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受時善巧;有一種禅爲于正受時善巧,而非于叁昧時善巧;有一種禅爲于叁昧時善巧,也于正受時善巧;有一種禅爲既非于叁昧時善巧,也非于正受時善巧。
其次,又有四種禅││有一種禅爲于叁昧處善巧,而非于正受處善巧;有一種禅爲于正受處善巧,而非于叁昧處善巧;有一種禅爲于叁昧處善巧,也于正受處善巧;有一種禅爲既非于叁昧處善巧,也非于正受處善巧。
其次,又有四種禅││又有一種禅爲于叁昧迎善巧,而非于正受迎善巧;有一種禅爲于正受迎善巧,而非于叁昧迎善巧;有一種禅爲既于叁昧迎善巧,也于正受迎善巧;有一種禅爲既非于叁昧迎善巧,也非于正受迎善巧。
其次,又有四種禅││有一種爲于叁昧念善巧,而非于正受念善巧;有一種禅爲于正受念善巧,而非于叁昧念善巧;有一種禅爲既于叁昧念善巧,也于正受念善巧;有一種禅爲既非于叁昧念善巧,也非于正受念善巧。
其次,又有四種禅││有一種禅爲于叁昧念或不念善巧,而非于正受念或不念善巧;有一種禅爲于正受念或不念善巧,而非于叁昧念或不念善巧;有一種禅爲既于叁昧念或不念善巧,也于正受念或不念善巧;有一種禅爲既非于叁昧念或不念善巧,也非于正受念或不念善巧。」
其次,又有四種禅││有一種禅爲于叁昧來善巧,而非于正受來善巧;有一種禅爲于正受來善巧,而非于叁昧來善巧;有一種禅爲既于叁昧來善巧,也于正受來善巧;有一種禅爲既非于叁昧來善巧,也非于正受來善巧。
其次,又有四種禅││有一種禅爲于叁昧惡善巧,而非于正受惡善巧;有一種禅爲于正受惡善巧,而非于叁昧惡善巧;有一種禅爲既于叁昧惡善巧,也于正受惡善巧;有一種禅爲既非于叁昧惡善巧,也非于正受惡善巧。
其次,又有四種禅││有一種禅爲于叁昧方便善巧,而非于正受方便善巧;有一種禅爲于正受方便善巧,而非于叁昧方便善巧;有一種禅爲既于叁昧方便善巧,也于正受方便善巧;有一種禅爲既非于叁昧方便善巧,也非于正受方便善巧。
其次,又有四種禅││有一種禅爲于叁昧止善巧,而非于正受止善巧;有一種禅爲于正受止善巧,而非于叁昧止善巧;有一種禅爲既于叁昧止善巧,也于正受止善巧;有一種禅爲既非于叁昧止善巧,也非于正受止善巧。
其次,又有四種禅有一種爲于叁昧舉善巧,而非于正受舉善巧;有一種禅爲于正受舉善巧,而非于叁昧舉善巧;有一種禅爲既于叁昧舉善巧,也于正受舉善巧;有一種禅爲既非于叁昧舉善巧,也非于正受舉善巧。
其次,又有四種禅有一種爲于叁昧舍善巧,而非于正受舍善巧;有一種禅爲于正受舍善巧,而非于叁昧舍善巧;有一種禅爲既于叁昧舍善巧,也于正受舍善巧;有一種禅爲既非于叁昧舍善巧,也非于正受舍善巧。」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五九七經注釋:
1、「有四種禅││有禅叁昧善,非正受善;有禅正受善,非叁昧善;有禅叁昧善,亦正受善;有禅非叁昧善,非正受善」:叁昧與正受,統而言之皆謂之禅定,若細而分之,則叁昧系修行者之心定于一處而不散亂之狀態;正受則行者禅定時,身心經由定的勢力所領受的平等安和之相。南傳相對經文英譯本此處作
There are these four , brethren , who practise the jhanas what four
Herein , brethren , a certain one who practises meditation is skilled in concentration , but is not stilled in the attainment thereof .
Again , brethren one who practises meditation is skilled in the attainments of concentration , but is not skilled in concentration (itself) .
Again , brethren , a certain one who practises meditation is neither concentration nor skilled in the attainments thereof .
Again , brethren , a certain who practises meditation is both skilled in concentration and skilled in the fruits thereof .
