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叁章 流傳人間的佛法 第一節 佛陀的初轉*輪--四聖谛與八正道▪P2

  ..續本文上一頁能趣入解脫的「七依定」: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等七種根本禅定,也包括近于初禅定力的近分定[34]。禅定力的深淺,與契入解脫的能力沒有必然的正比關系,只要借著禅定寂止、一心的共通特性,依經論的記載,在上述的任何一種禅定中,都可能得以發慧得解脫[35]。能發慧解脫的禅定,都是正定。依這個原則,古代論師認爲非想非非想定的定力太深,不能引發觀慧契入解脫[36],應當排除于正定之外。

  正見爲首(慧爲棟梁)

  八正道中,正見、正志是有關思惟的,歸類爲「慧」,正語、正業、正命是有關行爲的,歸類爲「戒」,正念、正定是有關心念鍛煉的,歸類爲「定」。這樣來看,八正道就是戒、定、慧的修道內容。正見的建立,是啓動八正道正確修學的首要,經中以黎明前的曙光,來形容正見,並且說從正見而引發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最後從正定中,發解脫慧,趣入解脫。這是從聞慧的修學,引發戒、定的實踐,然後完成慧的體證過程[37]。顯然地,八正道中,從起始到完成,都以「慧」來貫穿,而這個「慧」,就是與四聖谛相應的慧,就像趣向解脫的出世間八正道,每一支聖道都與四聖谛相應一樣。所以,經中會說「以慧爲首」,就像一棟建築物,以棟梁爲首[38],爲最重要一樣。

  八正道的整體性

  八正道中的每一支聖道,有著強烈的次第性,並且也有輾轉增強的關連性,構成了一個整體不可分割的修道內容。例如,沒有與四聖谛相應的正見,就沒有離貪、瞋、癡;趣向解脫的正志(正思惟),缺少了正思惟深入鞏固的正見,就容易像風中的燭火一樣,也易于熄滅。而激發勇猛、精進修學的正方便,也是外靠親近善知識的引導[39],內靠自己的正思惟[40]來達成。正語、正業、正命等的戒行清淨,離不開正見的引導,正思惟的反省,以及正方便的堅持。清淨的戒行,避免了人際關系上的紛紛擾擾,以及內心的後悔不安,成就了一個單純安靜的良好修定環境,然後從禅定的修學中,離欲貪(我執、我慢)而得解脫[41]。經中不也說:「先淨其戒,直其見,具足叁業,然後修四念處」[42]嗎?這樣,八正道分開解說來看是八支,而在修學實踐上,則是無法分割的一個整體。

  叁轉十二行相

  佛陀初轉*輪,說到四聖谛時,各部經律都提到了「叁轉十二行相」。叁轉是指四聖谛「當知」、「當修」、「當證」的叁次教說。「十二行相」是指每一次的教說(轉),都舉了「眼、智、明、覺」等四個不同層次的次第成就,合計叁轉共十二行相。其中,眼是比喻像從渾沌黑暗中,打開了智慧的視野,有恍然大悟的意思,智是比喻開了眼界後,繼而看得更清楚,有了更果決的肯認,明是比喻照耀得更光明、更明亮,清清楚楚地,覺是成就了徹底的覺了[43]。這樣,叁轉十二行相,表現了佛陀教說諄諄告誡的次第分明,也展現了佛法修學重于次第的性格。

  

  注解 

  [1]《中阿含二0四經》、《增一阿含二四品第五經》、《五分律》(大正二二‧一0四上)、《四分律》(大正二二‧七八七中)、《十律誦》(大正二叁‧四四八下)、《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大正二叁‧七一七上)等。 

  [2]「我最上最勝,不著一切法。諸愛盡解脫,自覺誰稱師!無等無有勝,自覺無上覺。如來天人師,普知成就力。」《中阿含第二0四經》 

  [3]如《雜阿含第叁七九經》即屬于這一類:「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木+奈]鹿野苑中仙人住處。爾時,世尊告五比丘:此苦聖谛,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迹聖谛,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4]如《中阿含第二0四經》即屬于這一類:「我于爾時,即告彼曰:五比丘當知,有二邊行,諸爲道者所不當學。一曰著欲樂,下賤業凡人所行;二曰自煩、自苦,非賢聖求法,無義相應。五比丘!舍此二邊,有取中道,成明、成智,成就于定而得自在。趣智、趣覺,趣于涅槃,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是謂爲八。」 

