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叁
五七五、本經敘說兜率陀天壽命極長,但若愚癡無聞,死後仍會墮生于叁惡道中;而多聞聖弟子則不生叁惡道中。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人間的四百年是兜率陀天(欲界第四重天)的一日一夜,如此叁十日爲一月,十二月爲一年,兜率陀天的壽命有四千歲(等于人間五億七千六百萬歲)。可是愚癡無聞的凡夫在那兒命終之後,還是會墮生于地獄、畜生、餓鬼等惡道中;然而多聞聖弟子在那兒命終之後,就不會墮生在地獄、畜生、餓鬼等惡道中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五七五經注釋:
1、據「佛光阿含藏」注:「本卷爲麗本卷第叁十一,今依印順長老所編次序改爲卷二十叁,原卷二十二佚失,爲保存雜阿含經原有之五十卷數,故從缺。」
2、兜率陀:爲欲界第四重天。譯爲知足。彌勒菩薩于此天中內院爲諸天衆說法。
五七六、本經敘說化樂天的壽命極長,但若愚癡無聞,于彼命終後,仍會墮生于叁惡道中;而多聞聖弟子于彼命終,則不會墮于叁惡道中。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人間的八百年是化樂天(欲界第五重天)天上的一日一夜,如此叁十日爲一月,十二月爲一年,化樂天的壽命有八千歲(等于人間二十叁億四百萬歲)。可是愚癡無聞的凡夫在那兒命終之後,還是會墮生于地獄、畜生、餓鬼等惡道中;然而多聞的聖弟子在那兒命終之後,就不會墮生在地獄、畜生、餓鬼等惡道中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五七七、本經敘說他化自在天壽命極長,但若愚癡無聞,死後仍會墮生于叁惡道中;而多聞聖弟子則不生惡道中。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人間的一千六百年是他化自在天(欲界第六重天)的一日一夜,如此叁十日爲一月,十二月爲一年,他化自在天的壽命有一萬六千歲(等于人間四十六億八百萬歲)。可是愚癡無聞的凡夫在那兒命終之後,還是會墮生于地獄、畜生、餓鬼等叁惡道中;然而多聞的聖弟子在那兒命終之後,就不會墮生在地獄、畜生、餓鬼等惡道中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就如佛陀所說有關六欲天的經文,同樣地,異比丘問六欲天的經文、佛問諸比丘六欲天的經文,也是這樣的說法。
第五七七經注釋:
1、佛說六經:依印順導師「雜阿含經論會編」注說:「佛說六經,即別說六欲天。但前叁天││四王天、忉利天、炎摩天,在上卷中,已佚。」
五七八、本經敘說能住于初禅,而對五蘊作如理的觀察,則能離愛而至于涅槃。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比丘無論是行作、或形態、或相狀,都已遠離五欲、五蓋邪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遠離于欲念而生喜樂,他就能圓滿地安住于初禅。他不再憶念這行作、這形態、這相狀,然而對那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的現象,會作如疾病、如癰腫、如利刺、如凶殺、無常、苦、空、非我的思惟,對那五蘊現象産生厭嫌、怖畏、防護的心理;産生厭嫌、怖畏、防護的心理後,就會用佛法的甘露來利益自己,如此而得寂靜,如此而得勝妙,就是所謂的舍離殘余的愛欲,滅盡貪愛、無欲、息滅淨盡、體證涅槃。」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五七九、本經敘說若比丘具足初禅,並對五蘊正思惟,則可得欲、有、無明有漏心的解脫。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的話就如前經所說,有所差別的是:「有這樣的認知,這樣的見識後,就能得到欲界煩惱心的解脫、色界與無色界煩惱心的解脫、叁界無明煩惱心的解脫,解脫知見: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五七九經注釋:
1、「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有漏心解脫」:欲有漏、有有漏、無明有漏,此謂之叁有漏。漏是煩惱的異名,統收叁界之煩惱爲叁種。一欲漏:欲界一切煩惱中除無明者。二有漏:有者苦果之異名,總稱色界、無色界,是于色界、無色界中除無明外之一切煩惱。叁無明漏:是叁界一切之無明。
