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P3

  ..續本文上一頁表演,一定可以賺得很多的財利。』當時,演藝者的徒弟就告訴師傅說:『不應依照你的話去做,只應該要各人各自愛護,到各處遊行嬉戲表演,就可賺得很多財利,自身且得以安穩無事地自幢上下來。』演藝師傅說:『就依照你的話去做,各自愛護自己,然而這樣的做法,其實也跟我的說法一樣,因爲保護好自己時,也即是在保護著他人;而他人在保護他自己時,也即是在保護著我們;此心自會親近,修習隨護之道而能證知,這樣就叫做自護也護他。怎樣叫護他也自護呢?就是不恐嚇他、不違逆他、不傷害他,以慈心哀憐他,這樣就叫做護他也自護。』所以比丘啊!你們應當這樣去修學!想自護的話,就要修習四念處;想護他人的話,也要修習四念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六叁叁經釋:

  1、弟子:據南傳此弟子名叫迷勒迦。

  

  六叁四、本經敘說譬如愚癡猿猴,舍自境界父母居處,遊他境界,致招獵師捕捉;如是愚癡凡夫不能攝護五根,染著五境,致隨魔所欲。故當依止父母境界││四念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在大雪山中,寒冰覆蓋的崄峻之處,就是猿猴也看不到,更何況是人!或又有些山,有猿猴居住,而沒有人。或又有些山,人們與獸類共處。就在猿猴經常行走之處,獵師用粘膠塗在草木上,那聰明的猿猴自知遠避而去,而愚癡的猿猴卻不能遠避,用手稍去碰觸,就粘住了它的手;又用兩只手想要去解開求脫離,就又被粘住了二手;又用腳去踏觸求解脫,又被粘住了腳;于是它就用嘴去咬草,結果嘴巴也被粘住了。猿猴因爲二手二腳及口五處同時被粘住,身體蜷曲臥在地上。獵師來後,就以木杖貫穿,擔著離去。

  比丘們當知:那愚癡猿猴舍離了自己境界(範圍)父母的居處,到其它的境界去遊玩,以致招來這樣的苦惱。就像這樣,比丘啊!那愚癡的凡夫依著村落而住,早晨時穿上法衣,手拿著缽盂,走入村落中乞食,卻不善于攝護自身,不能守護根門,眼睛一看見了色境,就生起貪著;耳聽聲、鼻嗅香、舌嘗味、身感觸,也都會生起貪著。愚癡的比丘,當他的內根與外境之間被五欲的繩索所捆綁後,就會隨順著魔王的欲求了。所以,比丘啊!應當這樣去修學:要在自己所行處的父母境界裏,依止而住,不可隨著他處或他境界走。比丘啊!什麼是自己所行處的父母境界呢?就是所謂的四念處〡〡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六叁五、本經敘說無論學地的比丘,或已證果的阿羅漢,都應修習四念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阿難尊者和衆多的比丘去到世尊住處,向世尊頂禮後,退坐一邊。阿難尊者請問佛陀說:「世尊啊!這些年少比丘應當怎樣教授他們?如何向他們說法呢?」

  佛陀告訴阿難說:「對這些年少比丘,應當以四念處來教導他們修習。是那四種念處呢?就是系心觀察色身的身念處,要運用方法,精勤修習,不放逸偷懶,有正智正念,使內心寂定,……乃至如實地知道這身體。還有系心觀察感受、心念、諸法等念處,運用方法精勤修習,不放逸偷懶,有正智正念,使內心寂靜,……乃至如實地知道諸法等。爲什麼呢?因爲尚在學地修學的比丘,還未能往上進步,而立志求得安穩的涅槃境地時,如果能夠系心觀察色身,運用方法,精勤修習,不放逸偷懶,有正念正智的話,內心就能得到寂靜;如果也能系心觀察感受、心念、諸法,運用方法,精勤修習,不放逸偷懶,有正念正智的話,內心就能得到寂靜,乃至于遠離了諸法。至于阿羅漢一切的煩惱已盡,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舍棄了各種的重擔,斷盡了一切的結縛,有正知而得到完善地解脫了,在那個時候,也是要修習身念處,運用方法,精勤修習,不放逸偷懶,有正念正智,使內心寂靜;也要修習受、心、法念處,乃至得以遠離諸法。」

  當時,阿難尊者聽後,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便離去。

  

  六叁六、本經敘說佛陀告誡諸比丘宜勤攝心,有正智正念,系心四念處。後庵羅女來聞法,並于翌朝以食供養。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在跋祇國的人間遊行教化,他到了首都鞞舍離城的庵羅園中居住。

  那時,庵羅女聽說世尊于跋祇國的人間遊行教化,就安住于庵羅園中。于是自己就立刻整饬車駕,走出鞞舍離城,想到世尊住處,恭敬供養他。她來到庵羅園的門前,就下車步行進去,在遠處就看見世尊被大衆們圍繞著,正在說法。

  世尊遙見庵羅女過來,就告訴衆比丘說:「各位比丘們!要精勤地攝護內心,有正念正智,現在庵羅女就將來到,所以我特別告誡你們。怎樣叫比丘精勤攝護內心呢?就是比丘如已生起了邪惡不善之法,就應當將它斷除,生起欲願、方便(即運用方法),精勤地攝護內心;還未生起的邪惡不善之法,不使它生起;未生起的善法,能使它生起;已經生起的善法,使之保持而不忘失,努力修習,使增益圓滿,生起欲願、方便,精勤地攝護內心,這樣就叫做比丘精勤攝護內心了。

