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叁章 流傳人間的佛法
第一節 佛陀的初轉*輪-- 四聖谛與八正道
初轉*輪
依據佛教各種經典與律典[1]的記載,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解脫成佛後,首先想到要將他的證悟解脫內容,與從前教導他深禅定的兩位老師分享。然而,這兩位老師都已經過世了。繼而想到當初和他一起離開王宮,陪伴他出家修行的五位臣子,感念他們六年來一路相伴相隨的協助,此時,他們五位,都還在當時迦屍國波羅[木+奈]的鹿野園中,修那些與解脫不相幹的苦行。于是,就從當時摩竭陀國境內,尼連禅河河畔的菩提伽耶地方,動身前往迦屍國的首都波羅[木+奈],打算教導這五位昔日的修行夥伴。在前往波羅[木+奈]的途中,遇到了一位名叫優陀(或作優陀耶、優婆耆婆、優毗迦、優波迦)的婆羅門修行者(梵志),佛陀曾告訴這位修行者說,他已「諸愛盡解脫」,「自覺無上覺」[2],然而,這位名叫優陀的修行者,並不爲所動,沒有繼續請教佛陀解脫之道的意思,錯失了成爲第一位聽聞佛法者的機會。
遠遠地看見佛陀走過來了,這五位昔日的修行夥伴,相約不要以禮相待,因爲在苦行者的眼中,放棄了苦行的人,無異是退墮了而不值得尊敬的。然而,抵擋不過佛陀的「極妙威德」,他們個個爭相服伺佛陀。佛陀就在鹿野園中,爲他們初轉*輪,教說解脫之道,開啓了佛法流傳人間之端。
佛陀初轉*輪的內容,有些經典說是「四聖谛」[3],有些說是離苦樂兩邊的「八正道」[4],有些則說,先是說了「八正道」,繼而說了「四聖谛」[5]。不論是四聖谛,亦或是八正道,都是依于緣起法理則開展的修行方法。苦、集、滅、道的四聖谛,是原則性的大架構,而八正道則是四聖谛中,道谛(方法)的實踐細則,兩者有著高度的關連性。如果從五位比丘當時還在修苦行的背景來看,佛陀先爲他們說應當離苦、樂兩邊的中道 -- 八正道,然後再教導他們四聖谛的修行次第,這樣的可能性,應該是很高的。
四聖谛
苦、集、滅、道的四聖谛,如果以醫生治病爲例,就是先診斷病情,知道生的是什麼病,繼而找出發病的根源,下藥治療,然後痊愈的過程,所以,經中也比喻佛陀是大醫王[6]。如果換成現代産業品管圈的習慣用語來解讀,就是發現問題之所在、找出問題的主要原因、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將問題解決。這是一個用來解決問題的合理步驟,今天的産業界,將它拿來作爲解決生産線,或者服務流程上的問題,以降低産品的不良率。然而,在二千多年前,佛陀初轉*輪時,就已經以這樣的道理來教導五比丘了,不同的是,佛陀將它用在人生問題的解決上,而今天的産業界,卻只將它用在非人生問題的生産線或服務流程上,說來是蠻可惜的。事實上,四聖谛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很好程序架構,它可以適用于各方面問題的解決上,尊者舍利弗曾經說,四聖谛廣攝了一切善法[7],是一切善法中的第一善法,似乎可以做這樣的解讀。不過,佛陀教說四聖谛,所關切的主要對象,還是在有情身心作用的「世間」上,一切善法,自然也是指有益于身心問題(煩惱)的解決來說的。
一切皆從苦談起
佛陀初轉*輪,爲什麼要從苦談起?從樂談起不符合多數人的期求嗎?人生只有苦可以談嗎?不了解佛教的人,會以爲佛教多談人生的苦,只強調人生的陰暗面,而指責這是過于消極的人生觀,是失敗者的宗教。即使對佛教有好感的人,也不禁要問:人生真的是苦嗎?佛陀不也到處說有苦的感受、樂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嗎?是的,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確實也能常常經驗到歡樂,然而,佛陀卻以無常變化的緣故,而說所有的感受,終將是苦[8]。爲什麼無常變化,就會是苦呢?這是因爲我們常常愛戀、執著我們所喜歡的,一旦情況發生變化了,我們所喜歡的變化消失了,苦的感覺馬上就跟著升起了。這就是爲什麼佛陀會說,當愛升起時,苦就跟著來了[9]的道理。如果從這樣的角度切入來看,情愛的人生,真的是充滿著苦啊!而這苦的真相,對一味地追求歡樂,只想不斷地以新的歡樂,來趕走痛苦的人,是多麼的難以理解,也不會願意去面對的啊!不能體認人生中的苦,這樣的人,終究不會知道問題到底是出在哪裏,只能渾渾噩噩地在苦樂兩邊擺蕩[10],又如何能談問題的徹底解決呢?