(大意是:比丘們!有四種習禅的人。是那四種人呢?比丘們!此中有一種習禅的人,他熟練于叁昧,但是他卻不熟練于正受。其次,比丘們!有一種習禅的人,他熟練于正受,但是卻不熟練于叁昧。其次,比丘們!有一種習禅的人,他是既不熟練于叁昧,也不熟練于正受。其次,比丘們,有一種習禅的人,他是既熟練于叁昧,也熟練于正受。)南北經文對照,可見北傳經文中之「善」字,即英文之 skilled,是作「善巧、善長」之意。但經中所說叁昧或正受之住、起、時、處、迎、念、念不念、來、惡、方便、止、舉、舍等法,用詞簡略,詳細內容仍待考究。「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作止住、出起、安樂、所緣、行境、引發、恭敬(作)、常作、隨應等法,與北傳出入甚大。(參閱漢譯南傳大藏經相應部(叁)第十叁禅定相應)。
五九八、本經敘說阿羅漢之叁明。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阿羅漢所證得的叁種神通智慧。 是那叁種呢?就是無學宿命智證通、無學生死智證通、無學漏盡智證通。」
當時,世尊即唱誦詩偈說:
「觀察而知一切宿命之事,能看見人天或惡趣的生死,生死的 一切煩惱都已滅盡,這些就是阿羅漢的智慧。
他的心已解脫了一切的貪愛,
對宿命、生死、漏盡等叁處的真義都已通達明白,所以稱爲叁種智慧。」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五九八經注釋:
1無學:阿羅漢之別稱。證阿羅漢果之聖者,梵行已立,所作已作,對不受後有之法已無須再學,故叫無學。
2叁明:在佛曰叁達,在羅漢曰叁明。智之知法顯了,故名爲明、又曰智證明。有:一、宿命明(宿命智證明)二、天眼明(生死智證明)叁、漏盡明(漏盡智證明)。叁明是六通中宿命、天眼、漏盡叁通。
3牟尼:譯曰寂,又作寂默、寂靜。是佛及阿羅漢之通稱,此指阿羅漢而言。
五九九、本經詳細說明阿羅漢所證得叁明之內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阿羅漢所證得的叁種神通智慧。是那叁種呢?就是所謂的無學宿命智證通、無學生死智證通、無學漏盡智證通。
怎樣叫無學宿命智證通呢?就是說聖弟子能夠知道種種過去世的事情,從一生至百千萬億生,乃至劫數的由成而壞階段,我及衆生的過去世所經曆的如是之名、如是之生、如是之姓、如是之食、如是受苦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所受的範圍界限,我和衆生在這裏死了,受生到別處,在別處死了,又在這兒受生,有如此之行、如此之因、如此信受等,種種過去世的事情,都能清楚地知道,這樣就叫做宿命智證的神通智慧。
怎樣叫生死智證的神通智慧呢?就是說聖弟子的天眼明淨勝過凡人之眼,他可看到一切衆生的死時與生時,是好的形色或不好的形色,是尊貴的形色或卑賤的形色,是向于惡道,或隨業而受生等事,他都能如實知道;也知道如此的衆生成就身的惡行、成就口的惡行、成就意的惡行,毀謗聖人,因爲邪見受邪法的緣故,身死命終之後,墮生于惡道地獄中;而此衆生由于身的善行、口的善行、意的善行,不毀謗聖人,成就了正見,所以身死命終之後,受生于善道天人之中,這樣就叫做生死智證的神通智慧。
怎樣叫漏盡智證的神通智慧呢?就是說聖弟子能夠如實知道這苦谛,也能夠如實知道這苦的集起、苦的息滅、苦息滅的方法;有如是的認知、如是的見識後,就能得到欲界有漏心的解脫、色界或無色界的有漏心解脫、叁界無明的有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這樣就叫做漏盡智證的神通智慧。」
這時,世尊就唱誦詩偈說:
「觀察而知過去世的事,也能看到是生于天道或惡道,
滅盡了生死的一切煩惱,這就是阿羅漢的智慧。
知道心靈已解脫了一切的貪愛,
對宿命、生死、漏盡等叁處的真義都已通達明白,所以稱爲叁種智慧。」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六○○本經敘說佛陀告訴婆羅門阿羅漢的叁種神通智慧。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一位婆羅門來到佛陀住處,和世尊見面,彼此相慰勞,相慰勞後,退坐一邊,他這樣地說:「這就是婆羅門的叁種智慧,這就是婆羅門的叁種智慧。」
當時,世尊就問婆羅門說:「什麼叫做婆羅門的叁種智慧呢?」
婆羅門告訴佛陀說:「瞿昙啊!就是(一)婆羅門的父母具有好相,沒有瑕疵垢穢;父母七世相承,沒有一切的譏諷批評;世世相承,常爲師長,具足言辯的才能。(二)能誦讀一切經典,且對物類的名字,萬物品類…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