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
六一九、本經敘說有四念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四念處法。是那四法呢?就是觀察色身的身念處,以及觀察感受、心念、諸法等念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六一九經注釋:
1、道品誦第四:依「佛光阿含藏」注說:「『道品誦第四』麗本原作「第五誦道品第一」,宋本作『五誦道品第一』,今依據印順長老之研究改爲『道品誦第四』。」
六二○、本經敘說應當修習四念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四念處法。是那四法?就是觀察色身的身念處,以及觀察感受、心念、諸法等念處。就像這樣,比丘啊!對于這四念處要修習滿足,運用方法精進努力,而有正念正知,這是所應當學習之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六二一、本經敘說四念處爲一乘道,可越憂悲,滅惱苦,得如實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惟一趨向正覺的道法,可使一切的衆生得到清淨,使他們遠離憂悲,息滅苦惱,得到真實妙法,就是所謂的四念處。是那四種呢?就是觀察色身的身念處,以及觀察感受、心念、諸法等念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六二二、本經敘說若比丘遠離四念處,則不得解脫于苦;反之則得于苦解脫。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比丘遠離了四念處的話,就會遠離真實的聖法;遠離了真實的聖法,就會遠離聖道;遠離了聖道,就遠離入于涅槃的甘露法門;遠離了入于涅槃的甘露法門,就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他對于痛苦也就不能得到解脫了。
如果比丘不離于四念處的話,就不會離于真實的聖法;不離于真實的聖法,就不會離于聖道;不離于聖道,就不會遠離能入涅槃的甘露法門;不遠離能入涅槃的甘露法門,就能脫離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他已經解脫了一切的痛苦。」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六二叁、本經敘說若觀四念處集、四念處沒,則無所依住,于諸世間永無所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我現在將講說四念處的集起與四念處的息滅。你們要仔細聽!好好地思考!四念處的集起與四念處的息滅是怎樣的呢?我說長養身體的飲食集起,那麼身體會跟著集起;如果長養身體的飲食息滅,那麼身體就會跟著息滅。要如此地隨順著身體的集起而去做觀察,隨順著身體的息滅而去做觀察,能隨順著身體的集起與息滅而做觀察的話,就能無所依住,對于一切世間就永遠不會執取了。
同樣地,有覺觸的集起,那麼就會有感受的集起;如果覺觸息滅,那麼感受就會跟著息滅。要如此地隨順著集法而觀察感受,隨順著滅法而觀察感受,能隨順著集滅之法而觀察感受的話,就能無所依住,對于一切世間便不會去執取了。
有名色的集起,那麼就會有心的集起;如果名色息滅,那麼心就會跟著息滅。要如此地順著集法而觀察心,隨順著滅法而觀察心,能隨順著集滅之法而觀察心的話,就能無所依住,對于一切世間都無所執取。
有憶念集起,那麼就會有法的集起;如果憶念息滅,那麼法就會跟著息滅。要隨順著集法而觀察法,隨順著滅法而觀察法,能隨順著集滅之法而觀察法的話,就能無所依住,對于一切世間也都無所執取,這就叫做四念處的集起與四念處的息滅。」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六二四、本經敘說于四念處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調伏世間憂悲,是名修習四念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我將講說修習四念處。你們要仔細聽!好好地思考!要如何修習四念處呢?就是要觀察內身,運用方法精勤修習,有正知正念,以調伏世間的憂悲;也可觀察外身、內外身,運用方法精勤修習,有正念正知,以調伏世間的憂悲。同樣地,也可觀察感受、心念、諸法,乃至觀察內法、外法、內外法等,運用方法,精勤修習,有正念正知,以調伏世間的憂悲,這樣就叫做比丘修習四念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過去、未來修習四念處的經文,也是同樣的說法。
