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忧;对感受、心念、诸法等,也是要如此地去做观察。这样就叫做比丘能正身自重,专一心念,不顾声色,善于摄持心法,系心于四念处了。」
这时,世尊又唱诵一首诗偈说:
「要专心致志地护持油钵,
对于随护自心,如还未能达其道,
就很难超越那胜妙微细的淫欲贪缠。
诸佛的言教说法,就如利剑,
应要一心一意,专精地护持。
这不是那些凡愚之人茍且随便,
就能入于此不放逸的教法中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六三七经注释:
1、美色:巴利本作「美人」。
2、顾眄:ㄍㄨˋㄇ一ㄢˇ回顾环视。
3、住身念处:此「身」字,依前后经文之意,或应作「四」。
4、说偈言:巴利本相对经文并无此偈文。本诗偈文句简略,白话译解仅作参考。
5、胜妙微细:根样「瑜伽师地论」对本经的解说:「复有三法(指精进力、不放逸力、对治力),尚能断余一切胜妙淫欲贪缠,况乎鄙劣诸欲贪缠!」胜妙微细,或即指「一切胜妙淫欲贪缠」而言。
六三八、本经叙说世尊告诉郁低迦,应先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而后修习四念处。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郁低迦尊者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慈悲的世尊啊!请您为我说法,我听法后,将独自在一僻静之处,专心思惟,不放逸懈怠,思考着:一位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须发,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就如前面已经详说过的,……乃至不受未来的生死轮回果报。」
佛陀告诉郁低迦说:「是的!是的!就如你所说的。但是对于我所说的法,如不能被我认可喜悦的话,那么他所作的胜业也不能成就,虽然是跟随在我的后面,也不能得到法利,反而会生起障碍来。」
郁低迦告诉佛陀说:「对于世尊所说,我一定能令世尊认可心悦,成就自己的胜业,不会生起障碍。希望世尊您能为我说法,我将会独自在一僻静之处,专心思惟,不放逸懈怠。就如前面已经详说过的,……乃至不受未来的生死轮回果报。」他就这样地向世尊又做第二次、第三次的请求。
当时,世尊告诉郁低迦说:「你应该先清净善法的初业,然后再修习梵行(清净的宗教行持)。」
郁低迦请问佛陀说:「我现在要如何清净善法的初业,而后修习梵行呢?」
佛陀告诉郁低迦说:「你应该要先清净戒律,正直己见,具足身、口、意三胜业,然后再修习四念处。是那四念处呢?就是系心对内身的观察,要运用方法,专精修习,有正智正念,以调伏世间的贪忧;也同样地对外身、内外身去做观察。对于受、心、法念处等,也是要如此地去做观察。」
当时,郁低迦听闻了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这时,郁低迦听闻佛陀的教授后,独自在一僻静之处,专心思惟,不放逸懈怠,思考着:一位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须发,穿著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乃至不受未来的生死轮回果报。
就如本篇「郁低迦所问」经文的叙述,像这异比丘所问的经文,也是如同前面的说法一样。
第六三八经注释:
1、汝当先净其初业:南传相对经文此处作「汝应清净于善法之初」。
六三九、本经叙说若修习四念处,则能超越诸魔。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名叫婆醯迦的比丘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慈悲的世尊啊!请您为我说法。」
世尊就如前面「郁低迦经」一样地详为解说,差别的是:「就像这样,婆醯迦比丘啊!能使善法的初业清净,系心对色身观察的话,就能超越诸魔缚;能系心对感受、心念、诸法做观察的话,也都能超越诸魔缚。」
当时,婆醯迦比丘听闻了佛陀的说法教诫后,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他独自在于僻静之处,专心思惟,不放逸懈怠,……乃至不受未来的生死轮回果报。
六四○、本经叙说内容与前经相同,差别处为能超越生死。
第二经内容也是跟前篇经文一样,差别的是:「就像这样,比丘啊!……就能超越生死烦恼。」
六四一、本经叙说住于学地之比丘,欲得上进安稳涅槃,则当修习四念处。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阿那律陀尊者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如果有住于学地修习的比丘,他还未能上进到安稳的涅槃境地,而想方便去求取,这位圣弟子应该如何于正法、戒律中修习多修习,才能灭尽一切烦恼,……乃至自己知道不再受到未来的生死轮回果报呢?」
