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一
五五八、本經敘說阿難尊者告訴迦摩比丘,初禅乃至無所有入處具足住者,則于存在的現象(有法),雖有想也不會生起覺知;若于無想心叁昧,身作證具足住者,則已無想于存在現象而更不會生起覺知。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波羅利弗妒路國裏;阿難尊者與迦摩尊者也住在波羅利弗妒路國的雞林精舍中。
當時,迦摩尊者去到阿難尊者住處,彼此相問訊慰勞後,坐于一邊,告訴阿難尊者說:「真是奇異!阿難尊者啊!有眼也有色,有耳也有聲,有鼻也有香,有舌也有味,有身也有觸,有意也有法,然而有的比丘對于有這樣的現象,卻能不起覺知。怎麼樣呢?阿難尊者啊!那位比丘是心中有想而不起覺知的呢?還是心中無想,所以不起覺知的呢?」
阿難尊者告訴迦摩比丘說:「心中有想于此現象的人也不會起覺知的,更何況是那心中已無想于此現象的人!」
又問:「阿難尊者啊!怎樣叫對于存在的現象有想而不起覺知呢?」
阿難尊者告訴迦摩比丘說:「如果比丘遠離了五欲、五蓋邪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由離欲界邪惡不善法而生起喜樂,圓滿地安住于初禅的話,像這樣有想的比丘對于存在的現象是不會生起覺知作用的;同樣地,如果能圓滿地安住于第二襌、第叁襌、第四禅,乃至安住于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的話,像這樣有想的比丘對于存在的現象也是不會生起覺知作用的。」
「怎樣叫比丘已無想于存在的現象而不會生起覺知呢?」
「就是比丘對于一切的想都不去憶念,安住于無想心叁昧,能圓滿地以自身作證,這樣就叫做比丘已無想于存在的現象而不會生起覺知了。」
尊者迦摩比丘又問阿難尊者說:「如果比丘修得無想心叁昧,心不浮動也不昏沈,已于解脫安住,已安住于解脫,世尊說這是什麼果、什麼功德呢?」
阿難尊者告訴迦摩比丘說:「如果比丘修得無想心叁昧,心不浮動也不昏沈,已于解脫安住,已安住于解脫,世尊說這是智果、智功德。」
當時,這二位正士互相論議後,內心歡喜不已,就各從座席
起來離去。
第五五八經注釋:
1、波羅利弗妒路國:即摩揭陀國首都華氏城。
2、想:心性作用之一,浮事物之相于心上,以爲起言語之因者,與一切之心相應而起。俱舍論四曰:「想,謂于境取差別相。」
3、無想心叁昧:即無相心叁昧,見第五五五經注釋(二)。
五五九、本經敘說阿難尊者告訴衆比丘,得證阿羅漢果的人, 必經由四種道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俱睒彌國的瞿師羅園裏。那時,阿難尊者也住在那兒。
當時,阿難尊者告訴衆比丘說:「如果有比丘或比丘尼在我面前自己記說已證道果的話,我將會稱許他而向他慰勞問訊,他或者是修習四種道法而得證道果的。是那四種道法呢?就是如果比丘或比丘尼襌坐時,他這樣地去安住他的心,完善地安住心、控製住心、調伏住心,如此依止觀而使內心住于一處,正確地受持分別,對諸法而善于量度,這樣地修習,多修習後,就能斷除一切結使煩惱。如果有比丘或比丘尼在我面前自己記說已證道果的話,我就會如此地稱許、慰勞並告訴他,你或許是修習此法而證得道果的。這就是所說第一種道法。(第一種即先止住心,而後觀法)。
其次,如果比丘或比丘尼正坐思惟時,對于諸法先予選擇、思量,而後安住其心,完善地安住心、控製住心、調伏住心,如此依止觀而使內心住于一處,正確地受持,如此的正向經常保持,就能遠離一切的結使煩惱。如果有比丘或比丘尼在我面前自己記說已證道果的話,我將會如此地稱許、慰勞並告訴他,你或許是修習此法而證得道果的,這就是第二種所說的道法。(第二種即先觀法而後住心)。
其次,如果比丘或比丘尼內心被掉亂(內心浮躁,亂而不安)所持,爲調伏此心而禅坐、正坐,安住他的心、完善地安住他的心、控製住心、調伏住心,依止觀而使內心住于一處,正確地受持,如此的正向經常保持後,就能斷除一切的結使煩惱。如果有比丘或比丘尼在我面前自己記說已證得道果的話,我就會如此地稱許、慰勞並告訴他,你或許是修習此法而證得道果的,這就是第叁種所說的法。(第叁種即以襌坐調伏掉亂,而後止觀)。
其次,如果比丘或比丘尼止與觀二者同時俱用,對如此的正向能經常保持,就能斷除一切的結使煩惱。如果有比丘或比丘尼在我面前自己記說已證道果的話,我將會如此地稱許、慰勞並告訴教導他,你或許是修習此法而證得道果的。這就是第四種所說的道法。(第四種即止觀雙修)。」
當時,衆比丘聽聞阿難尊者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五五九經注釋:
1、止觀:即止與觀。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觀是觀察一切真理。止屬于定,觀屬于慧,止觀就是定慧雙修的意思。
