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一章 佛法的特質
第二節 緣起法下的叁法印與空
佛法的叁法印
法印的意思,是法的印鑒。印鑒的用途,一般是用來驗明身分,表示憑信的。法的印鑒,就是一些內容簡要,但又足以代表佛法精義,能夠展現出佛法特色,可以成爲佛法的標幟的。能成爲佛法的標幟,當然也可以是判定是不是佛法的標准。哪叁句話足以代表佛法的精髓呢?那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1]叁法印,也有略簡爲「無常、無我、涅槃」的。
諸行無常之「行」,泛指造作的活動,無常是指不斷地生滅變化,遷流不息。諸法無我之「法」,泛指一切的事物,無我也稱爲非我,是指沒有實體,沒有主宰者。雖然都說泛指一切,但是佛法主要關切的範圍,還是在有情自身,以及與有情自身相關的延伸。我們在〈佛陀之所以爲佛陀〉一節,曾說明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悟的主要內容,是緣起法。緣起法的理則爲:「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樣的理則,表示了什麼?表示了一切的存在,都在「此故彼」的關系中,都需要其他因緣條件的支持,才能存在。同理,每一個支持的因緣條件,也沒有例外地需要再依賴其他因緣條件,才能存在。這樣的條件關系,層層疊疊,相依相持,而找不到源頭。沒有個起始的源頭,這是讓我們非常難以想象的事,也好象與我們日常生活上的習慣,有所不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總需要設個起迄點,生活秩序才得以維持,譬如說,認定一天從零點開始,在二十四點結束。但這些起迄點,也都只是我們選定一個範圍,硬是將它切割獨立出來的認定而已,並不是必然得如此。
在緣起層層疊疊的條件關系下,往往牽一發而動全局,所以展現出來的,是不斷地生滅變化。不斷地生滅變化,就是無常。一切現象,總是在升起、變化、消失的相似相續中,沒有恒常的存在。生理上的變化如此,心理上的變化,更是如此。生理上的變化,醫學上稱爲新陳代謝,雖然或許我們在短時間內看不到,也感受不到生理的新陳代謝,但今日的醫學,透過儀器的協助,已經很明確地顯示了這一點。心理上的變化,最明顯的,諸如喜、怒、哀、樂,憶想紛飛。喜、怒、哀、樂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有的,有人可以一直保持單一的喜、怒、哀、樂嗎?更何況還有強度上的差異呢!憶想紛飛,這是當我們靜下心來時,就可以充分經驗到的。我們的念頭變化可以有多快呢?最好的實驗是,當阖上眼睛,強迫自己集中注意力,而且只注意一件簡單的事,或一個單調的動作,此時,就不難體驗到自己的心念,是像瀑布般飛快的奔馳[2],又像好動的猴子一樣[3],哪裏止得住呢!我們的身心,是這樣無時無刻的不斷變化,我們所關切的周遭事物、環境,何嘗不是這樣?曆經了百年來許多專家學者,不斷地接力探索,小從分子、原子、各種微小粒子,大到浩瀚的宇宙星球,也都肯定了一切是在不斷地運行變化中,正是「諸行無常」啊!
無我的含意,要比無常深徹抽象,有必要做進一步的討論。原來,印度語詞中所說的我,除了用來表示自己的代名詞外,還含有宗教與哲學這一層面的意義。宗教上的含意,是指具有主宰力量的最高神祇,而哲學上的含意,除了指個人意志伸張的支配力外,還包括了與生俱來、深沈的自我感、自尊心等含意。我們將宗教與哲學上「我」的含意,加以綜合整理,得到一個簡明的定義:凡是具有「實在的、常住的、獨存的、主宰的」性質者,就是我。諸法無我,就是在否定宗教與哲學的這一層「我」。
緣起法說:「此有故彼有」,在「此故彼」的關系下,總是展現著環環相扣,沒一個東西可以單獨存在,也沒有一個東西能有絕對的自主性,再加上都是無常變化的,就否定了獨存、主宰與永遠不變的常住,同時也否定了堅固的實在性。如果觀察我們的身心,不論在肉體上,或是在心靈上,找得到可以單獨存在;永恒不變;要怎樣就能怎樣的部分,可以稱爲實在的、真實的「真我」嗎?沒有的[4]!有的只是層層疊疊、相依相持,找不到獨立源頭的衆因緣和合,哪來我的「本來面目」!就像剝一棵粗大的香蕉樹或芭蕉樹幹,任憑怎麼剝,也找不到有一個實心一樣[5]。如果再將觀察的對象,從我們自身向外延伸,到與自身相關的外在一切,也都是衆因緣和合所成,沒有獨存的、永恒的、真實的東西[6],就像閃電、朝露一樣地短暫流逝[7],雖然有其一定的作用與影響,但卻沒有永恒存在的主宰者,這是「諸法無我」。
因緣叁重觀