五八○、本經敘說若比丘具足初禅,並對五蘊正思惟,則可得中般涅槃、或生般涅槃。或生有行般涅槃、或生無行般涅槃、或生上流般涅槃、或生于梵天中。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的話,就如前經所說,有所差別的是:「如果還不能得到解脫的話,由于能希求正法、憶念正法、愛樂正法的緣故,死後能得中般涅槃。如不能這樣的話,或會得生般涅槃;如不能這樣的話,或會得生有行般涅槃;如不能這樣的話,或會得生無行般涅槃;如不能這樣的話,或會得生上流般涅槃;如不能這樣的話,或又因這希求正法、憶念正法、愛樂正法的功德,得以受生于大梵天中,或生梵輔天中,或生梵身天中。」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五八○經注釋:
1、中般涅槃:五種不還之一。即修得不還之聖者,于欲界死而往生色界,于其中有(中陰身)之位斷除余惑,證阿羅漢果而得般涅槃者。
2、生般涅槃:五種不還之一。即修得不還之聖者,生于色界後,不久斷除余惑,而得般涅槃者。
3、有行般涅槃:五種不還之一。即修得不還之聖者。于其所生色界天處長時加行勤修,以斷除余惑,而得般涅槃者。
4、無行般涅槃:五種不還之一。即修得不還之聖者,于其所生色界天處,無加行勤修,懈怠而經長時,余惡才斷,而得般涅槃者。
5、上流般涅槃:五種不還之一。即修得不還之聖者,生于色界之初禅,由此漸次上生至色究竟天,或至于無色界之有頂天而八般涅槃者。
6、大梵天:色界初禅第叁重天。
7、梵輔天:色界初禅第二重天。
8、梵身天:色界初禅第一重天,又叫梵衆天。
五八一、本經敘說第二禅定之精神狀態,及對于五蘊作正思惟之效益。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比丘如是的行作、如是的形態、如是的相狀,息止了有覺有觀的現象,心靈清淨,住心于一處,沒有覺也沒有觀,由禅定而生起喜樂,就能圓滿地安住于第二禅。如果不憶念如是的行作、如是的形態、如是的相狀,而是對于色、受、想、行、識五蘊的現象作思惟如疾病、如癰腫、如利刺、如凶殺、無常、苦、空、非我,對于這些現象而心生厭離、怖畏、防護;生厭離、防護後,就能于涅槃境界而自得利益。這就是寂靜,這就是勝妙,所謂舍離了一切的有余,滅盡貪愛、無欲、息滅淨盡,至于涅槃。」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五八一經釋:
1、甘露法界:喻涅槃界。
五八二、本經敘說若具足第二禅,而于五蘊作正思惟所得之果報。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的話,就如前經所說。有所差別的是:「他如此地認知、如此地觀察後,就能得到欲界煩惱心的解脫、色界與無色界煩惱心的解脫、叁界無明煩惱心的解脫,解脫知見: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如果還不能解脫的話,然而因他能希求正法、憶念正法、愛樂正法的緣故,或可得中般涅槃;如果不能如此的話,或可得生般涅槃;如果不能如此的話,或可得有行般涅槃;如果不能如此的話,或可得無行般涅槃;如果不能如此的話,或可得上流般涅槃;如果再不能如此的話,由于他希求正法、憶念正法、愛樂正法的緣故,或可受生至自性光音天;如果不能如此的話,或可生無量光天;如果不能如此的話,也會生于少光天。」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五八二經注釋:
1、而以彼法:「法」字依據經意及後面類句,疑爲衍字。「雜阿含經論會編」也持此看法。
2、自性光音天:即光音天,又稱極光淨天。爲色界二禅之終天。
3、無量光天:色界二禅之第二天。
4、少光天:色界二禅之第一天。
五八叁、本經敘說第叁禅定之精神狀態及對五蘊正思惟之果報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比丘如是行作、如是形態、如是相狀,厭離對二禅的貪喜,攝心不受,有正念正智,身受叁禅之樂,這種舍棄二禅喜念而行叁禅之樂的妙樂,非凡夫所知,唯修行到此境的聖者能說得出(感受得到),也能知所棄舍,而圓滿地安住于第叁禅。如果不如此的話,以如是行作、如是形態、如是相狀,而對于色、受、想、行、識的現象思惟這些就如疾病、如癰腫、如利刺、如凶殺……乃至能得到上流般涅槃;如果不能如此的話,也會因他的希求正法、憶念正法、愛樂正法,而受生于遍淨天;如果不能如此的話,或能生于無量淨天;如果不能如此的話,也會生于少淨天。」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五八叁經注釋:
1遍淨天:色界叁禅叁天…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