五六O、本經敘說阿難尊者回答婆羅門,其出家的目的乃爲斷愛,而修習「四如意足」,即可斷愛。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俱睒彌國的瞿師羅園裏;那時,阿難尊者也住在那兒。
當時,有一位婆羅門去到阿難尊者住處,彼此互相問訊慰勞後,坐于一邊,向阿難尊者問說:「你是爲什麼原因要在沙門瞿昙處修習清淨梵行呢?」
阿難尊者告訴婆羅門說:「是爲了斷除的緣故。」
又問:「尊者是要斷除什麼呢?」
答說:「要斷除愛欲。」
又問:「阿難尊者啊!你是依憑什麼而得以斷除愛欲呢?」
答說:「婆羅門啊!我是依于內心的欲願而斷除愛欲。」
又問:「阿難尊者啊!你這樣子以欲斷愛,愛欲豈不就沒完沒了,毫無邊際了。」
答說:「不是沒有邊際,像這樣是有邊際的,不是毫無邊際的。」
又問:「阿難尊者啊!爲什麼是有邊際,而不是無邊際的呢?」
答說:「婆羅門啊!我現在問你,你就隨己意回答我。婆羅門啊!你意見怎樣呢?你是先有欲願而後再來到我精舍的吧?」
婆羅門答說:「是的,阿難!」
「如此的話,婆羅門啊!你來到精舍後,你那原先的欲願息滅了嗎?」
答說:「是息滅了,阿難尊者啊!就是由那欲願生起精進(指精勤努力)、方便(指小心走路)、籌量(指思惟方向),而來到精舍這裏。」
又問:「你到了精舍後,原先那些精進、方便、籌量息滅了嗎?」
答說:「是的。」
阿難尊者又告訴婆羅門說:「就像這樣,婆羅門啊!如來、應供、等正覺以他所知所見,講說「四如意足」的道法,以至高無上的聖道清淨衆生,息滅苦惱,斷除憂悲。是那四種呢?就是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以及精進定、心定、思惟定斷行成就如意足。就像這樣,聖弟子修習「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就能依止于依遠離、依止于無欲、依止于出離、依止于寂滅,而向于平等舍離,乃至斷除貪愛;貪愛斷除後,那欲願也就息滅了。修習「精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心定斷行成就如意足」,乃至修習「思惟定斷行成就如意足」,也是能依止于遠離、依止于無欲、依止于出離、依止于寂滅,而向于平等舍離,乃至滅盡貪愛;貪愛滅盡後,思惟也就息滅了。婆羅門啊!你意見怎樣呢?這樣是無邊際的嗎?」
婆羅門說:「阿難尊者啊!這樣是有邊際的,不是沒有邊際的。」
當時,婆羅門聽聞阿難尊者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第五六O經注釋:
1、欲、精進、方便、籌量:欲,欲願希望,喻欲定如意足;精進,精勤努力,喻精進定如意足;方便,指小心行路,喻心定如意足;籌量,指思量方向,喻思惟定如意足。
2、四如意足:又名四神定,原系四種襌定,謂修此四者,則能如意開發神通。一、欲如意足,即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謂修道趣果的欲望增進。二、念如意足,即心定斷行成就如意足,謂念念一心,住于正理。叁、精進如意足,即精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謂精進直前,功無間斷。四、慧如意足,即思惟定斷行成就如意足,謂真照離妄,心不散亂。
3、「依離、依無欲、依出要、依滅、向于舍」:離,遠離,指遠離五蓋等惡法不善法;無欲是斷除貪欲;出要,是指出離生死的要道,如八正道等;滅是寂滅;舍是不著一切。
五六一、本經敘說阿難尊者告訴瞿師羅長者,若能調伏世間的貪、瞋、癡,就是善說法者、善向、善到。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拘睒彌國的瞿師羅園裏;阿難尊者也住在那兒。
當時,瞿師羅長者去到阿難尊者住處,向尊者頂禮後,退坐一邊,向阿難尊者問說:「怎樣叫世間說法的人呢?怎樣叫世間的善向呢?怎樣叫世間的善到呢?」
阿難尊者告訴瞿師羅長者說:「我現在問你,你就隨己意回答我。長者啊!你意見怎樣呢?如果有人說法,能調伏貪欲、調伏瞋恚、調伏愚癡,得以名叫世間說法的人嗎?」
長者答說:「阿難尊者啊!如果有人說法,能調伏貪欲、瞋恚、愚癡,這就叫做世間說法的人了。」
又問:「長者啊!你意見怎樣呢?如果是向于調伏世間的貪欲、調伏瞋恚、調伏愚癡的話,這就叫做世間的善向;如果是已調伏了世間的貪欲、瞋恚、愚癡了,這樣可叫做善到嗎?或還不是呢?」
長者答說:「阿難尊者啊!如果調伏了貪欲,已斷除無余;瞋恚、愚癡也已斷除無余,這樣就叫善到了。」
阿難尊者說:「長者啊!我試著問你,你便能真實地回答我,真正的答案既是如此,你就應當受持。」
瞿師羅長者聽聞了阿難尊者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尊者作禮後便離去。
五六二、本經…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