佛陀告诉阿那律陀说:「如果圣弟子仍住于学地修习,还未能上进到安稳的涅槃境地,而想方便去求取,当这时候,他就应当系心于对色身的观察,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有正智正念,以调伏世间的贪忧;同样地,也应当系心对感受、心念、诸法等去做观察,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有正智正念,以调伏世间的贪忧。圣弟子能如此地多修习后,就能灭尽一切烦恼,……乃至自己知道不再受到未来的生死轮回果报。」
当时,阿那律陀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六四二、本经叙说佛陀为使比丘修习四念处故,为诸比丘说圣戒。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巴连弗邑的鸡林精舍里。
那时,优陀夷尊者与阿难陀尊者也是住在巴连弗邑的鸡林精舍中。
当时,优陀夷尊者去到阿难尊者住处,彼此互相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向阿难尊者问说:「如来、应供、等正觉以他的所知所见,为众比丘讲说神圣的戒法,使他们不断圣戒、不缺圣戒、不简择圣戒、不离圣戒、不会有戒禁取见(以不如理之戒为戒),得究竟之善,也善于受持,被有智慧的人所赞叹,所不憎恶。为什么如来、应供、等正觉要以他的所知所见,为众比丘讲说神圣的戒法,使他们不断圣戒、不缺圣戒……乃至被有智慧的人所赞叹、所不憎恶呢?」
阿难尊者告诉优陀夷说:「是为了修习四念处的缘故。是那四念处呢?就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当时,二位正士互相论议后,就各自回到住处。
第六四二经注释:
1、巴连弗邑:即华氏城,为摩揭陀国之首都,位于恒河中流南岸,即今巴特那。
2、鸡林精舍:又作鸡园僧伽蓝,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华氏城。
六四三、本经叙说修习多修习四念处,能令行者不退转。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巴连弗邑的鸡林精舍里。那时阿难尊者与跋陀罗尊者也住在这儿。
当时,跋陀罗尊者问阿难尊者说:「可有一种法修习多修习后,能得不退转吗?」
阿难尊者告诉跋陀罗尊者说:「有一种法修习多修习后,能使修行人得到不退转,就是所谓的四念处。是那四念处呢?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当时,二位正士互相论说后,就各自回到住处。
第六四三经注释:
1、跋陀罗:辩才卒发,解人疑滞第一比丘。
六四四、本经叙说多修习四念处,能令不净众生而得清净,转增光泽。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巴连弗邑的鸡林精舍里。那时,阿难尊者与跋陀罗尊者也住在这儿。
当时,跋陀罗尊者问阿难尊者说:「可有一种法修习多修习后,能使不清净的众生而得到清净,且转增光泽吗?」
阿难尊者告诉跋陀罗尊者说:「有一种法修习后多修习,能使不清净的众生得到清净,而且转增光泽,就是所谓的四念处,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当时,二位正士互相论说后,就各自回到住处。
六四五、本经叙说多修习四念处,能令未度彼岸众生得度彼岸。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巴连弗邑的鸡林精舍里。那时,阿难尊者与跋陀罗尊者也住在这儿。
当时,跋陀罗尊者问阿难尊者说:「可有一种法修习多修习后,能使未渡彼岸(喻涅槃)的众生得渡彼岸吗?」阿难尊者告诉跋陀罗尊者说:「有一种法修习多修习后,就能使未渡彼岸的众生得渡彼岸,就是所谓的四念处。是那四念处呢?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当时,二位正士互相论说后,就各自回到住处。
六四六、本经叙说多修习四念处,可得阿罗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巴连弗邑的鸡林精舍里。那时,阿难尊者与跋陀罗尊者也住在这儿。
跋陀罗尊者问阿难尊者说:「可有一种法修习多修习后,就可证得阿罗汉吗?」
阿难尊者告诉跋陀罗尊者说:「有一种法修习多修习后,就能证得阿罗汉,就是所谓的四念处。是那四念处呢?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当时,二位正士互相论说后,就各自回到住处。
六四七、本经叙说一切法即四念处。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巴连弗邑的鸡林精舍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所说一切法,所谓一切法,就是指四念处,这就是正说。是那四念处呢?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四八、本经叙说比丘于四念处多修习,名贤圣出离。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巴连弗邑的鸡林精舍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