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表演,一定可以赚得很多的财利。』当时,演艺者的徒弟就告诉师傅说:『不应依照你的话去做,只应该要各人各自爱护,到各处游行嬉戏表演,就可赚得很多财利,自身且得以安稳无事地自幢上下来。』演艺师傅说:『就依照你的话去做,各自爱护自己,然而这样的做法,其实也跟我的说法一样,因为保护好自己时,也即是在保护着他人;而他人在保护他自己时,也即是在保护着我们;此心自会亲近,修习随护之道而能证知,这样就叫做自护也护他。怎样叫护他也自护呢?就是不恐吓他、不违逆他、不伤害他,以慈心哀怜他,这样就叫做护他也自护。』所以比丘啊!你们应当这样去修学!想自护的话,就要修习四念处;想护他人的话,也要修习四念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六三三经释:
1、弟子:据南传此弟子名叫迷勒迦。
六三四、本经叙说譬如愚痴猿猴,舍自境界父母居处,游他境界,致招猎师捕捉;如是愚痴凡夫不能摄护五根,染着五境,致随魔所欲。故当依止父母境界││四念处。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在大雪山中,寒冰覆盖的崄峻之处,就是猿猴也看不到,更何况是人!或又有些山,有猿猴居住,而没有人。或又有些山,人们与兽类共处。就在猿猴经常行走之处,猎师用粘胶涂在草木上,那聪明的猿猴自知远避而去,而愚痴的猿猴却不能远避,用手稍去碰触,就粘住了它的手;又用两只手想要去解开求脱离,就又被粘住了二手;又用脚去踏触求解脱,又被粘住了脚;于是它就用嘴去咬草,结果嘴巴也被粘住了。猿猴因为二手二脚及口五处同时被粘住,身体蜷曲卧在地上。猎师来后,就以木杖贯穿,担着离去。
比丘们当知:那愚痴猿猴舍离了自己境界(范围)父母的居处,到其它的境界去游玩,以致招来这样的苦恼。就像这样,比丘啊!那愚痴的凡夫依着村落而住,早晨时穿上法衣,手拿着钵盂,走入村落中乞食,却不善于摄护自身,不能守护根门,眼睛一看见了色境,就生起贪着;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感触,也都会生起贪着。愚痴的比丘,当他的内根与外境之间被五欲的绳索所捆绑后,就会随顺着魔王的欲求了。所以,比丘啊!应当这样去修学:要在自己所行处的父母境界里,依止而住,不可随着他处或他境界走。比丘啊!什么是自己所行处的父母境界呢?就是所谓的四念处〡〡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三五、本经叙说无论学地的比丘,或已证果的阿罗汉,都应修习四念处。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阿难尊者和众多的比丘去到世尊住处,向世尊顶礼后,退坐一边。阿难尊者请问佛陀说:「世尊啊!这些年少比丘应当怎样教授他们?如何向他们说法呢?」
佛陀告诉阿难说:「对这些年少比丘,应当以四念处来教导他们修习。是那四种念处呢?就是系心观察色身的身念处,要运用方法,精勤修习,不放逸偷懒,有正智正念,使内心寂定,……乃至如实地知道这身体。还有系心观察感受、心念、诸法等念处,运用方法精勤修习,不放逸偷懒,有正智正念,使内心寂静,……乃至如实地知道诸法等。为什么呢?因为尚在学地修学的比丘,还未能往上进步,而立志求得安稳的涅槃境地时,如果能够系心观察色身,运用方法,精勤修习,不放逸偷懒,有正念正智的话,内心就能得到寂静;如果也能系心观察感受、心念、诸法,运用方法,精勤修习,不放逸偷懒,有正念正智的话,内心就能得到寂静,乃至于远离了诸法。至于阿罗汉一切的烦恼已尽,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舍弃了各种的重担,断尽了一切的结缚,有正知而得到完善地解脱了,在那个时候,也是要修习身念处,运用方法,精勤修习,不放逸偷懒,有正念正智,使内心寂静;也要修习受、心、法念处,乃至得以远离诸法。」
当时,阿难尊者听后,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便离去。
六三六、本经叙说佛陀告诫诸比丘宜勤摄心,有正智正念,系心四念处。后庵罗女来闻法,并于翌朝以食供养。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跋祇国的人间游行教化,他到了首都鞞舍离城的庵罗园中居住。
那时,庵罗女听说世尊于跋祇国的人间游行教化,就安住于庵罗园中。于是自己就立刻整饬车驾,走出鞞舍离城,想到世尊住处,恭敬供养他。她来到庵罗园的门前,就下车步行进去,在远处就看见世尊被大众们围绕着,正在说法。