六二五、本經敘說四念處爲善法聚,五蓋爲不善法聚。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善法類聚和不善法類聚。什麼是善法類聚呢?即所謂的四念處,這是正確的說法。爲什麼呢?因爲純一圓滿清淨善法的類聚,就是所謂的四念處。是那四念處呢?就是觀察色身的身念處,以及觀察感受、心念、諸法等念處。什麼是不善法類聚呢?即所謂的五蓋。這是正確的說法。爲什麼呢?因爲純一逸滿不善法的類聚,就是所謂的五蓋。是那五蓋呢?就是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六二五經注釋:
1、善法聚:「佛光阿含藏」注雲巴利本作「善法類聚」。
2、不善法聚:「佛光阿含藏」注雲巴利本作「不善法類聚」。
3、五蓋:蓋是障礙之意,五蓋是會覆蓋修行人心性、障礙正道之五種煩惱。一貪欲蓋,執著五欲之境,而覆蓋心性。二瞋恚蓋,于違情之境懷憤怒,亦能覆蓋心性。叁睡眠蓋,昏沈與睡眠,使心性無法積極活動。四掉悔蓋,心浮氣躁(掉),或憂惱已作之事(悔),皆能蓋覆心性。五疑蓋,于法猶豫而無決斷,因而蓋覆心性。
六二六、本經敘說如來能以無量無邊巧妙文句說法,而聲聞弟子皆能徹底受持,無諸障閡。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就如人拿著四種強弓,運用方法大力的射向多羅樹蔭影,箭會很快飛過,毫無阻礙;同樣地,如來的四種聲聞弟子,也是都能運用方法向上增進,有利根智慧,盡百年的形壽,于如來處受百年說法教授不辍,除了吃飯時的休息、排泄(補寫)、睡眠之外,其它時間佛常說法、弟子也常聽法,獲得智慧明利,對于如來的說法,能夠徹底地受持,沒有任何障礙,于如來所說信受無疑,不須再問。如來的說法廣大無邊,盡形壽聽聞正法,百歲命終後,如來的說法仍不能盡。當知如來所說的法教是無量無邊,正法的名相、文句、內容韻味也是無量巧妙,沒有終極,就是所謂的四念處法。是那四念處呢?即身念處,以及受、心、法念處等。」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一切四念處的經文,都以這樣的敘述做爲總結的文句,就是「所以,比丘啊!對于四念處的修習,要生起向上求進步的欲願,運用方法精勤努力,有正念正智,這是所應當學習的法」。
第六二六經注釋:
1、四種聲聞: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2、補寫:寫,元明二本均作「瀉」。「補寫」一詞、不知所指。疑「布薩」或「排泄」之異譯。布薩,即每半月聚會說戒忏過;排泄,指大小便。參閱中阿含卷第四十二根本分別品分別六處經第二第四分別誦(大正藏六九叁頁下欄)的類句「如來有四弟子,……如來爲彼說法滿百年,除飲食時、大小便時、睡眠時,及聚會時,……」也可知本經此處之義。
六二七、本經敘說貪、恚、癡不善根爲不善聚,四念處爲善聚。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不善法類聚與善法類聚。什麼是不善法類聚呢?即叁不善根,這就叫做正說。爲什麼呢?因爲純由不善法所積聚的,就是叁不善根。是那叁種呢?就是貪不善根、恚不善根、癡不善根。什麼是善法類聚呢?就是四念處。爲什麼呢?因爲具備純善圓滿之法的,就是四念處,這就叫做善說。是那四種呢?就是身念處,以及受、心、法念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叁不善根」的經文所述,像這:
叁惡行││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
叁想││欲想、恚想、害想。
叁覺││欲覺、恚覺、害覺。
叁界││欲界、恚界、害界。
以上經文,也是同樣的說法。
六二八、本經敘說修習四念處而心得解脫者名爲大丈夫;若修習四念處而心不得解脫者,則爲非大丈夫。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一位比丘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向佛陀問說:「世尊啊!就如所說的大丈夫,到底怎樣叫大丈夫?怎樣不叫大丈夫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真好啊!真好!比丘你能向如來請問大丈夫的意義。要仔細聽啊!好好地思考!我將爲你解說。如果比丘系心于色身而做觀察,他住心于色身而做觀察後,心仍不能遠離貪欲的話,就無法得到解脫,盡滅一切的煩惱,我說他就不叫做大丈夫。爲什麼呢?因爲他的心還未解脫的緣故。如果比丘系心于感受、心念、諸法而做觀察,可是…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