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P3

  ..续本文上一页

  普,是普遍,门,以通达为义。即是说:不限于任何人,任何时间,都能普遍通达,名为普门。普通的住宅,是有内门、外门、厅门、房门、正门、横门,甚而圆形的、或扇形的门;但这里所说的门,并不是普通住宅的门,也不是三恶道的恶门,或三善道的善门;既不是凡夫的有漏门,亦不是二乘的无漏门;更不是但中菩萨所经空有二边之门。因为以上这些门,都是不能普遍的。例如:普通住宅,以木以铁为门,陌生的路人不能通过;三恶道以五逆十恶和贪嗔痴为门,三善道众生不能进入;而三善道众生,以五戒十善为门,三恶道众生亦不能通过。六道众生以有为门,二乘以空为门。六道之有漏门,固非二乘所入;而二乘之无漏空门,亦非六道众生所能进,是以其门俱不普。菩萨虽以空有二边为门,内修空以自利,外涉有以利他,但各别不圆,亦非普门。现在所以名普门,正显中道实相之妙门,所谓一门一切门,一遍一切遍,一中一切中,是谓之普门。今以十义,以释普门。

  一、慈悲普门

  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即是孟子所谓:恻忍之心。虽然恻忍之心,人皆有之,但其量有限,其用有偏。往往先我而后人,先亲而后疏,先家而后国;或爱之便欲其生,恶之便欲其死。所以凡夫的慈悲,是有限度的,渺小而偏激的。虽或有人能等视十方六道众生,如父,如母,如兄弟姊妹,常思与乐拔苦,但烦恼未断,生死未了,自未能度,焉能度人,结果心有余而力不给,这种有心无力的慈悲并非普门。

  二乘圣人,虽了诸法从缘生,缘生无性,当体即空,而破我执;又能悯怜众生无知,秉著慈悲之心,将此缘生性空之真理开导众生,令离我执之苦,得真空之乐;但这种慈悲,仅知空而不知不空,仍非普门。

  现在所谓慈悲普门,是指菩萨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种称性所起的妙用,亦是平等的施与,普遍的救济。菩萨虽然恒抱乐人之乐,忧人之忧的悲,去平等救济众生,拔苦与乐;但内不见有能救之我,外不见有被救的众生。因为菩萨深知道,被救的众生是自己内心中本具的众生,而能救的自己,亦是被救众生内心本具的菩萨。能救被救,原同一体,无亲疏之分,无彼此之别,上圣下凡,无一不在菩萨慈悲恩泽的荫覆中,无一不是菩萨拔苦与乐的对象,是为慈悲普门。

  二、弘誓普门

  菩萨的四弘誓愿,第一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无论是胎卵湿化的众生,凡夫众生,圣人众生,现在的众生,或过去、未来的众生,都发大弘愿,誓必教之度之,所谓众生无边,我愿无穷。无处不是度生之地,无时不是度生之时。虽然终日度生,但了知是自性的众生,根本无一众生可度;虽无一众生可度,但仍然“自性众生誓愿度”。如是不取不舍,不住不著,纯以舍己救人为职责,以益世利生为本愿,是为弘誓普门。

  三、修行普门

  观世音菩萨,在因中修行时,不但广修六度四摄等种种行门,还特别修习如幻闻薰闻修金刚三昧,同时于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能够圆修一心三观,圆照一境三谛,圆证一体三智,于一一行中,圆具一切行,行行无不普遍,故称修行普门。

  四、断惑普门

  若仅断见思烦恼,灭分段生死,不名普门;或只能断尘沙烦恼,或次第断无明烦恼,灭变易生死,亦不名普门。今观世音菩萨,圆修三观,圆照三谛,圆断三惑,一断一切断,无惑不断,是为断惑普门。

  五、入法门普门

  观音菩萨亲证耳门圆通,深入闻薰闻修金刚三昧法门后,所有百千三昧,恒沙功德,无一不普遍证入,故说入法门普门。

  六、神通普门

  仅能于六道中,见八万劫以内种种事情的神通,不名普门;必能洞观三千大千世界,无量劫内事,然后名普门。观世音菩萨,自从修习耳门圆通,获真圆通后,不但六根互用,能观听六道中,八万劫以内之事;更能洞悉十法界,八万劫以外之事,其神通妙用,广大无边,是为神通普门。

  七、方便普门

  观音菩萨,以三昧闻薰闻修无作妙力,入诸国土,权巧方便,随类应化,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无处不用权宜,无时不用其方便,故名方便普门。

  八、说法普门

  法有大小权实,若仅能说小法、权法,或仅能说大法、实法,不名普门;若只能说大小权实诸法,而不能鉴别机情,因机设教,亦不名普门。今观世音菩萨,不特能说大说小,说权说实,更能观机设教,对病施药,应以何法得度者,即为说何法,是为说法普门。

  九、成就众生普门

  菩萨为成就众生故,成正法明如来后,复倒驾慈航,随流九界,以三十二类应化身,成就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甚至饿鬼、畜生,菩萨为了成就众生,亦随类现身;无时不成就众生,无处不成就众生,所以名成就众生普门。

  十、供养诸佛普门

  观世音菩萨,自己早已成佛,但直到现在,仍然分身尘刹,到诸佛国土,广修供养。如在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到西方极乐世界,供养阿弥陀佛;到东方世界,则供养阿錿佛: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无不悉心供养,是为供养诸佛普门。