世尊遥见庵罗女过来,就告诉众比丘说:「各位比丘们!要精勤地摄护内心,有正念正智,现在庵罗女就将来到,所以我特别告诫你们。怎样叫比丘精勤摄护内心呢?就是比丘如已生起了邪恶不善之法,就应当将它断除,生起欲愿、方便(即运用方法),精勤地摄护内心;还未生起的邪恶不善之法,不使它生起;未生起的善法,能使它生起;已经生起的善法,使之保持而不忘失,努力修习,使增益圆满,生起欲愿、方便,精勤地摄护内心,这样就叫做比丘精勤摄护内心了。
怎样叫做比丘的正智呢?就是比丘进退的威仪能常依随正智,回顾观察,肢体的屈伸俯仰,执持衣钵,行、住、坐、卧,眠、觉、语、默,也都能依随正智而行,这样就叫做比丘的正智。
怎样叫做正念呢?就是比丘能系心观察色身,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有正智正念,以调伏世间的贪忧;同样地,也能系心观察感受、心念、诸法,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有正智正念,以调伏世间的贪忧,这样就叫做比丘的正念。所以你们要精勤摄护内心,有正智正念。现在庵罗女就将来到,因此我特别告诫你们。」
这时,庵罗女来到了世尊住处,向世尊顶礼后,退坐一边。
当时,世尊就为庵罗女讲说种种的佛法,给予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后,即静默地安坐着。
这时,庵罗女整理好衣服,就向佛陀行礼,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希望世尊与所有大众们,明天能接受我中食的供养!」
当时,世尊静默地接受了她的邀请。庵罗女已知道世尊静默地接受了,就向佛陀顶礼,然后回到自己家中,备办各种食物,布置床座,到了次日清晨,就派人去请佛陀说:「受供的时间已到了。」
这时,世尊就和所有大众去到庵罗女家,各自就座而坐。
当时,庵罗女亲自供养种种的饮食。食毕,澡漱、洗钵后。这时,庵罗女拿一张小床,就坐在佛陀之前,聆听佛陀说法。
当时,世尊为庵罗女说了一首随喜的诗偈:
「能布施的人,人人都会爱念他,会被众人所随从敬仰;
他的好名声将随日而增高,远近的人全都能听闻;
与大众相处常保持和雅,远离悭贪而无所畏惧。
所以智慧的布施,能断除悭贪永无残余,
将来能受生到忉利天中,长夜地感受快乐,
尽形寿而常修德,在难陀园中安享娱乐,
那儿有百种的天乐,以及五欲来怡悦他的心。
这一类的人就是在人间里,常听闻佛陀的说法,
成为佛陀的弟子,他快乐地被化生到那儿去。」
当时,世尊又为庵罗女讲说种种的佛法,给予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六三六经注释:
1、忉利天:即三十三天,欲界六天中之第二天,为帝释所居之天。
2、难陀园:又叫欢喜苑、欢乐园、喜林苑。为忉利天帝释四园之一,在喜见城外北方,诸天入此,则自起欢喜之情,故名欢喜。
3、五欲:指色、声、香、味、触五境。
4、善逝弟子:善逝,乃佛陀十号之一。善逝弟子,即佛陀弟子。
六三七、本经叙说若使士夫手持油钵从世间美女及观众中过,若漏失一滴油则将被杀,其必不敢顾眄此世间美女。如是沙门、婆罗门亦应一其心念,不顾声色,善摄心法,住于四念处。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波罗奈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世人常谈论美女,所谓世间的美女,她能引起众人集聚围观吗?」
众比丘回答佛陀说:「是的,世尊!」
佛陀又问比丘说:「如果有世间的美女,而这世间的美女,她又能歌善舞,表演种种的歌舞,那么她会引起更多观众的围观吗?」
比丘回答说:「是的,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如果有世间的美女,而这世间的美女,她在一个地方表演着令人欢乐的种种歌舞节目,又有很多的群众云集围观。这时,如果有一位不愚不痴的人,他喜欢快乐,逃避痛苦,贪生怕死。有人对他说:『汉子!你应该端着装满油的钵盂,从美女及观众中走过,又派一位杀手,拔刀跟随你,如果有一滴油漏失的话,他就会取你的性命。』怎样呢?比丘啊!那位端着油钵的汉子,他能不关注着油钵,不关注杀手,而去观赏那表演歌舞的美女及观众吗?」
比丘回答佛陀说:「不能的,世尊!为什么呢?世尊啊!因为那位汉子看见自己身后跟着拔刀的杀手,就会一直想着:我如果漏掉一滴油,那位拔刀的杀手就会砍断我的脑袋。我只有一心一意,关注着油钵,从世间美女及观众中慢步通过,不敢东张西望。」
「就像这样,比丘啊!如果沙门、婆罗门能正身自重,专一心念,不顾声色,善于摄持一切的心法,系心于身念处的话,那么他就是我的弟子,是遵循我教法的人。怎样叫做比丘能正身自重,专一心念,不顾声色,善于摄持一切的心法,系心于身念处呢?比丘啊!就是这样,要系心于对色身的观察,运用方法,精勤修行,有正智正念,以调伏世间的贪…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