  怎樣叫做比丘的正智呢?就是比丘進退的威儀能常依隨正智,回顧觀察,肢體的屈伸俯仰,執持衣缽,行、住、坐、臥,眠、覺、語、默,也都能依隨正智而行,這樣就叫做比丘的正智。

  怎樣叫做正念呢?就是比丘能系心觀察色身,運用方法,精勤修習,有正智正念,以調伏世間的貪憂;同樣地,也能系心觀察感受、心念、諸法,運用方法,精勤修習,有正智正念,以調伏世間的貪憂,這樣就叫做比丘的正念。所以你們要精勤攝護內心,有正智正念。現在庵羅女就將來到,因此我特別告誡你們。」

  這時,庵羅女來到了世尊住處,向世尊頂禮後,退坐一邊。

  當時,世尊就爲庵羅女講說種種的佛法,給予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後,即靜默地安坐著。

  這時,庵羅女整理好衣服,就向佛陀行禮,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說:「希望世尊與所有大衆們,明天能接受我中食的供養!」

  當時,世尊靜默地接受了她的邀請。庵羅女已知道世尊靜默地接受了,就向佛陀頂禮,然後回到自己家中,備辦各種食物,布置床座,到了次日清晨,就派人去請佛陀說:「受供的時間已到了。」

  這時,世尊就和所有大衆去到庵羅女家,各自就座而坐。

  當時,庵羅女親自供養種種的飲食。食畢,澡漱、洗缽後。這時,庵羅女拿一張小床,就坐在佛陀之前,聆聽佛陀說法。

  當時,世尊爲庵羅女說了一首隨喜的詩偈:

  「能布施的人,人人都會愛念他,會被衆人所隨從敬仰;

   他的好名聲將隨日而增高,遠近的人全都能聽聞;

   與大衆相處常保持和雅,遠離悭貪而無所畏懼。

   所以智慧的布施,能斷除悭貪永無殘余,

   將來能受生到忉利天中,長夜地感受快樂,

   盡形壽而常修德,在難陀園中安享娛樂,

   那兒有百種的天樂,以及五欲來怡悅他的心。

   這一類的人就是在人間裏,常聽聞佛陀的說法,

   成爲佛陀的弟子,他快樂地被化生到那兒去。」

   當時,世尊又爲庵羅女講說種種的佛法,給予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後,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第六叁六經注釋:

  1、忉利天:即叁十叁天,欲界六天中之第二天,爲帝釋所居之天。

  2、難陀園:又叫歡喜苑、歡樂園、喜林苑。爲忉利天帝釋四園之一,在喜見城外北方,諸天入此,則自起歡喜之情,故名歡喜。

  3、五欲:指色、聲、香、味、觸五境。

  4、善逝弟子:善逝,乃佛陀十號之一。善逝弟子,即佛陀弟子。

  

  六叁七、本經敘說若使士夫手持油缽從世間美女及觀衆中過,若漏失一滴油則將被殺,其必不敢顧眄此世間美女。如是沙門、婆羅門亦應一其心念,不顧聲色,善攝心法,住于四念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波羅奈國仙人住處的鹿野苑中。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世人常談論美女,所謂世間的美女,她能引起衆人集聚圍觀嗎?」

  衆比丘回答佛陀說:「是的,世尊!」

  佛陀又問比丘說:「如果有世間的美女,而這世間的美女,她又能歌善舞,表演種種的歌舞,那麼她會引起更多觀衆的圍觀嗎?」

  比丘回答說:「是的,世尊!」

  佛陀告訴比丘說:「如果有世間的美女,而這世間的美女,她在一個地方表演著令人歡樂的種種歌舞節目,又有很多的群衆雲集圍觀。這時,如果有一位不愚不癡的人,他喜歡快樂,逃避痛苦,貪生怕死。有人對他說:『漢子!你應該端著裝滿油的缽盂,從美女及觀衆中走過,又派一位殺手,拔刀跟隨你,如果有一滴油漏失的話,他就會取你的性命。』怎樣呢?比丘啊!那位端著油缽的漢子,他能不關注著油缽,不關注殺手,而去觀賞那表演歌舞的美女及觀衆嗎?」

  比丘回答佛陀說:「不能的,世尊!爲什麼呢?世尊啊!因爲那位漢子看見自己身後跟著拔刀的殺手,就會一直想著:我如果漏掉一滴油,那位拔刀的殺手就會砍斷我的腦袋。我只有一心一意,關注著油缽,從世間美女及觀衆中慢步通過,不敢東張西望。」

  「就像這樣,比丘啊!如果沙門、婆羅門能正身自重,專一心念,不顧聲色,善于攝持一切的心法,系心于身念處的話,那麼他就是我的弟子,是遵循我教法的人。怎樣叫做比丘能正身自重,專一心念,不顧聲色,善于攝持一切的心法,系心于身念處呢?比丘啊!就是這樣,要系心于對色身的觀察,運用方法,精勤修行,有正智正念,以調伏世間的貪…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