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六▪P7

  ..续本文上一页过的一样。什么是愧力呢?就如前面经文所说过的一样。什么是念力呢?就是系心于对内身的观察,就如前面经文所说过的一样。什么是定力呢?就是四禅定。什么是慧力呢?就是四圣谛。什么是数力呢?就是圣弟子在幽静的房内或树下,做这样的修学:如果造作身、口恶行的话,在现世或后世将会受到恶报,就如前面经文所说过的一样。什么是修力呢?就是修习四念处,就如前面经文所说过的一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一一、本经略说十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十种力。是那十种呢?就是王者的自在力、大臣的断事力、造机关人的工巧力、盗贼的刀剑力、女人的怨恨力、婴儿的啼泣力、愚人的毁呰力、黠慧人的审谛力、出家人的忍辱力、多闻人的计数力。」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一二、本经详说十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所谓王者的自在力,就是王者常显现自在的威力。所谓大臣的断事力,就是大臣常显现断事的功力。所谓造机关人的工巧力,就是制造机关的人,常显现他的工巧力。所谓盗贼的刀剑力,就是盗贼一定会显现刀剑之力。所谓女人的结恨力,就是女人的特性,常会显现结恨之力。所谓婴儿的啼泣力,就是婴儿的特性,常会显现啼泣之力。所谓愚人的毁呰力,就是愚人的特性,遇事则会显现诋毁诃责人之力。所谓黠慧人的审谛力,就是有智慧的人,常会显现了解真理之力。所谓出家人的忍辱力,就是出家之人常显现忍辱之力。所谓多闻人的计数力,就是多闻之人常会显现思惟策划之力。」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一三、本经叙说如来有十力,参阅第六九六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十种如来的智力,如果成就这十种智力的话,就是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得到了先佛最胜处的智慧,能转动清净的*轮,于大众中像狮子作吼一样的演说正法。是那十种呢?就是如来能如实知道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一种智力,……乃至尽除一切烦恼,就如前面经文已说过的一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一四、本经叙说若有问如来之力者,则如来将依所知、所见、所觉,为彼解说,参阅六九九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如果有人来问我有关如来处与非处(知道一切事物的道理与非道理)的智力的话,我就会依如来处与非处的智力所知、所见、所觉,而成等正觉等事,来为他解说。……就像这样,乃至问有关如来漏尽的智力等事,就如前面经文已详说过的一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一五、本经叙说一切法皆由如来无畏智所生,如来已成就五学力及十种如来力,故教诫比丘,皆可使之得到胜进处。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对于所有一切法,各个都能意解作证,这都是由如来的无畏智所生的。如果比丘来听闻我的言教,不谄曲也不虚伪,心地质直,那么我就会教诫、教授他,为他说法。在早晨为他教诫、教授说法,到了中午时,他就能得到胜进之处;如果是在日暮之时,为他教诫、教授说法,那么到了翌日早晨,他就可得到胜进之处。如此地教授后,他就会生起正直之心,真实时,就知道是真实;不真实时,就知道是不真实。上则知道是上;是无上就知道是无上,凡是当知、当见、当得、当觉之法,他都能了知,这样才是正确的。

  有所谓五种修学者之力与十种如来之智力。什么是五种修学者之力呢?就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如来有十种智力,是那十种呢?就是如实知道处与非处(一切事物的道理与非道理)的智力,……就如前面经文对十力所详说过的一样。如果有人来问我关于如来处与非处智力的话,我就会依如来处与非处的智力成等正觉的所知、所见、所觉,来为他解说。……乃至来问我关于如来漏尽的智力等事,我也会这样地为他解说。众比丘啊!如来处与非处的智力,我说是定,而不是不定,……乃至如来漏尽的智力,我也说是定,而不是不定。定就是正道,不定就是邪道。」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七一五经注释:

  1、上则知上:瑜伽师地论云:「乃至有顶,皆是有上,能正了知是为有上。」有顶,一指色界之第四处色究竟天,此在有形世界之最顶,故称有顶;二指无色界之第四处非想非非想天,是位于世界之最顶,故称有顶。此应指无色界之非想非非想天。

  2、无上则知无上:瑜伽师地论云「涅槃无上,如实了知是为无上。」可知「无上」即指涅槃而言。

  

  七一六、本经叙说若不正思惟,则会生起五盖,乃至增广;也不能生起七觉支,乃至会退失。若正思惟,则不起五盖,而起七觉支。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不能正确思惟的话,那么未生起的贪欲烦恼就会生起,已生起的贪欲烦恼会使它更为增广;未生起的瞋恚、睡眠、掉悔、疑等烦恼也会生起,已生起的瞋恚、睡眠、掉悔、疑等烦恼也会使它更为增广。未生起的念觉支就不会生起,已生起的念觉支就会退失;未生起的择法、精进、猗、喜、定、舍觉支也不会生起,已生起的择法、精进、猗、喜、定、舍觉支也就会退失。

  如果比丘能正确思惟的话,那么未生起的贪欲烦恼就不会生起,已生起的贪欲烦恼就能使它息灭;未生起的瞋恚、睡眠、掉悔、疑等烦恼也不会生起,已生起的瞋恚、睡眠、掉悔、疑等烦恼也就能使它断灭。未生起的念觉支就会生起,已生起的念觉支,就会使它更为增广;未生起的择法、精进、猗、喜、定、舍觉支也会生起,已生起的也会使它更为增广。」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七一六经注释:

  1、贪欲盖:即贪欲烦恼。盖,为烦恼之异名,覆盖之义。谓贪欲能覆盖行者清净的善心,使善心不得开发,故叫贪欲盖。瞋恚、睡眠、掉悔、疑等四盖亦同,合为五盖。

  2、掉悔:掉是掉举,指浮动不安之心理状态,悔是追悔。掉举与追悔,都会散动心志,共为不使心安定之烦恼。

  3、念觉支:七觉支之一,七觉支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一、念觉支,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二、择法觉支,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三、精进觉支,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四、猗(轻安)觉支,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五、喜觉支,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六、定觉支,即心惟一境,而不散乱。七、舍觉支,即舍离一切分别,以佛法观点平等待物,心无偏颇。

  

  七一七、本经叙说五盖为五退法,七觉支则为不退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五种退减之法。是那五种呢?就是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等五盖烦恼,这些就是退减之法。如果修习七种觉支,多多地去修习,使它增广,这就是不退减法。是那七种呢?就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猗觉支、喜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些就叫做不退减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一八、本经叙说贪欲等五盖能为黑暗,不能转趋涅槃;七觉支则能作大明,能转趋涅槃。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五种法,能产生黑暗,能使人见解不明,能使人愚痴没有智慧,或使人智慧减弱,使人无明,不能成为等正觉,不能转趋于涅槃之境。是那五种呢?就是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等五盖烦恼。这五种烦恼能产生黑暗,能使人见解不明,能使人愚痴没有智慧,使人无明,不能成为等正觉,不能转趋于涅槃之境。

  有七种觉支,能产生大光明,能使人见解正确,增长智慧,成为智慧明达,成为等正觉,而转趋于涅槃之境。是那七种呢?就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猗觉支、喜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七种觉支能产生大光明,使人见解正确,增长智慧,成为智慧明达,成为等正觉,而转趋于涅槃之境。」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一九、本经叙说五盖会烦恼于心,令智慧羸弱,不能转趋涅槃;七觉支则能增长智慧,转趋涅槃。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五种障盖,会使人内心产生烦恼,智慧减弱,是障碍智慧生长之法,使人无明,不能成为等正觉,不能转趋于涅槃之境。是那五种呢?就是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这五种障盖,皆能盖覆智慧,使人内心产生烦恼,智慧减弱,是障碍智慧生长之法,使人无明,不能成为等正觉,不能转趋于…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