  [5]如《五分律》即屬于這一類:「佛複告曰:世有二邊,不應親近。一者貪著愛欲,說欲無過。二者邪見苦形,無有道[迹]。舍此二邊,便得中道,生眼、智、明、覺,向于泥洹。何謂中道?所謂八正: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爲中道。複有四聖谛:苦聖谛、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聖谛。何謂苦聖谛?……」 

  [6]「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木+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法成就,名曰大醫王者所應具王之分。何等爲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叁者、善知病對治,四者、善知治病已,當來更不動發。……如來、應、等正覺爲大醫王,成就四德,療衆生病,亦複如是。雲何爲四?謂如來知此是苦聖谛如實知,此是苦集聖谛如實知,此是苦滅聖谛如實知,此是苦滅道迹聖谛如實知。」《雜阿含第叁八九經》 

  [7]「爾時,尊者舍梨子告諸比丘:諸賢!若有無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聖谛所攝,來入四聖谛中。謂四聖谛于一切法,最爲第一。所以者何?攝受一切衆善法故。」《中阿含第叁0經》 

  [8]「世尊!我于靜處禅思念言:世尊說叁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佛告比丘: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諸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雜阿含第四七叁經》 

  [9]「若愛生時,便生愁戚、啼哭、憂苦、煩惋、懊惱。」《中阿含第二一六經》 

  [10]「得,我們被掴向一邊;失,我們被掴向另一邊。得,引起了愛,經由愛,我們沈溺于執取;失,導致失望的傷感、嚎哭和呻吟。」《啓開真理的智慧》第二六頁,佛使尊者著,黃國清譯,大林精舍倡印。 

  [11]「……興起五陰,已得命根,是名爲生。生苦者,謂衆生生時,身受苦受、遍受,覺、遍覺;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中阿含第叁一經》 

  [12]「雲何苦聖谛?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陰苦。」《中阿含第叁一經》 

  [13]「雲何苦集如實知?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樂著,是名苦集,如是苦集如實知。」《雜阿含第叁四四經》

  「雲何苦集谛?所謂受愛之分,集之不倦,意常貪著,是謂苦集谛。」《增一阿含二四品第五經》 

  [14]「雲何爲二法?怨憎共會,此不可敬待,亦不足愛著,世人所捐棄;恩愛別離,不可敬待,亦不足愛著,世人所捐棄。……此二法由愛興,由愛生,由愛成,由愛起。當學除其愛,不令使生。」《增一阿含二0品第一叁經》 

  [15]「爾時,世尊告羅陀曰:……何等爲有身?謂五受陰: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雲何有身集?謂當來有愛、貪喜俱,于彼彼愛樂,是名有身集。」《雜阿含第一二叁經》 

  [16]「比丘!彼五種子者,譬取陰俱識。地界者,譬四識住。水界者,譬貪喜四取攀緣識住。何等爲四?于色中識住,攀緣色,喜貪潤澤,生長增廣;于受、想、行中識住,攀緣受、想、行,貪喜潤澤,生長增廣。」《雜阿含第叁九經》 

  [17]「聚落主!若衆生所有苦生,彼一切皆以欲爲本,欲生,欲集,欲起,欲因,欲緣而苦生。」《雜阿含第九一叁經》 

  [18]「時,有衆多外道出家,至羅陀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問羅陀言:汝何故于沙門瞿昙所出家修梵行?羅陀答言:于色欲、愛、喜,彼若盡,離欲、滅、寂沒。于受、想、行、識欲、愛、喜,彼若盡,離欲、滅、寂沒故,于如來所出家修梵行。」《雜阿含第一一九經》 

  [19]「……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閻浮提人聰明利根,若剎利、若婆羅門、若長者、若沙門,必當問汝:汝彼大師雲何說法?以何教教?汝當答言:大師唯說調伏欲貪,以此教教。當複問汝:于何法中調伏欲貪?當複答言:大師唯說于彼色陰調伏欲貪,于受、想、行、識陰調伏欲貪,我大師如是說法。……」《雜阿含第一0八經》 

  [20]「迦摩比丘白佛言:世尊!甯有道、有迹斷此愛欲不?佛告比丘:有八正道,能斷愛欲,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雜阿含第七五二經》 

  [21]「雲何苦滅道迹如實知?謂八聖道,……」《雜阿含第叁四四經》

  「雲何苦滅道聖谛?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中阿含第叁一經》 

  [22]「時,無畏離車語尊者阿難:我師尼揵子,滅熾然法,清淨超出,爲諸弟子說如是道:宿命之業,行苦行故,悉能吐之。」《雜阿含第五六叁經》 

  [23]「我于現在五欲自恣,此是我得現在泥洹。」《長阿含第二一經》 

  [24]「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徑,古仙人迹;古仙人去處,我得隨去,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從彼道,見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滅,老病死滅道迹。」《雜阿含第二八七經》 

