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一▪P6

  ..續本文上一頁,也不會再生起血氣的軀體了。就如世尊所說的五下分結(貪、瞋、身見、戒取、疑等結),已不能見有一結惑還未斷除的;如果還有一結惑不斷除的話,就當再受生于此世間。」

   彼此這樣的交談後,阿耆毗迦不禁悲歎淚流,以衣襟拭面,對質多羅長者說:「我現在應當作如何的打算呢?」

   質多羅長者答說:「你如果能在正法與戒律中出家的話,我將會給予你衣缽等供身之具。」

   阿耆毗迦思惟片刻後,告訴質多羅長者說:「我現在就隨從你指示我所應作的事。」

   當時,質多羅長者就帶著阿耆毗迦去到衆上座住處,向衆上座頂過禮,坐于一邊,然後對諸上座比丘說:「各位尊者啊!這位阿耆毗迦是我的先人所親厚的人,他今天請求出家做一位比丘,希望衆上座能度他出家,我將會供給他衣缽等各種器具。」

  衆上座便立即度他出家,剃除了須發,穿上袈裟法衣。他出家後,常思惟著:善男子之所以剃除了須發,穿著袈裟法衣出家,是爲了增進學道,淨修梵行,證得阿羅漢。

  第五七二經注釋:

  1、等覺:即正覺。

  2、唐:即空,徒然之意。

  3、得阿羅漢:巴利本記載阿耆毗迦後來終于修成阿羅漢。

   五七叁、本經敘說尼揵若提子想誘質多羅長者作爲弟子,但卻反被說服,掉頭而去。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庵羅聚落的庵羅林中,和衆上座比丘在一起。

   當時,有位名叫尼揵若提子的外道和五百個隨從弟子去到庵羅林中,想要誘引質多羅長者來作爲他的弟子。質多羅長者聽聞尼揵若提子帶領五百個弟子來到庵羅林中,想勸誘自己作爲弟子,知道後,立即前往尼揵若提子處,彼此見面相問訊完,各坐于一邊。

   這時,尼揵若提子告訴質多羅長者說:「你相信沙門瞿昙得到了無覺無觀的叁昧(第二禅以上之禅定)嗎?」

   質多羅長者答說:「我不相信,所以才到你這裏來。」

   尼揵若提子說:「長者啊!你說話不谄曲、不虛假、很真實,是由真實所生。長者啊!如果能夠息止有覺有觀的話,也就能夠以繩索系縛于風中;如果能夠息止有覺有觀的話,也就可用一把土來阻斷恒河的流水;而我已于日常的行、住、坐、臥中都能常生智見了。」

   質多羅長者問尼揵若提子說:「是信在前呢?還是智慧在前呢?信與智,何者爲先呢?何者較殊勝呢?」

   尼揵若提子答說:「信應在前,然後才有智。信與智相比,智較殊勝。」

   質多羅長者告訴尼揵若提子說:「我現在已修得息止了有覺有觀,心靈清淨,住心一處,達到無覺無觀,而由叁昧(禅定)生起喜樂,圓滿地安住于第二襌了。我白天也安住于此叁昧中,夜晚也安住于此叁昧中,終夜常住于此叁昧中,我有如此的智慧,何必去信世尊呢?」

   尼揵若提子說:「你所說的話是谄曲、虛假、不真實,是由不真實所生。」

   質多羅長者說:「你先前說我講話不谄曲、不虛假、很真實,是由真實所生,可是現在你爲何又說我講的話是谄曲、虛假、不真實,是由不實所生的呢?如果你先前所說是實話,那麼後頭所說就是虛假;後頭所說如果是實話,那麼先前所說就是虛假了。你先前說:『我已于日常的行、住、坐、臥中常生智見。』可是你于前後之間,對這樣的小事都不能知道,如何會知道那超人之法,或

  是真知、或是灼見、或是常住于安樂的事呢?」長者又問尼揵若提子說:「對于一個詢問,就有一種說示、一項記論(釋答),乃至十個詢問,就有十種說示、十項記論,你有這個能力嗎?如果不能一個詢問,就有一種說示、一項記論,乃至十個詢問,就有十種說示、十項記論的話,你如何能誘引我,而來到這庵羅林中想誘騙我呢?」

   于是尼揵若提子無言以對,掉頭就走,不再回頭了。

  第五七叁經注釋:

  1、尼揵若提子:此處原作「阿耆毗迦」,今依前後文意及「雜阿含經論會編」改正。

  2、以繩系縛于風:「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以網罩風」。

  3、以一把土斷恒水流:「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以己掌遮恒河之流。」

  4、「有于一問、一說、一記論,乃至十問、十說、十記論,汝有此不」:巴利英譯本此處作Now here, sir, these ten reasonable questions arise. If you know the way to reply to them, you should give me a counter-blow along with your company. One

  question, one explanation, one answer. Two questions, two explanations, two answers. Three, four, five, six……ten questions, ten explanations, ten answers. 大意是(大德啊!現在這兒提出十個合理的問題,如果你能回答這些問題,你就可提出反擊,使我歸順你的集團。要一個問題,一個解說,一個答案;二個問題,二個解說,二個答案;叁個、四個、五個、六個……乃至十個問題,十個解說,十個答案。)說法與北傳可互參。

   五七四、本經敘說質多羅長者雖病苦而信念不動,命終生于不煩熱天,又以天神力而至庵羅林中,爲一經行比丘說偈。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庵羅聚落的庵羅林中,和衆上座比丘在一起。

