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十九▪P5

  ..续本文上一页不愿来了。由于这样的罪,已经在地狱中受过无量的苦,而仍有地狱的余罪,所以现在得到这样的报身,继续接受如此的苦报。众比丘啊!大目揵连所看见是真实没有错的,你们应当信受修持!」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喜欢,都愿遵奉修行。

  第五三二经注释:

  1、恶口形名诸比丘:言以恶劣污秽之言语形容或指称诸比丘。

  

  五三三、本经叙说大目揵连尊者看见好起诤讼恶比丘之苦报。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里,……。乃至佛陀告诉众比丘说:「这位众生过去世时,在这舍卫国的迦叶佛法中出家做个比丘,他喜好与人诤讼,使众僧争斗纷扰,又到处搬弄是非,使众僧不能和合,原先住在这里的比丘都感厌恶舍此而去,还没来的人也不愿来,由于这样的罪过,已经在地狱中受过无量的苦,而仍有地狱的余罪,所以现在得到这样的报身,继续接受如此的苦报。众比丘啊!大目揵连所看见是真实没有错的,你们应当信受修持!」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五三四、本经叙说大目揵连尊者向阿那律尊者请教怎样叫信乐四念处,而阿那律尊者即给予解说。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阿那律尊者住在松林精舍里。同时,大目揵连尊者住在跋祇国的聚落│失收摩罗山恐怖稠林,禽兽所聚之处。

  当时,阿那律尊者独自处于僻静之处,在禅思思惟时,他这样地想着:「有一种至高无上的正道,可使众生清净,远离忧、悲、恼苦,得到真如法性,就是所谓的四念处。是那四种念处呢?就是观察色身的身念处,以及观察感受的受念处、观察内心的心念处、观察诸法的法念处。如果远离四念处的话,就是离了贤圣法;远离贤圣法,就是远离了圣道;远离了圣道,就是离了甘露法;远离甘露法,那么就不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了。如果能够信乐四念处的话,就是信乐圣法;信乐圣法,就是信乐圣道;信乐圣道,就是信乐甘露法;信乐甘露法,那就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了。」

  那时,大目揵连尊者已知道阿那律尊者心中的想法,就如大力士屈伸手臂那样短暂的时间,他运用神通力自跋祇国的聚落│失收摩罗山恐怖稠林,禽兽所聚之处隐没,去到舍卫城的松林精舍,在阿那律尊者面前显现,然后问阿那律说:「你独自处于僻静之处,在禅思思惟时,有作这样的想法:『有一种至高无上的正道,可使众生清净,远离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得到真如法性,就是所谓的四念处。是那四种念处呢?就是观察色身的身念处,以及观察感受的受念处、观察内心的心念处、观察诸法的法念处。如果不信乐四念处、就是不信乐贤圣法;不信乐贤圣法,就是不信乐圣道;不信乐圣道,也就不信乐甘露法;不信乐甘露法,那么就不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了。如果信乐四念处的话,就是信乐贤圣法;信乐贤圣法,就是信乐圣道;信乐圣道,就能得到甘露法;能得到甘露法,就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了。』吗?」

  阿那律尊者答大目揵连尊者说:「是的,是的,尊者啊!」

  大目揵连问阿那律尊者说:「到底怎样叫信乐四念处呢?」

  (阿那律尊者说:)「大目揵连尊者啊!如果比丘将心安住于观察色身的身念处时,心就会专注于此色身,保持正念,调伏妄念,息止烦恼,至于寂静,专一心念,而增进于道;同样地,如果将心安住于受、心、法念处时,也都能住于正念,调伏贪欲烦恼,息止妄念,至于寂静,专一心念,而增进于道。大目揵连尊者啊!这样就叫做比丘信乐四念处了。」

  当时,大目揵连尊者就进入他的三昧正受(即禅定)中。从舍卫国的松林精舍隐没,回到跋祇国的聚落│失收摩罗山恐怖稠林,禽兽所聚之处。

  第五三四经注释:

  1、阿那律:为天眼第一、见十方域所第一比丘。

  2、松林精舍:巴利本作「祇树给孤独园」。

  3、跋祇:为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

  4、失收摩罗山:为一村名。

  5、恐怖稠林:森林。

  6、一乘道:成佛唯一之道,是至高无上之道。

  7、甘露法:甘露,为不死灵药之名。佛教以如来之教法,能度人生死,得到涅槃,譬如甘露,谓之甘露法。

  

   五三五、本经叙说修习四念处应常保持正念正知。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乃至大目揵连尊者问阿那律尊者说:「怎样叫做于四念处修习多修习呢?」

   阿那律尊者告诉大目揵连尊者说:「就是比丘对于自已的身体生起厌离想,或对于自己的身体生起不厌离想,或者是厌离与不厌离俱舍想时,都能有正念正知。就如对自身的叙述一样,像这对外身、内外身,对内受、外受、内外受、对内心、外心、内外心,对内法、外法、内外法等,生起厌离想、不厌离想、或厌离与不厌离俱舍想时,也一样要能保持正念正知。就像这样,大目揵连尊者啊!这就叫做于四念处修习多修习了。」

  这时,大目揵连尊者就从舍卫国的松林精舍这儿进入三昧神通力中,就如一位大力士屈伸手臂那么短暂的时间里,回到跋祇国的聚落│失收摩罗山恐怖稠林禽兽所聚之处。

  第五三五经注释:

  1、「如内身,如是外身、内外身……外法、内外法」:根据「阿毗达磨法蕴足论」的说法:

   内身│谓自身,若在现相续中,已得不失。

   外身│谓自身,若在现相续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 所有身相。

   内外身│合说前二种,名内外身。

   内受│谓自受,若在相续中已得不失。

   外受│谓自受,若在相续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所有诸受。

   内外受│合说前二种,名内外受。

   内心│谓自心,若在现相续中,已得不失。

   外心│谓自心,若在相续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所有诸心。

   内外心│合说前二种,名内外心。

   内法│谓自想蕴、行蕴,若在现相续中,已得不失。

   外法│谓自想蕴、行蕴,若在现相续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想蕴、行蕴。

  内外法│合说前二种,名内外法。

  有关「四念处」经文的解说,尚可参阅北传中阿含念处经,以及南传中部念处经、长部大念处经。其中对「念法处」的解说经论不同,法蕴足论把「法」解说为「想」「行」二心所,但经中则指其为对四圣谛、五蕴、五盖、六入处、七觉支等法的观察。

  2、入三昧:印顺导师「杂阿含经论会编」以为此三字是衍文。

  杂阿含经卷第十九终

  

  

《杂阿含经卷第十九》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