人生八苦
人生有哪些苦呢?經中說,識入母胎,一期生命的形成是苦,因爲從此有生理與心理的不滿足[11];衰老是一種苦,生理和心理上機能的老化,常常帶來痛苦;生病是苦,身體不舒服,心裏也郁悶的苦;死亡是苦,擁有多少的東西,臨死難舍的苦;與自己所親愛的人別離是苦;不得不與自己厭惡的人打交道是苦;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是苦;總括來說,執著于情愛的身心就是苦[12]。除了在娘胎時的苦,多數人都已不複記憶外,其它的幾種苦,只要稍爲留意,我們都不難在日常生活中,親自體驗。
大師唯說調伏欲貪
人生的這些苦,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只有把苦的根本原因找出來,才能將苦徹底地解決,就如同醫生治病一樣。導致我們煩惱痛苦的原因在哪裏呢?是因爲貪愛[13]!「愛別離、怨憎會」,很明顯的都是因爲貪愛[14],求不得苦,是欲求的不得滿足,當然也是因爲貪愛。總括所有苦的五蘊身心,其成因(集)也是貪愛[15],就是「生苦」,也是因爲「識」的貪愛攀緣,才會有生理與心理的成長完成,就像種子(識)需要水分(貪愛)的滋潤,才能從泥土中(色、受、想、行等四個識所安住的地方)發芽成長一樣[16]。所以,佛陀會告訴竭昙聚落主說,所有的苦,都是根源于欲(愛),從欲而生,從欲而起,以欲爲因,以欲爲緣[17]。
所以,在早期的經典中,我們常常看到佛陀離欲貪的教說,佛弟子也常以離欲貪的教導,來代表佛陀的教說。例如,當一些出家外道,詢問羅陀比丘爲什麼要在沙門瞿昙處出家修行時,羅陀比丘的回答是:「我是爲了五蘊身心離欲愛,以趣入解脫的緣故,來跟隨如來修行的。」[18]結果外道出家們,聽了以後很不高興,大罵而去。羅陀比丘事後向佛陀報告了這件事,受到佛陀的肯定。另一個例子是,有一群恒河上遊的西方比丘,來到恒河下遊的東方參學。待參學告一段落,要回西方故鄉前,來向佛陀辭行。佛陀告訴他們,應當也向尊者舍利弗辭行,因爲尊者舍利弗「能令汝等以義饒益,長夜安樂」。當時,西方多是雅利安人的天下,信仰婆羅門教的國度,所以,尊者舍利弗就告訴這些將要回西方國度的比丘說,您們回去後,故鄉的那些王族、婆羅門族、長者、沙門們,一定會問您們,您們老師都爲您們說什麼法,教您們什麼啊?您們就應當這樣回答:「大師唯說調伏欲貪」,如果再問您們,在哪些地方調伏欲貪呢?您們應當這樣回答:「大師唯說于彼色陰調伏欲貪,于受、想、行、識陰調伏欲貪,我大師如是說法。」[19]于五蘊調伏欲貪,顯然是佛陀提綱挈領的教法,所以,尊者舍利弗會拿這個來當西方比丘的臨行贈言,耳提面命一番。
欲貪的另一面,就是瞋恚,瞋恚是欲求不得的反動。不論是欲貪還是瞋恚,其深邃處都是我見、執著,請參考〈佛陀之所以爲佛陀〉一節。
八正道
斷除欲貪[20],徹底解決人生苦迫的方法,就是八聖道[21](八正道、八支聖道)了。八正道又稱爲中道,這是因爲在佛陀那個時代的修行環境中,有主張應當以苦行爲修行方法,以爲修苦行可以成就解脫的,例如耆那教的教主尼揵子,就是這樣主張的。也有以爲縱欲歡樂,就是解脫的[23]。佛陀否定了這兩種極端的修行方法,提出了恰當的、正確的方法,所以稱之爲中道。中道不是中庸之道,不是在苦樂兩端求取平均,也不是在苦樂兩端的擺蕩中,求取平衡,而是遠離,是徹底的超越苦樂兩端。又,八正道是過去諸佛以來的常道,所以也稱爲「古仙人道」[24],表示了佛陀所發掘的八正道,是早已在那兒的聖道。另外,佛陀在疾病入滅前,教化了最後一位弟子須跋,就說:因爲有八正道,才能有證果位的聖者[25],所以八正道是「聖者之道」。初轉*輪時,爲五比丘說了八正道(尊者憍陳如當場成就初果)[26],入滅前的最後說法,還是爲最後的弟子說了八正道(尊者須跋因而成就解脫阿羅漢果)[27],展現了八正道在佛陀教導中的分量。
八正道的內容,是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每一支聖道的內容,都必須與四聖谛相應,才能成爲趣向解脫的出世正道,否則也只能是世俗善道罷了[28]。什麼是正見?世俗的正見,是建立了有善惡、賢聖的觀念;出世間的正見,是建立了與四聖谛相應的觀察、分別、抉擇的能力。正志也譯爲正思惟,世俗的正志,是能思惟、覺了離欲、不瞋、不害[29]的善行;出世間正志,是與四聖谛相應,向于解脫,離于貪愛、離于我見的深刻思惟(伺)。正語及正業,正是「十善」中的「身叁」(不殺、不盜、不邪淫)與「口四」(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正命是合理、有節、有序的生活,尤其更重于合于佛法的經濟生活:不以咒術、占蔔爲生,杜絕多欲、無厭足,過著簡樸的生活。正方便又譯爲正精進,是堅持、勇猛的修學毅力,包含了「四正斷」:對世俗善行與出世解脫行的開發、保持,對世俗惡行與不利于解脫行的斷除、防範[30]。正念是明目覺察,憶念不失,念念分明不錯亂,包括對自己肢體行爲與生理情況(身)、心理感受(受)、念頭與想法(心、法)清楚覺照的四念處[31],守護根門的六觸律儀等[32]。正定是心離昏沈不明、掉舉浮動,平靜安住一處,不散、不亂[33],包含了…
《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叁章 流傳人間的佛法 第一節 佛陀的初轉*輪--四聖谛與八正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