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十九▪P5

  ..續本文上一頁不願來了。由于這樣的罪,已經在地獄中受過無量的苦,而仍有地獄的余罪,所以現在得到這樣的報身,繼續接受如此的苦報。衆比丘啊!大目揵連所看見是真實沒有錯的,你們應當信受修持!」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喜歡,都願遵奉修行。

  第五叁二經注釋:

  1、惡口形名諸比丘:言以惡劣汙穢之言語形容或指稱諸比丘。

  

  五叁叁、本經敘說大目揵連尊者看見好起诤訟惡比丘之苦報。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裏,……。乃至佛陀告訴衆比丘說:「這位衆生過去世時,在這舍衛國的迦葉佛法中出家做個比丘,他喜好與人诤訟,使衆僧爭鬥紛擾,又到處搬弄是非,使衆僧不能和合,原先住在這裏的比丘都感厭惡舍此而去,還沒來的人也不願來,由于這樣的罪過,已經在地獄中受過無量的苦,而仍有地獄的余罪,所以現在得到這樣的報身,繼續接受如此的苦報。衆比丘啊!大目揵連所看見是真實沒有錯的,你們應當信受修持!」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五叁四、本經敘說大目揵連尊者向阿那律尊者請教怎樣叫信樂四念處,而阿那律尊者即給予解說。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那時,阿那律尊者住在松林精舍裏。同時,大目揵連尊者住在跋祇國的聚落│失收摩羅山恐怖稠林,禽獸所聚之處。

  當時,阿那律尊者獨自處于僻靜之處,在禅思思惟時,他這樣地想著:「有一種至高無上的正道,可使衆生清淨,遠離憂、悲、惱苦,得到真如法性,就是所謂的四念處。是那四種念處呢?就是觀察色身的身念處,以及觀察感受的受念處、觀察內心的心念處、觀察諸法的法念處。如果遠離四念處的話,就是離了賢聖法;遠離賢聖法,就是遠離了聖道;遠離了聖道,就是離了甘露法;遠離甘露法,那麼就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了。如果能夠信樂四念處的話,就是信樂聖法;信樂聖法,就是信樂聖道;信樂聖道,就是信樂甘露法;信樂甘露法,那就能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了。」

  那時,大目揵連尊者已知道阿那律尊者心中的想法,就如大力士屈伸手臂那樣短暫的時間,他運用神通力自跋祇國的聚落│失收摩羅山恐怖稠林,禽獸所聚之處隱沒,去到舍衛城的松林精舍,在阿那律尊者面前顯現,然後問阿那律說:「你獨自處于僻靜之處,在禅思思惟時,有作這樣的想法:『有一種至高無上的正道,可使衆生清淨,遠離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得到真如法性,就是所謂的四念處。是那四種念處呢?就是觀察色身的身念處,以及觀察感受的受念處、觀察內心的心念處、觀察諸法的法念處。如果不信樂四念處、就是不信樂賢聖法;不信樂賢聖法,就是不信樂聖道;不信樂聖道,也就不信樂甘露法;不信樂甘露法,那麼就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了。如果信樂四念處的話,就是信樂賢聖法;信樂賢聖法,就是信樂聖道;信樂聖道,就能得到甘露法;能得到甘露法,就能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了。』嗎?」

  阿那律尊者答大目揵連尊者說:「是的,是的,尊者啊!」

  大目揵連問阿那律尊者說:「到底怎樣叫信樂四念處呢?」

  (阿那律尊者說:)「大目揵連尊者啊!如果比丘將心安住于觀察色身的身念處時,心就會專注于此色身,保持正念,調伏妄念,息止煩惱,至于寂靜,專一心念,而增進于道;同樣地,如果將心安住于受、心、法念處時,也都能住于正念,調伏貪欲煩惱,息止妄念,至于寂靜,專一心念,而增進于道。大目揵連尊者啊!這樣就叫做比丘信樂四念處了。」

  當時,大目揵連尊者就進入他的叁昧正受(即禅定)中。從舍衛國的松林精舍隱沒,回到跋祇國的聚落│失收摩羅山恐怖稠林,禽獸所聚之處。

  第五叁四經注釋:

  1、阿那律:爲天眼第一、見十方域所第一比丘。

  2、松林精舍:巴利本作「祇樹給孤獨園」。

  3、跋祇:爲古印度十六大國之一。

  4、失收摩羅山:爲一村名。

  5、恐怖稠林:森林。

  6、一乘道:成佛唯一之道,是至高無上之道。

  7、甘露法:甘露,爲不死靈藥之名。佛教以如來之教法,能度人生死,得到涅槃,譬如甘露,謂之甘露法。

  

   五叁五、本經敘說修習四念處應常保持正念正知。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乃至大目揵連尊者問阿那律尊者說:「怎樣叫做于四念處修習多修習呢?」

   阿那律尊者告訴大目揵連尊者說:「就是比丘對于自已的身體生起厭離想,或對于自己的身體生起不厭離想,或者是厭離與不厭離俱舍想時,都能有正念正知。就如對自身的敘述一樣,像這對外身、內外身,對內受、外受、內外受、對內心、外心、內外心,對內法、外法、內外法等,生起厭離想、不厭離想、或厭離與不厭離俱舍想時,也一樣要能保持正念正知。就像這樣,大目揵連尊者啊!這就叫做于四念處修習多修習了。」

  這時,大目揵連尊者就從舍衛國的松林精舍這兒進入叁昧神通力中,就如一位大力士屈伸手臂那麼短暫的時間裏,回到跋祇國的聚落│失收摩羅山恐怖稠林禽獸所聚之處。

  第五叁五經注釋:

  1、「如內身,如是外身、內外身……外法、內外法」:根據「阿毗達磨法蘊足論」的說法:

   內身│謂自身,若在現相續中,已得不失。

   外身│謂自身,若在現相續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 所有身相。

   內外身│合說前二種,名內外身。

   內受│謂自受,若在相續中已得不失。

   外受│謂自受,若在相續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所有諸受。

   內外受│合說前二種,名內外受。

   內心│謂自心,若在現相續中,已得不失。

   外心│謂自心,若在相續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所有諸心。

   內外心│合說前二種,名內外心。

   內法│謂自想蘊、行蘊,若在現相續中,已得不失。

   外法│謂自想蘊、行蘊,若在現相續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想蘊、行蘊。

  內外法│合說前二種,名內外法。

  有關「四念處」經文的解說,尚可參閱北傳中阿含念處經,以及南傳中部念處經、長部大念處經。其中對「念法處」的解說經論不同,法蘊足論把「法」解說爲「想」「行」二心所,但經中則指其爲對四聖谛、五蘊、五蓋、六入處、七覺支等法的觀察。

  2、入叁昧:印順導師「雜阿含經論會編」以爲此叁字是衍文。

  雜阿含經卷第十九終

  

  

《雜阿含經卷第十九》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