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二十
五叁六、本經敘說阿那律尊者告訴舍利弗尊者,多修習四念處可得大德神力。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那時,大目揵連尊者和阿那律尊者就住在舍衛國的手成浴池河邊。
舍利弗尊者去到阿那律尊者住處,彼此互相問訊慰勞後,坐于一面。舍利弗尊者告訴阿那律尊者說:「真是奇妙!阿那律啊!您有如此的大德神力(即大神通),到底是修習什麼功德,多多修習後,而能得到這樣子呢?」
阿那律尊者告訴舍利弗尊者說:「我是于四念處修習多修習後,才成就如此大德神力的。什麼是四念處呢?就是觀察內身(自身)的身念處,要運用方法精勤修習,有正念、正知,而調伏世間的貪憂; 同樣地,也有觀察外身、內外身,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等念處,要運用方法精勤修習,有正念、正知,如此地去調伏世間的貪憂。舍利弗尊者啊!這樣就叫做于四念處修習多修習,而成就如此的大德神力。
舍利弗尊者啊!由于我于四念處做完善修習的緣故,所以對于小千世界,只要稍作方便,就能遍觀清楚,就如一位眼力很好的人站在高樓之上,觀察下面平地的種種事物一樣明白;我要是稍作方便,觀察小千世界的種種事物,也就像這樣。我就是如此的于四念處修習多修習後,而成就此大德神力的。」
當時,這二位正士互相論議後,就各從座席起來離去了。
第五叁六經注釋
1、手成浴池:爲舍衛城一河川之名。
五叁七、本經敘說大目揵連尊者問阿那律尊者如何得大德神力。答以多修習四念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舍利弗尊者、大目揵連尊者、阿難尊者、阿那律尊者也住在舍衛國裏。
那時,大目揵連尊者去到阿那律尊者住處,彼此互相問訊慰勞後,坐于一面。這時,大目揵連尊者問阿那律尊者說:「您是修習什麼功德,多多地修習後,而成就如此大德神力(大神通力)的呢?」
阿那律尊者告訴大目揵連尊者說:「我是于四念處修習多修習後,才成就如此大德神力的。是那四念處呢?就是以心意去注視觀察自身的身念處,要運用方法精勤修習,有正念、正知,以去除世間的貪憂;還有以心意去注視觀察外身、內外身,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等念處,要運用方法精勤修習,以去除世間的貪憂。這樣就叫做于四念處修習多修習,而成就如此的大德神力。我于千個須彌山(即小千世界),只要作少許的方便,便全都能觀察得清楚,就好比一位眼力很好的人,他登上高山的頂端,觀察下面的多羅樹林那樣的明白;同樣地,我于四念處修習多修習後,即成就了如此的大德神力,只要作少許的方便,便能觀見千個須彌山。就像這樣,大目揵連尊者啊!我于四念處修習多修習後,而成就了如此的大德神力。」
當時,二位正士互相論議後,就各從座席起來離去。
五叁八、本經敘說阿那律尊者告訴阿難尊者,由于彼多修習四念處故,得大德大力(大神通力)。
我聽到這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舍利弗尊者、大目揵連尊者、阿難尊者、阿那律尊者也住在舍衛國的手成浴池河邊。
當時,阿難尊者去到阿那律尊者住處,彼此互相問訊慰勞後,坐于一面。阿難尊者問阿那律尊者說:「您是修習什麼功德,多多修習後,而成就了如此大德大力的大神通呢?」
阿那律尊者告訴阿難尊者說:「我是于四念處修習多修習後,而成就此大德大力的。是那四念處呢?就是觀察自身的身念處,系心住于此,要運用方法精勤修習,有正念、正知,以除去世間的貪憂;同樣地,也有觀察外身、內外身,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等念處,系心住于此,要運用方法精勤修習,以除去世間的貪憂。就像這樣,阿難尊者啊!我對這四念處修習多修習後,只要作少許的方便,就能以超過天神與凡人的清淨天眼,觀見一切衆生他們死時、生時,好色、惡色,上色、下色,善趣、惡趣的情況,以及他們隨業受生的情形,也都能如實地觀見。像這些衆生犯下身的惡行,以及口、意的惡行,誹謗賢聖,因爲邪見的因緣,身壞命終後,就會墮生于地獄中;另有些衆生由于身的善行,口、意的善行,不毀謗賢聖,成就正見,因爲這樣的因緣,所以身壞命終後,得生于天上。
譬如眼力很好的人住于四條通道的要沖,能觀察到所有人民的來去或坐臥。我也是像這樣,由于對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所以成就如此大德大力的神通,而能觀見到一切衆生他們死時、生時,善趣、惡趣的情況;也能觀見到這些衆生由于犯下身的惡行,以及口、意的惡行,誹謗賢聖,因爲邪見的因緣,而墮生于地獄中;而另有些衆生由于身的善行,以及口、意的善行,不毀謗賢聖,因爲正見的因緣,所以身壞命終之後,得生于天上。就像這樣,阿難尊者啊!我于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所以成就了如此大德大力的神通。」
