佛经,其译题俱冠以三藏法师四字;因为这二位译师,是中国佛经翻译界的二钜子。罗什为旧译时代的泰斗;玄奘则为新译时代的杰出人物。奘译之卷帙虽富于罗什,而什译之范围,却广于玄奘。印度大乘佛教,不外中观与瑜伽。罗什所弘,为中观法门,开我国天台、贤首二宗之先河;而玄奘所传,则为瑜伽法门,为我国法相唯识一宗之始祖。所以二师势均力敌,智等誉齐,实为均分中国佛教史天下之泰斗。现此译题,在出译者姓名之前,冠以三藏法师四字,正显此译者并不是平平凡凡的译师,而是一划时代性的翻译家。
第三节、译者姓名及小史
鸠摩罗什是梵语,译为童寿。因这位法师在童年时代,便具耆德丰度,少年老成,所以依德立名,叫做童寿。他的父亲鸠摩罗炎,是中天竺国首相之子,辞相出家,游历至东印度龟兹国,王爱其才,以女妻之,遂生罗什法师。法师童年聪慧绝伦,七岁随母入佛寺,见大殿中佛钵,于是淘气地走上前去,把佛钵拿起来放在头上,当作帽子戴。当他取钵时,纯洁的童心并未分别钵之大小轻重,及其忽然想起,铁钵这么重大,以我这样小小年纪怎能拿得起呢?就此一念分别心起,顿觉钵重千斤,无力支持而失声放下,因悟“万法唯心”之理。自后,不特智慧百倍,且于八岁那年发心出家,遍访印度名师,研究佛学,既通三藏,复精圣典,廿一岁的时候,就蜚声五印度,名播海外。时适中国苻坚自立为王,因慕法师盛名,而遣吕光到龟兹国迎罗什,并谓:“倘龟兹王不肯出师,便用武力夺来。”结果,吕光灭了龟兹,夺得罗什归,途经凉州,闻苻坚已为姚苌所杀,遂自立称凉王。因此,罗什法师,亦被供养于凉州多年。直至姚苌崩,其子姚兴继位,因慕法师德学,遣使伐吕光之子吕隆,强迎法师入关,供养于西明阁,后复建逍遥阁,请法师翻译佛经。罗什法师于此先后翻译佛经共七十四部,合计不下三四百卷。本经就是当时在逍遥园裹译的。但当时所以译此经,完全出自姚兴王的意旨。换言之,本经是罗什法师奉姚兴王的圣旨译的,所以说奉诏译。
连系起来说,本经是甚么时候翻译的呢?就是在后秦姚兴握掌天下大权的时代译的。是谁译的呢?是一位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姚兴的圣旨而译的,所以标题为“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第四章、释文
第一节、初番问答
一、无尽意问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无尽意菩萨是此品的发起人,亦即是此品的当机众。这位发起人之所以名无尽意,是因为他看到无穷无尽的世界上,有著无穷无尽的众生,处于无穷尽的苦恼深渊中,受著无穷尽的苦恼煎熬;于是产生了无穷的悲悯,无尽的同情,誓必去救济他们。由于他以无穷无尽的心意,去救济无穷无尽的众生,所以称为无尽意。这位菩萨的愿力,与观世音菩萨相同。无尽是所观境,即是一境三谛,等如观世音的世音二字;意是能观之心,即是一心三观,等如观世音的观字。因为他们同类相求,同气相应的缘故,所以特别提出观世音菩萨的名称来问佛。尔时,是当释尊讲完法华经妙音菩萨品之时,亦是释尊讲完东方的菩萨,将要讲西方观世音菩萨之事迹的时候。此显示机教相投,问得正合其时。
即从座起等四句,是结集经典的圣者,叙述当时无尽意菩萨请问释尊的情形,因为佛是教主,无尽意菩萨是在法会听众之一,既有所请教,自当执行弟子之礼。即从座起,偏袒右肩,是印度一种极尊敬的礼貌,表示身业恭敬;合掌向佛,表万念俱消,一心不乱,是显意业的虔诚;而作是言,是表口业清净。三业恭敬以请法,是佛弟子向师座请教的仪式。
世尊,是尊称释迦牟尼佛,是佛十种通号之一。无尽意菩萨,所以首先称一声世尊,正表示以下的问话,并非询问在会听众,而是一心请教释尊,希望释尊,能够详细回答他的问题。
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这正是无尽意菩萨要请教释尊的事情。宇宙万有,无不从因缘而生,世间一切名相的建立,亦无不各具因缘。现在,望尊法界,风偃群贤的观世音菩萨,他的圣号之建立,自当亦具因缘。然则,究竟是以何为因,以何为缘,而名观世音呢?无尽意菩萨当然知道,观世音菩萨,是以灵智观照,慈悲救苦的观智为缘,缘于世间众生求救之音声;以众生求救之音声为因,以菩萨能观救苦而发出慈悲之心为缘,以此因缘聚合,感应道交,故名观世音。但现在特别提出请问,其目的无非是希望释尊,因菩萨的名号,以显示其不可思议的行因,作后世众生的模范。
