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四章 認識自我 第二節 我們的認識發展過程

  《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四章 認識自我

  第二節 我們的認識發展過程

  

  認識發展過程與佛法的修學

  我們說,煩惱苦迫,是從身心反應中産生的,更精確地說,應該是在我們接觸境界,認識境界時的身心反應發展中産生的。境界的範圍很廣,包括了「心境」與「外境」。什麼是心境?就是我們內心的情境,可以略分爲叁類,如內心的感受(受)、思考(想)、抉擇(行)等[1]。外境則包括了內心以外的種種,諸如眼睛與身體觸覺所能覺知的東西,耳朵所聽到的聲音,鼻子與舌頭所能分辨的味道都是。我們說,四聖谛「苦、集、滅、道」中的集谛,是要將煩惱苦迫的根本原因找出來,才能將煩惱徹底地解決。煩惱的根本原因是來自自我感的貪愛,然而,貪愛又如何在我們接觸境界、認識境界中發展出來的呢?我們對境界的認識過程,是動態的、複雜的、不斷發展的,而且十分迅速,我們的煩惱苦迫,也是動態的、變化的,如果不經學習與訓練,很難察覺其中的關連,往往一接觸境界,當有感覺時,常常已經是在煩惱苦迫的情形下了,中間經過哪些轉折,心中可能只有隱隱約約的模糊,甚至是一片空白[2]。如果是這樣,對煩惱苦迫的消除,我們連個下手用功處也沒有,如何期望能徹底的止息呢?

  如果說,我們一旦與境界接觸、認識境界後,自然而然就會有喜怒哀樂、憂悲惱苦的發展,那麼,我們還要修學佛法作什麼?因爲我們一接觸境界,不可避免地就會生起認識,這種狀況就像兩手對拍,一定會發出聲音一樣[3],而且,我們也不能將六根全部關閉,以不與外境接觸來作爲修行,因爲,如此一來,失去了四食中觸食的滋養,這一期生命將無以爲繼。即使只是關閉某一根,與部分外境作隔離,佛陀也不認同那是有用的修行,因爲,如果真的是這樣,豈不是只有眼瞎、耳聾了,才能修行[4]?我們知道佛法的修行不會是這樣子的,佛陀與尊者舍利弗、目揵連等許多解脫阿羅漢,都不是這樣子的。既然不能不與境界接觸,一接觸又必然引發認識作用,那麼,我們只有從認識作用如何生起,如何發展去了解,才能從其中把握佛法修學的下手處,所以,這是我們修學佛法無可回避的基本認識。

  我們的認識發展過程-- 現代觀點

  近代的心理學家與研究腦部的醫學專家,以缺陷矯正與疾病治療的目的,作了許多動物腦部研究的實驗,以及累積了許多人體腦部的病變臨床診療經驗,發現感官器官接收到的訊息,如何在腦中傳遞、作用[5]。這是偏重在腦部構造與功能研究的,雖然與我們佛法修學的目標(煩惱的徹底止息)不一樣,但對我們佛法修學方法的選擇,可能也會有所幫助,值得涉獵。

  當我們的感覺器官(眼、耳、鼻、舌、身等),接觸到外境,就如同收到外界的一個訊息。這個訊息經接收器官神經系統的轉化,轉變成爲腦部能夠處理的訊息,然後傳到「丘腦」(thalamus)。再從丘腦分兩路送出訊息:一路傳抵「杏仁核」(amygdala)與鄰近的「海馬回」(hippocampus),另一路(主要的)傳達到相關的「大腦皮質區」(cerebral cortex),例如,來自眼睛的視覺訊息,就傳到「視覺皮質區」,來自耳根的聲音訊息,就傳到「聽覺皮質區」,來自皮膚觸覺的訊息,就傳到「感(觸)覺皮質區」,氣味的訊息就傳到「嗅覺皮質區」……,訊息來到各個皮質區進行分析與解讀。「杏仁核」是一個形狀與大小都像杏仁核般的組織叢,開張于左右腦,是情緒快速反應的前哨與總管,也是情緒記憶的資料庫。「海馬回」在杏仁核之上,與杏仁核連接,是過去曾經引發情緒所經曆情境的記憶庫。「大腦皮質」是理性分析(思考)與理解(學習與記憶)的處理中心,在正常情況下,認識過程是以大腦皮質的分析爲主導的,它可以調節杏仁核快速反應的沖動。不過,有些時候,當杏仁核的沖動很激烈時,大腦皮質也可能被杏仁核的沖動所控製,杏仁核成爲反應的主導,如此一來,大腦皮質的分析,反而會將杏仁核的激動情緒合理化,成爲進一步強化情緒沖動的幫凶。

  所謂的分析與理解,對一般人來說,就是將這個訊息,與以前所經曆過的相關經驗記憶作比對,從過去經驗記憶中去認識。過去的經驗記憶,包括實際經曆過的經驗,也包括來自教育、社會文化熏習、宗教道德信仰等等所形成的價值觀。杏仁核所作的解讀是純情緒的,它的特性是迅速,但卻是粗糙、類比而不精准的沖動性比對。大腦皮質所作的,是多方面考量的、相對准確的、相對耗時的理性比對。大腦皮質的比對結果,還是傳到杏仁核,與杏仁核的比對結果結合(綜合),然後才發出反應訊息,但也可能等不及大腦皮質的比對結果傳來,杏仁核就先將它比對的結果發出反應訊息,以應付環境帶來的危險,例如大家常說的「本能反應」,就是這一類情況中的一種。這個反應訊息,從杏仁核傳出,一路傳到下視丘,而後激發出一連串的賀爾蒙分泌;另一路則傳遞到與運動功能有關的紋狀體。這兩條路線的訊息反應,其最後結果可能會引發生理運作的改變,讓我們出現所謂情緒引發的生理反應,例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胸悶、肌肉緊繃、胃痛(痙攣)、顫抖、流淚、發笑、尖叫、怒吼、……等。