   當時,質多羅長者正遭受病苦,很多親屬們圍繞著他,有衆多的諸天也來到長者住處探訪,並告訴質多羅長者說:「長者啊!你應當發願來世做一位轉輪聖王。」

   質多羅長者告訴諸天說:「如果做個轉輪聖王,那也是無常、苦(令人苦惱)、空(不真實)、無我。」

   這時,長者的親屬們告訴長者說:「你應當系住正念!你應當系住正念!」

   質多羅長者問親屬們說:「爲什麼你們教我要系住正念!系住正念呢?」

   那些親屬說:「因爲我們聽到你這樣說:『無常、苦、空、無我。』所以才教你要趕緊系住正念、系住意念。」

   長者告訴親屬們說:「那是因爲有諸天人來到這兒告訴我說:『你應當發願來世做一位轉輪聖王,隨著所發的願就能得到這樣的果報。』所以我就答他們說:『那轉輪聖王也還是無常、苦、空、無我。』」

   那些親屬們就問質多羅長者說:「轉輪聖王有什麼殊勝,所以那些天人會教你發這樣的願求呢?」

   長者答說:「轉輪聖王是以正法來治理教化天下,由于諸天人看見有如此福利的緣故,所以才來教我,要發這樣的願求。」

   親屬們聽了說:「你現在將如何用心呢?」

   長者答說:「諸位親屬啊!我現在心裏所願的,只希望不再從胞胎受生出來,不再增多墳冢,不再受生血氣的軀體。就如世尊所說,我不再見有五下分結(貪、瞋、身見、戒取、疑等結)的存在,我也不再見有一結惑未斷除的;如果結惑不斷除的話,就會還生此世間了。」

   于是長者即從床上起來,盤腿而坐,正念顯現于前,而唱說詩偈:

   「受用所積累的功德善根,廣度一切的厄難,

   布施那些修持精進的行者,厚植五種布施的功德力。

   以這樣的理念作爲欲願,雖是處于俗家的人,

   但我卻盡得了這樣的福利,已經免除了一切的厄難。

  在世間所聞習的道理,想遠離一切的危難, 

   生起安樂的知見稍難,所以要隨順已成等正覺的佛陀。

   要供養持戒的人,善修諸梵行的人,

   和漏盡的阿羅漢,以及佛陀的聲聞弟子。

   如此超越的知見,要對前面那些修行的聖者,

   常行個人的布施,最後必能獲得大果報。

   要習行衆多的布施,施于一切良善的福田,

   那麼在此世命終後,就能化生于天上,

   五欲(色、聲、香、味、觸)具足圓滿,心靈有無量的悅樂。 

   能獲得這樣美妙的果報,是因不悭吝的緣故,

   在業報處所而受生,沒有不歡喜的。」

   質多羅長者說完這段詩偈後,不久即命終,往生到不煩熱天(四禅第六天)。

   這時,質多羅天子這樣想著:我不應停留在這裏,我應當前往閻浮提(人間)禮拜衆上座比丘。于是就如大力士伸屈手臂那樣短暫的時間,以天神的神通力來到了庵羅林中,放出身上的天光,遍照庵羅林。

   當時,有一位比丘夜裏起來走出房外,在露地裏經行,他看見了勝妙的光明普照樹林,就唱說詩偈:

   「是那一位天人的勝妙色光,住于虛空之中呢?

   這光明就好比一座純金的山,放出閻浮檀金的清淨光輝一樣。」

   質多羅天子也誦偈答說:

   「我乃天人之王,是沙門瞿昙名下的弟子,

   原是庵羅林中,那位質多羅長者;

   因爲我持淨戒具足圓滿,系念專一而自得寂靜,

   具足了解脫身,也具足了智慧身。

   我因已如實知法故來到這裏,仁者你應當知道:

   我將在那兒入于涅槃,這涅槃之法就是如此。」

   質多羅天子誦完這首偈後,就隱沒不見了。

  第五七四經注釋:

  1、轉輪王:印度宗教中傳說的一種行仁德、十善,以正法治世的君王。

  2、「汝當系念!汝當系念」:「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貴族子!請確立正念!勿多饒語!」

  3、「長者答言……若結不斷,則還生此世」:這段教言不見于巴利本中,巴利本是說長者教導諸親屬應敬信叁寶,布施持戒之叁寶弟子。

  4、說偈言:此偈以後經文,巴利本中皆無。詩偈前半段,有些句子顯得艱澀,但從詩意來看,乃勸人應行布施,是其旨意。

  5、服食積所積: 服食,受用之意;所積,應指修得之功德善根而言。

  6、植斯五種力:五種,由本詩之旨意重布施推測,或指五種布施││一施遠來者,二施遠去者,叁施病瘦者,四施饑餓者,五施智法人。(見賢愚經諸經要集十一)

  7、 浮檀淨光:即閻浮檀金的淨光。閻浮檀,又作閻浮那提。閻浮是樹名;檀或那提,譯曰河。閻浮樹下有河,所以叫閻浮檀。此河中産金,叫閻浮檀金,即閻浮河金。

  8、 當于彼涅槃,此法法如是:彼,指長者所受生的不煩熱天,長者自言他將于不煩熱天再修習而入于涅槃。有關生于天而後再入涅槃可參閱第五八O經的經文與注釋。此法法,指涅槃之法。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一終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