當時,二位正士互相論議後,就各從座席起來離去。
五叁九、本經敘說阿那律尊者由于修習四念處,故能安忍病苦。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那時,阿那律尊者住在舍衛國的松林精舍裏,身體正遭受病痛之苦。
當時,有衆多的比丘去到阿那律尊者的住處,向他問訊慰勞後,坐于一邊,向阿那律尊者問說:「阿那律尊者啊!您患病所增加的痛苦尚可安忍嗎?病勢有漸減輕而不轉劇嗎?」
阿那律尊者答說:「我生病很不安適,難以安忍,身體的痛苦,只有轉增而不減損。」于是就講說了叁種譬喻,就如前面「叉摩經」所說的一樣。
「雖然我身已遭受如此的苦痛,但我且當安忍,保持正念、正知。」
衆比丘問阿那律尊者說:「此心要住于何處,才能安忍如此的大痛苦,而保持有正念、正知呢?」
阿那律尊者告訴衆比丘說:「此心要住于四念處,所以我身體所生起的諸多痛苦才能獨自安忍,而保持正念、正知。是那四念處呢?就是觀察自身的身念處,……乃至觀察受、心、法等念處,這樣就叫做住于四念處,身體的諸多痛苦就能獨自安忍,而保持正念、正知了。」
當時,這些正士們互相論議後,內心歡喜不已,就各從座席起來離去。
第五叁九經注釋:
1、松林精舍:又譯作石岩。爲位于中印度憍薩羅國舍衛城祇園精舍之小屋。
2、所患增損:「增損」于此應是偏義複詞,指患病所增的痛苦而言。
3、即說叁種譬,如上叉摩經說:叉摩經,見本經第五卷一O五經。叁種譬,即一、患病苦痛劇于瘦弱者被大力之人以繩縛頭用力急絞。二、患病苦痛劇于利刀生割牛腹。叁、患病苦痛劇于懸于火上,火燒兩足。
五四O、本經敘說阿那律尊者告訴衆比丘,彼因住四念處,故身患病苦得以止息。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那時,阿那律尊者住在舍衛國的松林精舍,生病剛愈不久。
當時,有衆多的比丘去到阿那律住處,向他問訊慰勞後,坐于一邊,向阿那律尊者問說:「您現在已經安穩樂住了嗎?」
阿那律答說:「我已能安穩地保持舒適了,身上的一些痛苦也已逐漸息止了。」
衆比丘又問阿那律尊者說:「您是把心安住于何處,而使身體的諸多苦痛逐漸得到安穩的呢?」
阿那律尊者說:「我是把心安住于四念處,才使身體的諸多苦痛逐漸得到安穩的。是那四念處呢?就是觀察自身的身念處,……乃至觀察諸法的法念處,這就叫做四念處。由于我把心安住于此四念處的緣故,所以身體的諸多苦痛才逐漸得到止息。」
當時,這些正士們互相論議後,內心歡喜不已,便各從座席起來離去。
第五四O經注釋:
1、差:音ㄔㄞ、。病痊愈。
五四一、本經敘說阿那律尊者告訴衆比丘,若比丘在于學地,上求安隱涅槃住,則應修習四念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那時,阿那律尊者住在舍衛國的松林精舍裏。
當時,有衆多的比丘去到阿那律尊者的住處,彼此互相問訊慰勞後,坐于一邊,向阿那律尊者問說:「如果比丘仍處于尚在修學的學地,而想向上求得安穩的涅槃寂靜而安住的話,那麼聖弟子應該如何去修習多修習,才得以在此正法與戒律中盡除一切煩惱,獲得沒有煩惱的清淨心解脫與智慧解脫,在現世中自己知道作證:我再生的因素己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呢?」
阿那律尊者告訴衆比丘說:「你們是問說如果有比丘仍處于尚在修學的學地,而一心想向上、求得安穩的涅槃寂靜而安住的話,那麼聖弟子應該如何去修習多修習,才得以在此正法與戒律中盡除一切煩惱,獲得沒有煩惱的清淨心解脫與智慧解脫,在現世中自己知道作證: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嗎?我說應當把心安住于四念處!是那四念處呢?就是觀察自身的身念處,……乃至觀察諸法的法念處。如此的對四念處修習多修習,就能在此正法與戒律中盡除一切的煩惱,得到無煩惱的清淨心解脫與智慧解脫,在現世中自己知道作證: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
當時,衆比丘共同聽聞阿那律尊者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便各從座席起來離去。
第五四一經注釋:
1、學地:一譯「有學」,因尚有煩惱未斷,必須有待修行、學習…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