  以上十种普门中,慈悲,弘誓,修行,断惑等普门,是观世音菩萨自行之因;入法门普门,是自行之果。神通,方便,说法,成就众生普门,属于利他;供养诸佛,属于自利。不论是行因或行果,自利或利他,无不广大而普遍,是以称为:观世音菩萨普门。

  第四节、品的内容

  梵语跋渠Varga译为品,法华文句说:“品者,中阿含云跋渠,此翻为品。品者,义类同者聚在一段,故名品也。”意思是说,品是汇集一类的文字在一起。本品,是将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之事,萃于一处;所以名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此品的内容自始至终,不外二段问答,然其所含要义,却有以下十种:

  一人法:此品所说,属于不思议之事,事必由人,人必秉法;是以初番问答,言观世音菩萨,能观世间之音声,救十难,解三毒等,是点出不可思议之人。后番问答,言菩萨以三十二应化身,入诸国土,度脱众生,是出其不可思议普门示现之法。若人若法,皆不可思议。是以此品所述,不外是说明不可思议之人,本其不可思议之法,以做不可思议之事,而为本品的主脑。

  二慈悲:观音菩萨之所以寻声救苦,利乐众生,既非为名,亦非为利;纯粹是出于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本品前番问答,是大悲拔苦;后番问答,明大慈与乐。大慈大悲,拔苦与乐,是本品的宗旨。

  三福慧:慧指观音,福指普门。观音菩萨以智光照闇,应机拔苦,是崇高智慧的表现;以三十二应,普门示现,是无上福德之所致。所以本品所述,观音所行,不外福慧二字。

  四真应:真是实,应是权,菩萨由于证得实相之真理,而能起种种权化之妙用。前番问答,菩萨寂然不动,而能救七难,解三毒,应二求,使法界获益,属于菩萨真身不可思议之妙方:后番问答,明随机应化,普门示现,是菩萨应身不可思议之妙用。前后所述,不外菩萨真身与应身的事迹。

  五药珠:药能治病,除人苦恼;珠能出宝,使人如意。药喻菩萨之寻声救苦,珠喻菩萨随众生之机感而,应众生所求。是以观音菩萨的神通妙力,犹如药王与摩尼宝珠的作用。

  六冥显:冥与显,是说明菩萨感应的方式,法华文句说:菩萨应机之方式,广则无量,略言有四:一是冥机冥应:如众生过去曾修善业为冥机,今生虽未见灵感,但冥中实有福报,是为冥应。其次是冥机显应:如其人过去曾植众善,今生果获称心如意之益,是为冥机显应。三是显机显应:如人今生努力修善,即获现世福报,是显机显应。四是显机冥应:如人今生曾修诸善而无感应,实于冥冥之中,已有其利益,是为显机冥应。

  现此品文所说,表面上看来,但约菩萨感应方面。前番问答,但能一心称名,虽不见菩萨形声,自可获救,是为冥益。后番问答,观所现身,闻所说法,是为显益。实则菩萨应感群机,是通于以上四种方式的。

  七权宜:权是权谋,实是实际。前番问答,是菩萨实智益物,后番问答,是菩萨利生之权谋;若实际若权谋,无不以利生为主要目的。

  八本迹:菩萨本为如来,迹现菩萨。但此中言本迹,是指菩萨的本身,及其普门示现等事。观音是本,普门示现是迹,无观音之本,不能垂普现之迹;无普门之迹,亦不能显观音之本。前番问答,说明本门妙力;后番问答,则显其迹门功德。全品不外叙述菩萨本迹二用,故名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九缘了:缘是资助,亦名助道,即是缘因佛性;了是般若,又名慧行,即是了因种子。前者是福德庄严,后者是智慧庄严;菩萨由于智慧庄严,故能观察圆明,寻声救苦;由于福德庄严,故能普门示现,随机应化。无论是观音,是普门,皆由缘因、了因二种子的开发,是以本品所述,亦含有缘了二因义。

  十智断:智是慧德,断是断德。菩萨带果修因,圆修三观,圆断三惑,圆证三德,而获得无上菩提涅槃。由于智德圆满,故能湛然常照,观世间称念之音声,皆令解脱:由于断德圆满,故能处处调伏,现形说法。是以前番问答,正显智德;后番问答,是显断德。故本品所论,含有智断二德义。

  在此品前后两番问答中,虽含有以上十义,但概括而言,不外是说明观音菩萨,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以及普门示现等不可思议妙用,故合名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三章、译题

  译题的重要,并不亚于经题,因为所有佛经,都是从印度传译过来的,所以我们要考核任何一部佛经的真伪,固然要从全经所诠的真理和宗旨去衡量;但另一方面,从翻译时代和译者的学识、声誉各方面去考察,亦非常重要。妙法莲华经,是姚秦鸠摩罗什法师奉诏译的。此品为妙法莲华经廿八品中的一品,当然亦不能例外,故其译题是:姚秦鸠摩罗什法师奉诏译。今释此译题,可分二段。

  第一节、翻译的时代

  此经翻译的时代,就是我国姚秦之世。在中国政朝历史上,姓秦的统治天下,共有嬴秦,…

《妙法莲华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改善自己的命运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