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三章 流传人间的佛法
第一节 佛陀的初转*轮-- 四圣谛与八正道
初转*轮
依据佛教各种经典与律典[1]的记载,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解脱成佛后,首先想到要将他的证悟解脱内容,与从前教导他深禅定的两位老师分享。然而,这两位老师都已经过世了。继而想到当初和他一起离开王宫,陪伴他出家修行的五位臣子,感念他们六年来一路相伴相随的协助,此时,他们五位,都还在当时迦尸国波罗[木+奈]的鹿野园中,修那些与解脱不相干的苦行。于是,就从当时摩竭陀国境内,尼连禅河河畔的菩提伽耶地方,动身前往迦尸国的首都波罗[木+奈],打算教导这五位昔日的修行伙伴。在前往波罗[木+奈]的途中,遇到了一位名叫优陀(或作优陀耶、优婆耆婆、优毗迦、优波迦)的婆罗门修行者(梵志),佛陀曾告诉这位修行者说,他已「诸爱尽解脱」,「自觉无上觉」[2],然而,这位名叫优陀的修行者,并不为所动,没有继续请教佛陀解脱之道的意思,错失了成为第一位听闻佛法者的机会。
远远地看见佛陀走过来了,这五位昔日的修行伙伴,相约不要以礼相待,因为在苦行者的眼中,放弃了苦行的人,无异是退堕了而不值得尊敬的。然而,抵挡不过佛陀的「极妙威德」,他们个个争相服伺佛陀。佛陀就在鹿野园中,为他们初转*轮,教说解脱之道,开启了佛法流传人间之端。
佛陀初转*轮的内容,有些经典说是「四圣谛」[3],有些说是离苦乐两边的「八正道」[4],有些则说,先是说了「八正道」,继而说了「四圣谛」[5]。不论是四圣谛,亦或是八正道,都是依于缘起法理则开展的修行方法。苦、集、灭、道的四圣谛,是原则性的大架构,而八正道则是四圣谛中,道谛(方法)的实践细则,两者有着高度的关连性。如果从五位比丘当时还在修苦行的背景来看,佛陀先为他们说应当离苦、乐两边的中道 -- 八正道,然后再教导他们四圣谛的修行次第,这样的可能性,应该是很高的。
四圣谛
苦、集、灭、道的四圣谛,如果以医生治病为例,就是先诊断病情,知道生的是什么病,继而找出发病的根源,下药治疗,然后痊愈的过程,所以,经中也比喻佛陀是大医王[6]。如果换成现代产业品管圈的习惯用语来解读,就是发现问题之所在、找出问题的主要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将问题解决。这是一个用来解决问题的合理步骤,今天的产业界,将它拿来作为解决生产线,或者服务流程上的问题,以降低产品的不良率。然而,在二千多年前,佛陀初转*轮时,就已经以这样的道理来教导五比丘了,不同的是,佛陀将它用在人生问题的解决上,而今天的产业界,却只将它用在非人生问题的生产线或服务流程上,说来是蛮可惜的。事实上,四圣谛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很好程序架构,它可以适用于各方面问题的解决上,尊者舍利弗曾经说,四圣谛广摄了一切善法[7],是一切善法中的第一善法,似乎可以做这样的解读。不过,佛陀教说四圣谛,所关切的主要对象,还是在有情身心作用的「世间」上,一切善法,自然也是指有益于身心问题(烦恼)的解决来说的。
一切皆从苦谈起
佛陀初转*轮,为什么要从苦谈起?从乐谈起不符合多数人的期求吗?人生只有苦可以谈吗?不了解佛教的人,会以为佛教多谈人生的苦,只强调人生的阴暗面,而指责这是过于消极的人生观,是失败者的宗教。即使对佛教有好感的人,也不禁要问:人生真的是苦吗?佛陀不也到处说有苦的感受、乐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吗?是的,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确实也能常常经验到欢乐,然而,佛陀却以无常变化的缘故,而说所有的感受,终将是苦[8]。为什么无常变化,就会是苦呢?这是因为我们常常爱恋、执着我们所喜欢的,一旦情况发生变化了,我们所喜欢的变化消失了,苦的感觉马上就跟着升起了。这就是为什么佛陀会说,当爱升起时,苦就跟着来了[9]的道理。如果从这样的角度切入来看,情爱的人生,真的是充满着苦啊!而这苦的真相,对一味地追求欢乐,只想不断地以新的欢乐,来赶走痛苦的人,是多么的难以理解,也不会愿意去面对的啊!不能体认人生中的苦,这样的人,终究不会知道问题到底是出在哪里,只能浑浑噩噩地在苦乐两边摆荡[10],又如何能谈问题的彻底解决呢?