緣起法說的「此有故彼有」,看似淺顯,但含意深徹。在「此故彼」簡單的陳述中,至少可以展現出叁層意義:那就是「果從因生、事待理成、有依空立」[8]。「果從因生」是「此故彼」關系中最表面的一層,表示任何一個存在(一個存在,就是一個結果),都有它所以能存在的原因。原因或許很複雜,也許我們一時也還不能清楚,但「此故彼」的條件關系,明白地表示一切都「事出有因」,不會是無因無緣的,所以緣起法就否定了無因論者。然而,在諸多複雜的原因中,其與結果間的關聯,不會是隨機的偶然,而有其必然性與再現性,是有秩序、有迹(理)可尋的關聯,這就是更深一層的「事待理成」。再深一層,這個必然性與再現性的理則,也不是「實在的、常住的、獨存的」,換句話說,也就是沒有自性,這就是最深徹的「有依空立」。譬如說,舉大家最關切的死亡來看,死亡是一個結果,死亡證明書中,一定要載明至少一個最直接致死的原因。當然,我們可以再就那個原因,去追究更遠一層的原因,一層一層地追下去。如果,我們將種種中間的原因略去,而總括來說死亡是因爲有出生,死是結果而生是原因。爲何會這樣呢?是因爲一旦出生,便難逃一步步邁向死亡的必然。有生必有死,是生與死兩者間「事待理成」的必然關系。然而,有生必有死的理則,是連結在生與死的因果中展現的,離開生與死,「此無故彼無」,這項理則也就失去了其揮灑的舞臺,而沒有作用了。這就是「有依空立」。
「有依空立」對我們有什麼意義呢?緣起法說「此有故彼有」;展現出無常但有秩序的「果從因生」、「事待理成」的因果關系,還說「此無故彼無」;也就是「有依空立」這一層,指出止息這些因果必然的可能,開拓了否決宿命的解脫涅槃之路。緣起法的「此無故彼無」,就是佛陀所說的「無明滅則行滅」,一直到「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純大苦聚滅」,也就是叁法印中的「涅槃寂滅」法印。
叁法印的核心-- 無我法印
叁法印,是緣起法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展開說明,也可以說是修學佛法的叁個曆程:從觀察、體會無常中,發現原來是一切都是無我的,再從無我的體會與實踐中,逐漸地減少貪愛與瞋恚,到徹底地止息貪愛、瞋恚、掉舉[9]、無明[10],最後,連最細微、最深沈的「我慢」[11]都斷除了,就是解脫涅槃[12]。從這樣的修學過程中來看,「諸法無我」顯然是居于樞紐地位,因爲「我」的自我感,是一切貪愛、煩惱、愚癡與無明的著力點、根據地,自我感的破除,是凡夫進入聖者之流的重要關卡[13],佛法修行道上的重要裏程碑。又從能貫通無常與涅槃法印來看,無我也可以看作是叁法印的核心。
叁法印與空
「空」又是什麼?與緣起法,以及叁法印有什麼關聯?空,在日常生活中的用語裏,大都指東西的不存在,有否定的意思,如空曠、空屋、天空、空洞等。但在佛法裏,則基于這一層含意,又從修行的經驗中,發展出另一層更深的含意[14],最具代表性的是:比較早期的,以空來表示「緣起法」[15]與對無常等觀察的清淨心境[16],以及稍後的以空表示無自性[17]。關于緣起法,我們已做了許多討論,而無常、不堅固、變易法,也就是緣起法下展現的無常法印,但什麼是自性?自性是印度哲學思想中的一個普遍的觀念,它的意思是指自體的本性、本質。一般人所認識到的一切,直覺中,或基于直覺而來的思辨,總覺得其中必有某種構成這個東西的基本單元,這個基本單元,必須是一個實在體,稱爲本體、本元、基本元素等,具有純淨無雜、「其小無內」不可再分割、真實不變的特性,就是自性[18]。從這裏來看,自性的含意,其實就含在「實在的、常住的、獨存的」這叁項特性中,而這叁項特性,正是宗教哲學上「我」的意涵。所以,無我即是無自性,無自性即是無我[19]。以空來表示無自性,「空」即是無我。空的意涵,從表示緣起,表示由對無常的觀察所導入的清淨解脫(解脫即是涅槃寂滅),到等同于無自性的無我,其實,其內容也都還在從緣起法所展開的叁法印之中。由于叁法印的中心是無我,推測可能隨著佛教中,對無我在佛法的修證過程中,居重要關鍵地位體認的日漸提升,以「空」來表示無自性、無我,便逐漸成爲佛教中的主流意見,後來的「大乘佛教」[20]多闡揚一切法空,以空爲一實相印,以一實相印統一了叁法印,實則空就是無自性,也就是無我;一實相印就是貫通無常與涅槃的無我法印[21]。空義在這樣的發揚下,後來便逐漸地成爲比緣起法更爲人們所熟悉的佛法特征,佛教也因此而被稱爲「空門」。
總結來說,叁法印與空,都是源于緣起法的展開說明,都可以是佛法的標幟,提供了一個判斷是否爲佛法的標准,也可以是修學佛法的叁個曆程,更可以從諸法無我法印貫通統一叁法印,成爲諸法空性的一實相印。除此而外,佛教中也依著對各法印的偏重,開發了適合不同根性的不同法門[22]與思想體系[23],展現了佛教的多樣化。叁法印與空,提供了佛法裏許多重要的訊息,實在是學佛者所必須具備…
《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一章 佛法的特質 第二節 緣起法下的叁法印與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