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六
六五四、本经叙说有三根〡〡未知当知根、知根具知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三种根〡〡未知当知根、知根、具知根。」这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到了觉知学地时,就会随顺直道而迈进,
运用方法精进勤修习,完善地摄护自心。
如果自己知道生死已尽,也已知道了无碍道;
由于知根而得解脱后,最后能得具知根,
获无烦恼的清净心解脱,一切生死的轮回果报也能灭尽。
三根都已修习具足,就会喜乐于六根寂静,
唯持此最后之身,以降伏一切的魔怨。」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六五四经注释:
1、佛光阿含藏注云:「现存杂阿含经卷次参差杂乱,又原卷二十五佚失『念处』(下)『正勤』、『如意足』、『根』(上)等经文,为保存杂阿含经原有之五十卷数,故今从缺」。
2、未知当知根:行者初见道时,欲知所未曾知道的四谛法,而生起之意、乐、善、舍、信、勤、念、定、慧等九根。
3、知根:由修道预流果至阿罗汉等六阶段的圣者,已知道四谛之法,为欲断惑而生之九根。
4、具知根:或作「无知根」,为无学道阿罗汉所生之九根。
5、学地:指行者未证四果阿罗汉,仍在三果以前修学之阶段。
6、无碍道:新译曰「无间道」,二道(无间道、解脱道)之一,即方断惑而不为惑间隔之无漏智。俱舍论二十五曰:「无间道者,谓此能断所应断障」。
六五五、本经叙说有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能生一切善法的)五种根。是那五种呢?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六五五经注释:
1、五根:「根」在巴利语中为「因陀罗」的形容词,即「因陀罗的」「有力的」之名词化。俱舍论第二说「根者是我义,最胜自在光显名根,由此总成根增义。」综言之,能生、有增上力者名曰根。今信等五根能生一切善法,故名曰根。五根详细内容见第六五九经。
六五六、本经叙说若能于五根如实善观察,则能断三结,得须陀洹果,乃至究竟苦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五种根。是那五种呢?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果比丘对这五根能够如实完善地观察,能如实完善地观察的话,就能知道对于三结的断除,三结就是所谓的身见结(执身体为实有邪见)、戒取结(执行邪戒而以为正戒)、疑结(怀疑不信正法)。这样就叫做证得须陀洹果(预流果),是不再堕于恶道之法,决定会正确地向正觉之道迈进,只要在人天最多转生七次,一定可以彻底地尽除一切苦恼。」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五七、本经叙说如实观察五根,心得离欲解脱,是名阿罗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对这五根如实做观察的话,就能不生起一切的烦恼,内心也远离贪欲而得到解脱,这样就叫做阿罗汉:已尽除所有的烦恼,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远离一切的重担,自己得到了利乐,尽除一切招致生死果报的结缚烦恼,有正智而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六五七经注释:
1、有结:有,乃指生死的果报,其可招致果报的烦恼谓之结。贪、瞋、痴之烦恼,束缚人而使住在生死中,故名结。
六五八、本经略说五根之内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五种根。是那五根呢?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慧根。所谓信根,当知就是四不坏净(对佛、法、僧、戒四者,生不坏的净信)。所谓精进根,当知就是四正断。所谓念根,当知就是四念处。所谓定根,当知就是四种禅定。所谓慧根,当知就是四圣谛。」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五九、本经详细说明五根内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五种根。是那五种呢?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怎样叫信根呢?就是比丘对于如来生起清净的信心,根本坚固,其余的沙门、婆罗门、诸天、魔王、梵天,以及其它世间的人们,都不能破坏他的信仰之心,这样就叫做信根。(此解说四不坏净,唯举佛耳。)
怎样叫精进根呢?就是对已生起的邪恶不善法,要使它断绝,生起欲愿,方便修习,摄护心念,不断增进;对还未生起的邪恶不善法,要防止不使它生起,生起欲愿,方便修习,摄护心念,不断增进;对于还未生起的善法,要使它生起,生起欲愿,方便修习,摄护自心,不断增进;对于已生起的善法,要能保持不使它忘失,修习增广,生起欲愿,方便修习,摄护心念,不断增进,这样就叫做精进根。(此说明四正勤、四正断。)
怎样叫念根呢?就是比丘能系心于对内身的观察,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有正念正智,以调伏世间的贪忧;系心于对外身、内外身、乃至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等处的观察,也是这样的说法,这样就叫做念根。(此说明四念处)
怎样叫做定根呢?就是比丘(初禅定)出离五欲、五盖邪恶不善法,有觉有观,远离了欲界邪恶而生起身心的喜乐,……乃至圆满地安住于第四襌,这样就叫做定根。(此说明四襌定。)
怎样叫慧根呢?就是比丘能如实了知苦的真理,对于苦生起的真理、苦息灭的真理、灭除苦的途径的真理,也都能如实了知,这样就叫做慧根。」(此说明四圣谛。)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六○、本经叙说如实观察五根已,若断三结,则得须陀洹果,不断修习,乃至究竟苦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如果比丘对这五根如实观察后,就能知道对于三结的断除。是那三结呢?就是身见(执此身为实有)、戒取(执邪戒以为正戒)、疑(怀疑不信正法)。这样就叫做须陀洹,他将不再堕于恶道中,决定会正确地向无上的觉道迈进,只要于人天最多转生七次后,一定可以彻底地脱离苦恼。」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六一、本经叙说若能如实观察五根,则可证得阿罗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如果比丘对这五根如实观察后,就能尽除一切的烦恼,远离贪欲而得解脱,这样就叫做阿罗汉:一切烦恼已灭尽,所应做的事已经做好,远离所有的重担,得到了自己的利益,尽除一切招致生死果报的结缚烦恼,有正智而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
佛陀说文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六二、本经叙说世尊能如实观察五根及其集、灭、灭道迹,故成等正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众比丘啊!如果我对这信根、信根的集起、信根的息灭、信根息灭的方法不能如实知道的话,终究我不能于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中,成为一位超出、脱离,心离颠倒的圣者,也不能成就无上的正等正觉。就如对信根的叙述一样,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也是同样的说法。
众比丘啊!因为我对这信根以正智如实观察的缘故,对这信根的集起、信根的息灭、信根息灭的方法,也都能以正智如实观察的缘故,所以我能在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众中,成为超出、脱离,心离颠倒的圣者,成就了无上的正等正觉。就如对信根的叙述一样,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也是同样的说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六三、本经叙说世尊以如实知此五根之集、没、味、患、离故,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众比丘啊!如果我对这信根的集起、信根的息灭、信根的爱乐、信根的过患、出离信根等情况,不能如实知道的话,我就不能在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等众中,成为解脱,成为超出、脱离,心离颠倒的圣者,成就了无上的正等正觉。同样地,对这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也是如此的说法。
众比丘啊!由于我对信根、信根的集起、信根的息灭、信根的爱乐、信根的过患、出离信根等情况,能够如实知道的缘故,所以我能在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等众中,成为解脱,成为超出、脱离,心离颠倒的圣者,成就了无上的正等正觉。」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