人生八苦
人生有哪些苦呢?经中说,识入母胎,一期生命的形成是苦,因为从此有生理与心理的不满足[11];衰老是一种苦,生理和心理上机能的老化,常常带来痛苦;生病是苦,身体不舒服,心里也郁闷的苦;死亡是苦,拥有多少的东西,临死难舍的苦;与自己所亲爱的人别离是苦;不得不与自己厌恶的人打交道是苦;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是苦;总括来说,执着于情爱的身心就是苦[12]。除了在娘胎时的苦,多数人都已不复记忆外,其它的几种苦,只要稍为留意,我们都不难在日常生活中,亲自体验。
大师唯说调伏欲贪
人生的这些苦,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只有把苦的根本原因找出来,才能将苦彻底地解决,就如同医生治病一样。导致我们烦恼痛苦的原因在哪里呢?是因为贪爱[13]!「爱别离、怨憎会」,很明显的都是因为贪爱[14],求不得苦,是欲求的不得满足,当然也是因为贪爱。总括所有苦的五蕴身心,其成因(集)也是贪爱[15],就是「生苦」,也是因为「识」的贪爱攀缘,才会有生理与心理的成长完成,就像种子(识)需要水分(贪爱)的滋润,才能从泥土中(色、受、想、行等四个识所安住的地方)发芽成长一样[16]。所以,佛陀会告诉竭昙聚落主说,所有的苦,都是根源于欲(爱),从欲而生,从欲而起,以欲为因,以欲为缘[17]。
所以,在早期的经典中,我们常常看到佛陀离欲贪的教说,佛弟子也常以离欲贪的教导,来代表佛陀的教说。例如,当一些出家外道,询问罗陀比丘为什么要在沙门瞿昙处出家修行时,罗陀比丘的回答是:「我是为了五蕴身心离欲爱,以趣入解脱的缘故,来跟随如来修行的。」[18]结果外道出家们,听了以后很不高兴,大骂而去。罗陀比丘事后向佛陀报告了这件事,受到佛陀的肯定。另一个例子是,有一群恒河上游的西方比丘,来到恒河下游的东方参学。待参学告一段落,要回西方故乡前,来向佛陀辞行。佛陀告诉他们,应当也向尊者舍利弗辞行,因为尊者舍利弗「能令汝等以义饶益,长夜安乐」。当时,西方多是雅利安人的天下,信仰婆罗门教的国度,所以,尊者舍利弗就告诉这些将要回西方国度的比丘说,您们回去后,故乡的那些王族、婆罗门族、长者、沙门们,一定会问您们,您们老师都为您们说什么法,教您们什么啊?您们就应当这样回答:「大师唯说调伏欲贪」,如果再问您们,在哪些地方调伏欲贪呢?您们应当这样回答:「大师唯说于彼色阴调伏欲贪,于受、想、行、识阴调伏欲贪,我大师如是说法。」[19]于五蕴调伏欲贪,显然是佛陀提纲挈领的教法,所以,尊者舍利弗会拿这个来当西方比丘的临行赠言,耳提面命一番。
欲贪的另一面,就是瞋恚,瞋恚是欲求不得的反动。不论是欲贪还是瞋恚,其深邃处都是我见、执着,请参考〈佛陀之所以为佛陀〉一节。
八正道
断除欲贪[20],彻底解决人生苦迫的方法,就是八圣道[21](八正道、八支圣道)了。八正道又称为中道,这是因为在佛陀那个时代的修行环境中,有主张应当以苦行为修行方法,以为修苦行可以成就解脱的,例如耆那教的教主尼揵子,就是这样主张的。也有以为纵欲欢乐,就是解脱的[23]。佛陀否定了这两种极端的修行方法,提出了恰当的、正确的方法,所以称之为中道。中道不是中庸之道,不是在苦乐两端求取平均,也不是在苦乐两端的摆荡中,求取平衡,而是远离,是彻底的超越苦乐两端。又,八正道是过去诸佛以来的常道,所以也称为「古仙人道」[24],表示了佛陀所发掘的八正道,是早已在那儿的圣道。另外,佛陀在疾病入灭前,教化了最后一位弟子须跋,就说:因为有八正道,才能有证果位的圣者[25],所以八正道是「圣者之道」。初转*轮时,为五比丘说了八正道(尊者憍陈如当场成就初果)[26],入灭前的最后说法,还是为最后的弟子说了八正道(尊者须跋因而成就解脱阿罗汉果)[27],展现了八正道在佛陀教导中的分量。
八正道的内容,是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每一支圣道的内容,都必须与四圣谛相应,才能成为趣向解脱的出世正道,否则也只能是世俗善道罢了[28]。什么是正见?世俗的正见,是建立了有善恶、贤圣的观念;出世间的正见,是建立了与四圣谛相应的观察、分别、抉择的能力。正志也译为正思惟,世俗的正志,是能思惟、觉了离欲、不瞋、不害[29]的善行;出世间正志,是与四圣谛相应,向于解脱,离于贪爱、离于我见的深刻思惟(伺)。正语及正业,正是「十善」中的「身三」(不杀、不盗、不邪淫)与「口四」(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正命是合理、有节、有序的生活,尤其更重于合于佛法的经济生活:不以咒术、占卜为生,杜绝多欲、无厌足,过着简朴的生活。正方便又译为正精进,是坚持、勇猛的修学毅力,包含了「四正断」:对世俗善行与出世解脱行的开发、保持,对世俗恶行与不利于解脱行的断除、防范[30]。正念是明目觉察,忆念不失,念念分明不错乱,包括对自己肢体行为与生理情况(身)、心理感受(受)、念头与想法(心、法)清楚觉照的四念处[31],守护根门的六触律仪等[32]。正定是心离昏沉不明、掉举浮动,平静安住一处,不散、不乱[33],包含了…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三章 流传人间的佛法 第一节 佛陀的初转*轮--四圣谛与八正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