二、释尊总答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无尽意菩萨既请问于先,释尊自当回答于后。这段文是总答,下面再分别详细回答。善男子,是释尊呼无尽意的代名词,含有嘉奖之意。调柔名善,质直为男,即大丈夫之美称。当释尊正欲说到西方菩萨,而在会听众,亦应听到观世音菩萨的不可思议事迹之时,无尽意竟能知时应机,把握著这个机会,发起请问,所以释尊首先对他来一句赞美,然后回答。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是包括九法界众生,以及见思、尘沙、无明等烦恼。因为六道众生,固然是苦恼无边,其余二乘及菩萨,又何尝没有痛苦?不过其痛苦的程度,有深浅的不同而已。地狱众生,有众刑交加的苦恼;饿鬼众生,有饥渴交逼的苦恼;畜道众生,有大食小,弱肉强食的苦恼;阿修罗众生,有战争残杀的苦恼;人道众生,除了生理上生老病死苦,心理上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以及五阴炽盛等苦外,还有自然界发生大寒、大热、水灾、火灾、风灾等苦,政治上发生战祸凌乱、苛政残暴等苦,人事上互相欺骗与陷害,社会上种种威逼与祸患,总之,人世间的苦恼,在时间方面,是无穷无尽,在空间方面,是无量无边的。
二乘圣人,虽然子缚已断,但果缚尚存,何况限于智力,饮三昧酒,堕无为坑,还有尘沙烦恼,仍要受方便有余土的变阳生死苦。至于菩萨,虽然分断无明分证法身,但微细惑未尽,仍有实报土变易生死未了。是以无论是六道凡夫,抑或是三乘圣人,仍然未能摆脱苦恼的圈套。故佛说:“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
苦恼众生,只要有机会得闻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又能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观世音菩萨即时运用观智,观照苦恼众生称名求救之音声,令苦恼众生立即转危为安,化险为夷,离苦得乐;因为观世音菩萨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等视众生,犹如赤子,不分种族,无论凡圣,一律平等救济,无苦不拔,无乐不与的。所以,凡是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的众生,“皆得解脱”种种苦恼的困扰。
以上仅就事相持名方面而说,若据理性持名方面而言,则当我们称念观世音圣号到一心不乱时,进而能体验到所念的圣号,不离能念之心,能念之心,亦不离所念之圣号。离开能念之心,别无所念的观音;离开所念的观音,亦无能念之心;能念之我与所念的观音打成一片。我是观音心中之我,观音是我心中的观音,我的理性就是观音的理性,观音的慈心也就是我的慈心,彼此相契,彼此相通。因此,当众生内心的愚痴暗蔽,与菩萨智光接触时,愚痴暗蔽,自然融化于菩萨的慧光中,再无愚痴的黑暗;当众生的无量苦恼,与菩萨的无上妙乐会合时,无量苦恼,自然变成菩萨的妙乐,再无苦恼的交煎。所以佛说:“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或有人说:菩萨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既然是无处不遍,无苦不救,无乐不与,那么,苦恼的众生,不念菩萨圣号,也应该得救,为甚么一定要称念菩萨的圣号才得救呢?答案是:菩萨的大慈大悲,是称性而起,因为理性是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在,…
《妙法莲华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