  以上的研究,對「杏仁核」、「大腦皮質」與情緒激發叁者間的關系,有明白的說明,讓我們對激烈的情緒反應與腦部的構造,有所了解。尤其指出訊息傳遞到大腦皮質的路徑比較長,所做的理性反應也比較費時,所以,理性反應通常比較慢才能完成,而迅速反應或直覺反射的,多是杏仁核主導的沖動反應。這個資訊,對我們選擇避免激烈情緒的對治方法,很有參考價值。

  我們的認識發展過程--[佛法的觀點

  二千多年前的佛陀時代,醫學環境自然與現代不同,我們沒有發現,當時有腦部解剖,或神經傳遞研究的相關文獻。然而,佛陀對我們認識過程的解說,就修行而非疾病醫療的角度上來看,卻是十分清楚而且完整的。經中說:「緣眼、色,生眼識,叁事和合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6]這是說,當眼等六根,不管是主動地注意到境界,還是被動地爲境界所吸引,那麼,就會對這個境有影像或映像的攝入(辨識)。接著,經由過去經驗(即儲存記憶)的比對與推擬,所辨識的境,對我們來說就有一定的意義,此時,可以說我們認識了這個境,這就是「觸」,或者說是「識觸」-- 感覺而成爲認識[7]。對我們有意義的境,會讓我們有苦、樂,或不苦不樂(中性)的感受(受)生起,有了感受,繼續發展出來的是喜歡(愛)或不喜歡(憎)。即使是不喜歡,也是因爲另有所喜歡,所以才會不喜歡眼前的,所以,憎,其實是愛的另一面,愛憎之間,難分難解,常常輾轉相生[8],因此,經中常以愛來涵蓋憎與瞋。只要有愛的生成,那麼就會驅使我們行動:從執著到想要擁有(取;「緣愛取」),然後是擁有的沖動蓄積成熟(有;「緣取有」),付之行動。于是,事情就一件件的發生、發展,然後結束,帶給我們許多喜怒哀樂,憂悲惱苦。

  舉個例來說,有一晚,一位學佛的朋友依往常的習慣來到佛堂,閉上眼睛練習打坐。由于還未能專注一心,耳根的作用一如往昔(耳)。突然,響起了一個微弱的聲音(聲),耳朵聽到了(耳識,即經文說的「緣耳、聲,生耳識」)。這微弱的聲音,與過去聽覺記憶庫中的訊息比對,懷疑這是蟑螂飛的聲音(觸,即經文說的「叁事和合觸」)。由于過去對蟑螂恐懼的記憶,心中立即生起一股不愉快的感受(受,即經文所說的「緣觸受」),引起了主動對這個聲音尋找與注意的強烈意向(行)。聲音繼續傳進來,每一個聲音經比對後,都提供了一些新的訊息,于是,從懷疑到肯定這就是蟑螂,然後知道蟑螂飛行的速度與位置。這些陸續進來的訊息,一直左右著不愉快感受的強弱。結果,由于過去對蟑螂的厭惡經驗,不等到蟑螂飛上身來,厭惡感就生起了(厭惡感也歸類于愛,即經文所說的「緣受愛」),想中斷打坐練習的沖動湧現(取,即經文所說的「緣愛取」)、蓄積,到繼續打坐的意願磨耗殆盡(有,「緣取有」),然後采取行動:或睜開眼睛尋找蟑螂,或幹脆離座去趕蟑螂……(生,「緣有生」),然後懊惱今晚的打坐,被這只蟑螂給毀了(惱,「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

  這是一個單純化例子的簡化說明,說明認識及其後續心理狀況的發展,一直到煩惱苦迫(憂悲惱苦)生起的過程。爲什麼說是簡化了的說明呢?因爲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即使對單一的境界,六根很少是單獨一根運作的,通常都有兩個以上的感官器官同時運作,相互交叉影響。尤其是意根,一個念頭的生起,就可以是意根的一個認識過程,所以,那會是糾葛複雜的,更何況與境界的接觸,很少是單一、靜止的,通常是一個緊接著一個的來。所以我們的認識過程,是多重而動態的,使得我們更不容易看清楚它的過程發展(所以,上面只是單純化的例子)。雖然是這麼的複雜,但是,透過對單純境界認識過程的學習,我們會逐漸熟悉,並且有能力去厘清那些複雜的。尤其是那些帶給我們顯著困擾的事件,再複雜也必須嘗試去分析厘清,去看清楚問題的症結。

  分析認識發展過程的目的

  分析這樣的認識發展過程,有什麼用?對我們修學佛法有怎樣的幫助?當事件發生時,認識發展過程正在進行中,在當局者迷的情形下,通常一般人是沒有余力去作這樣的觀察分析的,然而,我們卻可以自己在事後的反省檢討中來做,也就是說,這是一個重于自我反省的檢討分析。從分析中,可以試著去找出問題的症結,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我們會注意到爲何會那麼厭惡蟑螂…

《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四章 認識自我 第二節 我們的認識發展過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