  [25]「須跋!以諸法中有八聖道故,便有第一沙門果;第二、第叁、第四沙門果。」《長阿含第二經》 

  [26]「爾時,世尊說是法時,尊者憍陳如,及八萬諸天,遠塵、離垢,得法眼淨。」《雜阿含第叁七九經》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是證入初果者的展現。 

  [27]「于是,須跋即于其夜,出家、受戒,淨修梵行,于現法中自身作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得如實智更不受有。時,夜未久,即成羅漢,是爲如來最後弟子。」《長阿含第二經》 

  [28]參閱《雜阿含第七八五經》。文長,此略。 

  [29]依《雜阿含第七八五經》:「出要覺,無恚覺,不害覺是名正志。」再依《雜阿含第二七一經》:「謂叁善覺:出要離欲覺,不瞋覺,不害覺。」 

  [30]「何等爲精進根?謂四正斷。」《雜阿含第六五八經》

  「何等爲精進根?已生惡不善法令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未生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已生善法,住不忘,修習增廣,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是名精進根。」《雜阿含第六四七經》 

  [31]「雲何正念?若比丘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是名比丘正念。」《雜阿含第六二二經》 

  [32]守護根門與六觸律儀,在〈生活中的佛法〉一節討論。 

  [33]「何等爲正定?謂住心不亂,堅固攝持,寂止、叁昧、一心。」《雜阿含第七八四經》 

  [34]「何等爲定根?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乃至第四禅具足住,是名定根。」《雜阿含第六四七經》

  「雲何正定?比丘者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遊,是謂正定。」《中阿含第一八九經》

  「有漏、無明漏,或依七,或依未至滅。」《發智論》(大正二六‧九叁九中)

  「雲何定覺支?謂世尊說:苾刍當知,我說依初靜慮,能盡諸漏。如是我說依第二、第叁、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能盡諸漏。」《法蘊足論》(大正二六‧四九叁下) 

  [35]「……得初禅成就遊,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已,住彼必得漏盡。設住彼不得漏盡者,必當升進得止息處。雲何升進得止息處?……得第二禅成就遊,……無所有處成就遊。……彼如是觀此覺無常,觀興衰,觀無欲,觀滅,觀斷,觀舍已,便不受此世。不受此世已,便不恐怖。因不恐怖,便般涅槃……」《中阿含第二0五經》,另《增支部第九集第叁叁、叁六經》、《中部第五二經》亦同。 

  [36]「如契經說:有七依定,我說依彼能盡諸漏:……或有生如是疑,非想非非想處既無聖道,若世尊弟子生彼處者,依何能盡諸漏,將無彼類不由聖道得阿羅漢耶!爲令此疑得決定故,說彼依無所有處得阿羅漢果。」《大毗婆沙論》(大正二七‧九二九中) 

  [37]「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日出前相,謂明相初光。如是比丘!正盡苦邊,究竟苦邊前相者,所謂正見。彼正見者,能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起定正受故,聖弟子心正解脫貪欲、瞋恚、愚癡;如是心善解脫聖弟子,得正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雜阿含第七四八經》 

  [38]「何等爲慧根?謂四聖谛。此諸功德,皆以慧爲首,譬如堂閣,棟爲其首。」《雜阿含第六五八經》 

  [39]「諸比丘!外法中,我不見一法,令未生惡不善法不生,已生惡不善法令滅,如說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雜阿含第七七八經》 

  [40]「諸比丘!于內法中,我不見一法,令未生惡不善法不生,已生惡不善法令滅,如說正思惟者。」《雜阿含第七七五經》 

  [41]「是爲,阿難!因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歡悅,因歡悅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樂,因樂便得定。阿難!多聞聖弟子因定便得見如實知如真,因見如實知如真便得厭,因厭便得無欲,因無欲便得解脫。」《中阿含第四二經》 

  [42]《雜阿含第六二四經》 

  [43]「此中眼者;謂法智忍,智者;謂諸法智,明者;謂諸類智忍,覺者;謂諸類智。複次,眼是觀見義,智是決斷義,明是照了義,覺是警察義。」《大毗婆沙論》(大正二七‧四一一上)

  「彼生眼者爲見故,生智者爲決定故,生明者懸鑒故,生覺者覺了故。」《鞞婆沙論》(大正二八‧四八0下

  

  

  

《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叁章 流傳人間的佛法 第一節 佛陀的初轉*輪--四聖谛與八正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